走进内蒙古通辽市科左中旗保康镇大新立屯村东头的一户农家院,上空群鸽起飞,院落生机勃勃:院子正中坐落着崭新的瓦房,右侧偌大的牛棚里养着大大小小近四十头肉牛,左侧则是百余头小尾寒羊的“住所”,后院种满了新鲜的瓜果蔬菜,好一幅盛世乡村图景,主人宋长久忙活着地里的活儿,抹着额头上的汗珠,脸上挂着憨厚的笑容。
今年52岁的宋长久是一名憨厚踏实的蒙古汉子,长期以来家里虽未大富大贵,但也衣食无忧。儿女双全的夫妻二人起早贪黑忙活家里的六十亩地,干劲儿十足,宋长久偶尔帮着村里人买卖牛,赚取额外收入。“那时候虽然日子苦点,但一家四口挺幸福的。”
不料天有不测风云,2013年,妻子樊艳萍被查出患有宫颈癌,给了这个家庭沉重的打击,“那时候正准备盖新房,我这一得病,把盖房子的十六万都花了,还欠了一身外债。”每每说到此事,樊艳萍眼中总是泛起泪花。
疾病的拖累下,村里的乡亲们都住上了瓦房,只有宋长久家还是土房,患病的妻子、正在读书的儿女成了宋长久肩上莫大的压力。宋长久回忆起那年时说,“大女儿那时候在念初中,没读完就辍学回家照顾她妈,说起来都是我亏欠她的。”
困局也是转机,2014年,宋长久一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八只羊、一座羊舍、3000块钱和一台铡草机成了一家四口的希望:“那一年是真累啊,挠着挠着干,没有一刻是闲着的,一边要照顾家里,一边还要喂羊种地,心想着可得抓住这次机会,打赢翻身仗。”
不仅如此,国家还给宋长久家盖了一间80平方米的大瓦房,一家人搬进了窗明几净的新房子,妻子的身体也逐渐好转,日子慢慢有了希望。2015年年底,宋长久靠着自身的奋斗,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一家人说:“是国家像及时雨一样帮了我们,我们一家一直特别感恩国家的扶持,除了党和政府没人会平白无故给我们钱。”
然而,摘帽并没有满足这个蒙古汉子的“野心”,“脱贫第二年,我就问亲戚借了几万块钱,又买了20只羊,赶上了好时候,第三年羊价就上来了,还清了外债,也攒了点钱。”羊群繁衍生生不息,宋长久通过精心饲养和补充良种,如今家里羊只数量已经达到百余头。“宋长久家小尾寒羊的养殖规模在村里是数一数二的,他也是最用心的一个。平时村镇举办的养殖培训班他都是最积极的,现在是村里的养殖大户,很多人有不懂的问题都来问他。”新立屯村党支部书记王文成这样评价他。
除了养羊,宋长久养牛也是“一绝”,“我跟牛还是有点缘分的,以前我倒腾牛,懂点养牛技术,但是一直没进行大规模养殖。”这几年,在国家产业扶贫的政策下,宋长久赶着黄牛走上了小康之路,“2018年,我看十里八村都在养牛,就从银行贷了5万元盖了新牛舍,还盘下了邻居的院子,现在我家牛圈有四五亩吧,大小有四十多头牛,还有四五头正在揣犊,得明年能下崽。”几年来,宋长久勤学多问,通过多种渠道学习养殖技术,上网学习、请教专家、钻研书本,转眼间就完成了从贫困户到养殖大户的华丽转身,还成了远近闻名的养殖能手。“他是我们的榜样,我们这不是贫困户的家里发展都不如他,他肯干肯学,脑子也快,平时我们有什么不懂的都问他。”村民宋国卫正准备询问宋长久给牛配药的事。
随着牛羊养殖规模的扩大,喂养又成了摆在宋长久面前的难题。“家里牛羊这么多,买饲料是真买不起。2015年,宋长久包了90亩地,种了120亩的打粮玉米和30亩青贮饲料,“现在一年下来不仅够牛羊吃的,还能剩五六万块钱。”宋长久家是典型的为养而种,采用了良种良法配套技术和膜下滴灌技术,促使青贮玉米根深叶茂、生长迅速,进一步提高了饲草料种植效益。
现如今,大女儿已经成家,小儿子也在旗里的体校读书,“国家补贴贫困生,一年学杂费、住宿费全下来六七千就够了,减轻了我们的负担。”一提到儿女,樊艳萍露出了笑容:“我现在干不了重活,地啊牛羊啊都是他伺候,我就每天在家里干干零活、做做家务、收拾收拾院子,院里大面积都盖牛圈了,我就用后院这点地方种了点茄子、辣椒、豆角,国家还给了十棵锦绣海棠果树。现在吃菜不愁,一家吃的菜不用出去买了,省钱!”
“2019年地里净剩六万多,牛卖了六万,羊卖了四万。”宋长久掰着手指头算起了经济账,“现在家里主要支出就是我媳妇吃药、定期检查,别的没有花钱的地方,一年攒七八万不成问题。”算起账,宋长久的喜悦溢于言表,“下一步我准备以繁殖牛为主,紧抓政策的好时机,能繁殖多少繁殖多少,争取继续扩大规模,早日致富奔小康!”
走出宋长久的院子,蔚蓝的天空下,阳光暖暖地照在大地上,樊艳萍养的白鸽飞过天空,那一抹抹白色的倩影展翅飞翔,好似为达尔罕大地的人们带来致富福音的天使。
(作者: 唐丽雅,摄影:刘晨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