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马虽然没有国外名马那样的高大个头,但生命力强、耐力强、体魄健壮。我们干事创业就要像蒙古马那样,有一种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精神。”8月的通辽,草木葱茏。通辽市广大党员干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着眼长远发展,把握时代要求,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纵横驰骋的蒙古马(摄影:张启民)
通辽市广大党员干部达成这样的共识:实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是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融入大市场、参与大循环的必然要求。建设品牌通辽、品质通辽、服务通辽、人才通辽、创新通辽、生态通辽,是通辽市高质量发展的内在特征和重要抓手。
深入谋划事关长远的重大战略,将“六个通辽”建设与“五大产业集群”培育紧密融合、互为支撑,有针对性地部署一批具有牵引性的重大规划、重大改革、重大政策,加快建设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毫不松懈。
通辽人宛若一匹蒙古马,驰骋于风霜雨雪,韧劲足、耐力强。
实现山清水秀环境美,是高质量发展题中应有之意
扎鲁特旗草原(摄影:崔连仁)
走进科尔沁工业园区水资源综合利用人工湿地及梅花生态景观公园,只觉清风吹过,湖面波光粼粼。工业园区67家企业排放的污水经过处理达到国家一级A排放标准,企业污水变身美丽人工湖。
通辽市大力推进污水处理、中水回用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中心城区污水处理率和再生水利用率分别达到94%和50%以上。制定《通辽市主城区再生水利用规划》,到2025年主城区再生水利用率达到75%。成立通辽市水务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建设运营中水回用设施和管网。全市现已建成再生水处理设施8座、管网200公里,在建再生水处理设施7座、管网92公里,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4%。
同时,大力实施“引绰济辽”“LXB供水”“引乌入通”等重大水利工程,工程全部建成后实现年供水近4亿立方米,能够满足全市到2030年用水需求。实施河库补源、截潜流、湿地恢复工程,发挥现有水库调节功能,强化河道补水恢复生态,促进湿地再现原貌。
通辽市是农牧业大市,是典型的资源性缺水地区,农业用水量占全市用水总量85%以上,绝大部分依赖地下水。从2018年起规划实施了以农业高效节水为重点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目前,全市累计投资60.3亿元(其中项目资金48.4亿元、整合资金11.9亿元),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高标准农田570万亩,建设了科左中旗100万亩、开鲁县50万亩、科尔沁区20万亩集中连片示范区,实现年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10亿斤以上,年节约农业灌溉用水6亿立方米以上。
科左中旗围绕生态节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集成信息技术、创新手段、改革举措,全域规划建设高效节水现代农业示范区,在全国首创浅埋滴灌高效节水模式,全力打造全国生态绿色现代农业样板。示范区覆盖全旗20个苏木乡镇(场)60%以上耕地,实现了节约农业灌溉用水和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双赢目标,年节水1.9亿立方米,亩均增粮80斤,得到了农业农村部和水利部的充分肯定。示范区重点规划建设了42万亩浅埋滴灌集中连片核心区,涉及5个苏木镇、73个嘎查村,全时推广卫星导航精量播种、生物预警绿色防控,质量溯源智慧种植、水肥一体智能灌溉等先进技术,全面实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现了农业生产、管理、灌溉、装备现代化。
一滴水,晶莹剔透。对于通辽市而言,珍惜每一滴水,让每一滴水放大出最大的效益,蒙古马踏出了缺水地区节水增效的新路径。
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内蒙古玻丝特制造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角(摄影:邵南)
新的形势下,通辽知重负重。
通辽市确立了“两个千亿、三个百亿”的目标:千亿级绿色农畜产品产业集群、千亿级绿色煤电铝产业集群、百亿级镍循环经济产业集群、百亿级蒙中医药产业集群、百亿级现代能源示范产业集群……立足于实际,通辽人立下雄心壮志,紧盯培育千亿、百亿级产业集群目标不放松。
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重申,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这更加坚定了通辽市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的信心和决心。
一方面,通辽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保护和建设好这片大草原”的殷切嘱托,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坚持“封禁保护”治草、“引节并用”治水、“建管结合”治沙,深入推进农业高效节水、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天然草原修复、绿色矿山建设等工程。目前,通辽市农业节水走在全国前列,科尔沁沙地治理、天然草原修复等生态工程深入实施,森林覆盖率和草原植被盖度实现“双提高”,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作出了贡献。
另一方面,通辽市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五个结合”重要要求,着力改变产业“四多四少”现状,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推进主导产业向绿色化、高端化、集群化发展,目前,科尔沁牛、通辽黄玉米等绿色农畜产品品牌价值突破500亿元,铝及铝后加工产能分别达到232万吨、238万吨,蒙成药产量占到全国份额的一半、独家产品21种,能源利用更加清洁高效,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占比达到43%,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等服务业快速成长,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正在形成,为把通辽建设成为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科尔沁区聚力发展循环经济,着力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经济发展呈现结构趋优、消耗降低、效益提高的良好态势。梅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持续推动技改升级,被国家工信部评定为绿色工厂。海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实现玉米生物产业尾端资源再利用,充分释放绿色发展新动能。精工蓝宝石有限公司着力强化节能技改,产能效率提高50%,车间氦气实现100%循环利用。
通辽人有着蒙古马一样的性格,他们瞄准目标不放松,在培育新产业、新动能、新模式、新增长极上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在他们的努力下,通辽市在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绿色转型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生态环境正在发生良性逆转。
回应群众呼声,是奋力书写为民造福新篇章的浓墨重笔
通辽市“哲里木大街至哲里木大桥右转上行车道项目”施工地(摄影:许媛媛)
2017年11月,霍林郭勒市鸿骏铝电公司煤电铝烟气污染物趋零排放示范项目正式投入运行,这是全国首例在电解工艺生产原铝过程中实施的煤电铝污染物趋零排放示范工程。此举是通辽市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的一记重拳。
“霍林郭勒人敢穿白衬衫了”“推开窗是森林,走出门是花园,出了城是草原”“产煤不烧煤,运煤不见煤”……霍林郭勒人骄傲而自豪地说。通辽市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可见一斑。
畜禽粪便污染也是乡村文明的一件大事情。通辽市级安排北部地区粮改饲试点项目资金,落实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下达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资金,支持北部地区全域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科尔沁区、科左中旗、奈曼旗、科左后旗、开鲁县、库伦旗、扎鲁特旗先后争取到国家预算内投资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自治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国家畜禽健康养殖项目资金支持。
通辽打好净土保卫战,强化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推进工业废物和危险废物安全处置,深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药用量和化肥用量持续降低,不断提升地膜回收率、秸秆和畜禽粪污利用率。
通辽市集中力量办好11项民生实事。下大力气办好安居暖房工程、化解房地产领域遗留问题、义务教育阶段阳光招生、厕所革命、安全感提升、养老服务提质增效、智慧急救、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利企便民事项“一网通办”、残疾儿童康复救助、互联网全覆盖等11件民生实事,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通辽市全力以赴稳就业。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继续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完善稳就业、控失业、促创业的综合政策体系,推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落实失业保险援企稳岗政策,城镇新增就业1.5万人以上;深入实施10万大学生就业创业集聚计划,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或落实就业去向1.7万人;成立市旗两级劳务输出服务中心,实现农牧民转移就业30万人;开展就业困难人员“一对一”帮扶,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通辽市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探索实施校长职级制,开展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试点;优化中小学规划布局,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划片招生”制度改革,继续执行“阳光分班”政策。
“千里疾风万里霞,追不上百岔的铁蹄马” (摄影:张启民)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总书记的话语犹言在耳,通辽市广大干部群众一致表示,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必须始终不渝、毫不动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蒙古马精神,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用百折不挠的干劲奋力书写为民造福新篇章。
(记者:杨朝东,来源:通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