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路上的致富“牛人”小文

发布时间:2020-08-03 10:29:50丨来源:内蒙古日报丨作者:刘玉荣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年纪轻轻就被识别为困难职工,啥时候是个头啊?别人都能想出来致富的路子,我难道不行吗?”小文心里暗暗下决心要闯出个脱贫致富的路子来。

今年44岁的李宏文是内蒙古大兴安岭毕拉河林业局羊其河林场的扑火队队长,单位领导和职工都叫他小文。与他同岁的妻子因为患有疾病不能干太重的体力活,多年来一直在家照顾他们的一双女儿和父母,家里的经济来源只能靠李宏文一个人的工资,时常捉襟见肘,入不敷出。眼看着大女儿很快就要上大学,越来越重的开销也让小文感觉“压力山大”。2016年10月,他被林业局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且为国家级困难职工,享受了帮扶政策。

“年纪轻轻就被识别为困难职工,啥时候是个头啊?别人都能想出来致富的路子,我难道不行吗?”小文心里暗暗下决心要闯出个脱贫致富的路子来。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知单位的吴海波和粟时贵两个同事也有发展家庭经济的想法,3个人一合计,最后定下来发展养牛这个项目。然后便开始规划起来,但一说到启动资金,3个人又耷拉下了脑袋。正在他们一筹莫展之时,恰逢毕拉河林业局工会每年为发展家庭经济的困难职工发放小额无息贷款,他们把想法通过林场上报,很快得到了林业局工会的支持。

搭牛棚、买打草机、购买牛犊一系列的工作紧锣密鼓地干起来了。虽然日常的森林防灭火、植树造林、“三清”工作等让他们起早贪黑,忙得不可开交,然而用小文的话说是“忙得有奔头了”!

回忆起发展养殖的最初时光,李宏文充满了感叹,刚刚起步之时有大小7头牛,平均每头牛的价格13500元,再加上购置机器设备等着实是个不小的开支。牛棚是最简易的,每逢雨季都会漏雨。李宏文说:“最让人揪心的是到了母牛繁殖的时候,有喜也有忧,喜的是可以增加数量,忧的是伺候这刚刚降生的小牛犊并不容易。开始我们并不了解这些,幸好林场给我们找了技术员进行指导,我们才了解刚降生的小牛犊就像孩子,得把炕烧热,把它放到炕上或者放到屋里暖和的地方。有时候母牛生小牛犊的时间不固定,时间长,我们一等就是一晚,第二天还要上班,有时牛犊生病了,我们要到70公里以外请兽医。”

一个冬天的夜里,一头怀有牛犊的母牛跳出牛棚跑了出去,这天是小文当班,他找遍了四周的沟沟岔岔,次日凌晨三点才找到了母牛,却发现已经降生的牛犊冻死了。小文很是难过,因为饲养这头牛一年的辛苦付之东流。发生那次事情后,让小文意识到了科学养殖的重要性。他看到野外工作人员使用GPS定位系统受到启发,便从网络上联系了GPS定位系统销售商,购买了定位系统、监控器、高清摄像头等设备,在牛棚里安装了摄像头,在快要下牛犊的母牛脖子挂上GPS定位器,在宿舍里安装了监控器,在手机里下载了相关软件的APP。一整套的养牛监控和定位系统,让他们在宿舍里和山场工作地点都能随时监测牛棚和牛群的状况。

随着养殖经验越来越丰富,小文与同事决定逐年扩大养殖规模。近年来,毕拉河林业局工会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加大对养殖业、种植业、服务业等家庭经济项目的扶持力度。为了发挥无息贷款的倍增效应,他们在贷款投放和使用过程中,本着“因地制宜、灵活管理”的原则,对资金周转困难、发展项目较大的家庭经济户,加大贷款的扶持力度。从2016年到2020年,共计为小文和他的团队累计发放无息贷款近20万元。他们从最初的7头牛发展到现在的31头牛,现在每头牛的市场价已经卖到了2万到4万元不等的价格。他们通过微信群、朋友圈等微商形式进行销售,效益可观。

2019年8月,小文降为自治区级困难职工,2020年3月纳入脱困渐退期,现在已经彻底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单位同事称赞他是“牛人”,短短几年的时间就实现了脱贫致富。

“现在终于把贫困的帽子摘掉了,下一步我们还得扩大规模,不但要实现致富,还要尽快步入小康。”小文憧憬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