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奈曼旗:稻田有了“托管保姆”

发布时间:2020-08-03 11:40:50丨来源:中国网草原频道丨作者:王阳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盛夏、田蟹、绿秧苗……在现代化机械与传统人工的相互配合下,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苇莲苏乡东奈曼营子村800亩稻田托管和稻田养蟹项目的第一轮除草工作已全部完成。

盛夏、田蟹、绿秧苗……在现代化机械与传统人工的相互配合下,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苇莲苏乡东奈曼营子村800亩稻田托管和稻田养蟹项目的第一轮除草工作已全部完成。“三分种七分管”,从7月1日起至7月10日这段时间内,正是水稻早期管理的重要时期,一辆辆除草机撒药除草,忙碌的工人们则手拿秧苗进行补兜,这一切都正是为100多天后的水稻丰收打下基础。

稻田里撒田蟹  实现种养殖结合

在稻田的畦埂处,栖息在这里的田蟹被人工除草的蹚水声音惊起。

对这一幕早已习以为常的郭会志正站在畦埂处指挥着工人们工作。他头戴草帽皮肤黝黑,对田间田蟹的品种质量、养殖方法如数家珍。如何成就眼前的蟹田,还要从2018年说起。

当年,来自赤峰的水稻种植技术员到东奈曼营子村加工水稻,一次交谈中,郭会志对稻田养蟹产生了兴趣,随后在技术员的帮助下,他从赤峰采购蟹苗回来进行养殖试验。“一开始真的是没什么经验,买的300斤蟹苗回到家就死了200多斤,后来又出去学习,现在懂了掌握好水温,扩大水池面积,稻子缓苗后再撒蟹苗,要学的东西多咧!” 郭会志是东奈曼营子村党支部书记,自2019年以来,郭会志以土地流转为主抓手,承接了项目的800亩稻田托管和稻田养蟹项目建设,对多年来分散在农户手里的稻田块实行规模化水稻种植。

在郭会志的带动下,东奈曼营子村实施“党支部+基地”的模式发展稻田托管和稻田养蟹,村党支部将稻田耕地集中起来统一托管,由基地提供统一购买种子、统一育秧、统一插秧、统一施肥、统一管理“五统一”服务模式,亩均节省成本200元,同时解放劳动力30人,通过外出务工年人均增收4.5万元。通过实施稻田养蟹项目,打造蟹田稻品牌和养殖河蟹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加收入。

减贫带贫模式  脱贫户成了“甩手掌柜”

今年不同往年,脱贫户高举只花了约15分钟就将一亩稻田的杂草全部除完。“过去一亩田一个人要花一天时间,面朝水田背朝天,把杂草去除。”高举说,“自从把稻田给了基地,就全部使用除草机,一亩田只要15分钟,变化可以说是翻天覆地。”

63岁的高举是苇莲苏乡东奈曼营子村脱贫户,在往年除草的时候,无论农活再多,也要抽出一个星期的时间精心管理秧苗,如今村里实行基地规模化管理,高举把自己的稻田流转给了种植基地,像高举一样,大部分稻农从中受益,还可以有更多时间在种植基地打工,增加收入。

近两年,奈曼旗苇莲苏乡依托扶贫项目支持,创新产业扶贫新举措,减贫带贫成效明显,基地为贫困户免费提供秧苗并免费插秧,年底稻米回收价格较市场价每斤高0.2元,综合可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提高每亩收益400元;优先吸纳贫困户到项目基地务工,提高工资性收入,现已吸纳贫困劳动力务工5人,年人均增收1000元;免费为贫困户提供蟹苗,年底为贫困户每亩分红450元,现已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5户12亩发展稻田蟹,年预计增收5400元。

经济效益更好  每年增收88万元

近几年,奈曼旗苇莲苏乡由过去的一家一户种植加工经营的模式,到现在的集约化种植,水稻集中育秧、集中管理、集中加工、统一销售,形成了一体化的销售模式,努力打造苇莲苏的大米品牌,通过品牌效益提高水稻销售附加值。

“目前,我们实行从耕到种到管到收,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系列化服务。”苇莲苏乡政府扶贫办主任张玉介绍,“依托精准帮扶项目,新增了集体育秧大棚项目,购进育秧机和插秧机,项目为全村节省劳动力,也带动一些贫困户增收,通过集体育秧,集体统一供秧,集体负责插秧,从而也从精准扶贫上带动了周边的贫困户务工,给贫困户相应的政策倾斜。”

张玉还表示,蟹田水稻亩均可产稻米500斤,按去年年度平均市场价每斤5元的计算,除去每亩生产成本850元,亩均效益达1650元,较普通水稻亩均增收650元。同时,每亩稻田产河蟹60斤,按现在的市场价格每斤25元计算,亩均收益1500元,扣除成本,亩均纯收益达500元。通过稻田托管和稻田养蟹,亩均增收1100元,实现了一地两用、一季双收,切实提高了农民收益。




(作者:王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