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开鲁县:经济林结出致富果

发布时间:2020-08-28 15:45:00丨来源:中国网草原频道丨作者:胡建华 高志鹏 邵云哲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初秋的果园里五彩斑斓、果香四溢,紫红、焦黄的李子,红彤彤的鸡心果、小苹果挂满枝头,似乎在争相告诉人们,甜美的丰收季已经到来。

走进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麦新镇的林富村川情家庭农场,初秋的果园里五彩斑斓、果香四溢,紫红、焦黄的李子,红彤彤的鸡心果、小苹果挂满枝头,似乎在争相告诉人们,甜美的丰收季已经到来。农场主滕富正端着泡沫箱陪游客一起采摘,边饶有兴致地讲述着家庭农场这份“甜蜜事业”。

滕富帮游客摘了一箱甜甜的贵妃李子

滕富说,这片占地60亩的农场曾是一片杨树林,他在外务工20多年,杨树在家园自然生长了20多年,“苗条”的小杨树长成了疙疙瘩瘩、弯弯曲曲的小老树。2016年,滕富返乡发展,把“小老树”全部砍掉做为劈柴出售,一共卖了5万元。2017年,他投入150多万元将原有林地进行更新,栽上了7000多棵李子、龙丰小苹果、鸡心果等果树,家庭农场就此诞生。2019年,各种果树开始结果,为他带来了8万多元的收益。滕富开心地说,果树一年的收入比杨树20多年的收入还要多。

游客在采摘水果

随着各种果子陆续成熟,农场吸引来不少采摘者和收购商,预计今年还会有八九万元的收入。滕富介绍,明年所有果树都将进入盛果期,一棵树至少能产出100元钱,7000棵就能收入70万元,除去相关费用净剩50万元没问题,而且是一年栽树,至少二十年受益。

为了保证果子的好味道、好品质,滕富2019年还养了50头基础母牛,牛粪“专供”农场、为果树施肥。“一点化肥不用,一点儿除草剂不打,全部使用农家肥、生物菌肥,人工除草。”滕富说,他最近正在申请绿标、注册商标。

果农在摘沙果

如果说滕富的家庭农场是一家一户的“小打小闹”,那么东风镇万亩果品经济林立体种植示范基地就是开鲁县发展林果经济的“大手笔”了。开鲁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把荒沼沙地治理、低产低效林改造与发展果品经济林产业相结合,对于立地条件好、不在沙化区范围内的推广林经间作,实现林果经济和生态治理“双赢”。2017年开始,分两年建成的万亩果品经济林立体种植示范基地以栽植沙果、李子、锦绣海棠为主,林间间作红辣椒、绿豆等矮棵作物,盛果期林果及林下作物每亩平均年收益至少6000元。

收购商(右)在地头指导装箱

当前正是沙果成熟采摘期,果农们全都“扎”在自家林地里,亲手摘下又大又红的沙果,然后分等、装箱销售。一筐筐、一箱箱红彤彤的沙果摆满地头,煞是好看。果农们高兴地说,来自黑龙江、吉林的收购商正驻村收购,每市斤可以卖到0.8-1.1元。

果农在分等装箱

据了解,截至目前开鲁县发展果品经济林30万亩,其中千亩以上标准化林果基地10个、家庭果园2000多个,带动果农3800多户,形成了以国道303线为轴、东西贯穿全县的百里林果带,主要品种为锦绣海棠、李子、苹果梨等,盛产的沙果和金红苹果123是通辽市首批名牌产品,冠以“蒙古野果、草原圣果”商标,畅销黑、吉、辽、河北、深圳等20多个省市。30万亩果品经济林全部达到盛果期后,年可产鲜果30万吨,年产值可达8亿元,通过保鲜冷藏、错季销售、采摘休闲体验、果品精深加工、产业链条升级发展,产值将达到15亿元,林果产业将成为开鲁县继玉米、红干椒产业之后的又一大生态绿色主导产业。

红红的沙果映红果农丰收的笑脸(摄影:吕志敏)

(作者:胡建华 高志鹏 邵云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