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罕山写忠诚 ——追记扎鲁特旗委巡察干部江来柱

发布时间:2020-07-30 17:45:00丨来源:通辽日报丨作者:康桂君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有人说,江来柱是一颗种子,走到哪里,就能在哪里生根开花;江来柱是一团火,干到哪里,就能把哪里工作烧得满堂红。

他很清贫,一家三口租住门房8年多,先后搬了6次家;

他很“不办事”,10年的纪检监察和巡察工作,同学朋友几乎全“得罪”;

他很有人缘,贫困户说,他跟自己的孩子没啥两样;

他很纯粹,人生字典里找不到“索取”,更找不到“等价交换”。

青山绿水间,他似一粒尘埃,普通、平凡;又如一颗流星,划过扎鲁特草原的夜空。这个夏天,查布嘎图嘎查的农田长势喜人,村民们等待着他再来,他却走了,倒在了脱贫攻坚的路上,46岁的生命之火戛然熄灭。

他就是内蒙古自治区十大“基层清风干部标兵”、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委第一巡察组组长江来柱。

image.png

一腔热血

在同事印象中,江来柱永远如上紧的发条不知疲倦。

2007年,江来柱从乡下调到扎鲁特旗最大的司法所——鲁北街道司法所。社区矫正对象复杂难以监管,各种民事纠纷调解案件繁多,工作压力特别大。但是,在他的努力下,社区矫正对象没有一例重新犯罪,民事纠纷案件也没有一起因为调解处理不及时、不公平而转化为刑事案件。

“江来柱为人正直,工作能干认真踏实。在街道司法所工作的3年时间里,从来没有迟到早退,请过一天假。”在扎鲁特旗司法局,在鲁北镇街道社区,提起江来柱,有口皆碑。

2010年,经过组织层层选拔,江来柱成为纪检监察队伍中的一员。这一年他36岁。纪委党风室副主任、纠风室主任兼案管室负责人、第三检查室主任、常委兼第三检查室主任和旗委第一巡察组组长,此后10年里,对纪检、巡察工作的执着,贯穿他生命的始终。

尽管与江来柱的交集只有半个月,扎鲁特旗纪检委的周剑英却心服口服。

2019年8月份,周剑英跟江来柱一起办某专案。“这个案子影响大、任务重、催办急。当时我一看那30多盒档案,感觉无从下手。但是江组长有条不紊,短短10多天,30多盒档案分门别类,相互印证,他的归纳总结与我们一页一册一本的汇总竟然出奇地吻合。这真是功夫!”

2015年以来,扎鲁特旗纪委监察局全面加强案件查办工作,第三检查室接办的案件数量是整个机关的三分之一。案多人少,压力山大。查卷、梳理线索,他常常加班到深夜,每天只休息三四个小时,周六、周日也不例外。每个问题的底稿他都亲自核实,亲手编制。自己完成初稿后,还要多次召开组务会议,征求每个人的意见,每一份巡察报告都反复修改多次。

image.png

有人说,江来柱是一颗种子,走到哪里,就能在哪里生根开花;江来柱是一团火,干到哪里,就能把哪里工作烧得满堂红。

在扎鲁特旗纪委党风室和纠风室工作期间,江来柱建立了《扎鲁特旗电子党员领导干部廉政档案》,实现了对全旗460名科级干部的规范化管理。将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由重点科局延伸到具有服务性质的110个二级单位,并对排名后三位的单位通过电视承诺进行整改,接受社会广泛监督,在全市率先实现了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深度全覆盖,促进了全旗政风行风大大好转。

初到旗委巡察办,他刻苦钻研巡察业务知识,并在巡察工作实践中边摸索、边提炼、边总结,着手起草《巡察发现问题底稿规范化制度》,为旗委巡察工作提供了必要的指导和遵循。

“我刚调到纪委工作时,工作上感到无从下手。来柱告诉我,没底气干不了这工作。这底气就是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一尘不染的正气。他不仅帮我度过了人生中最难的一个坎,还教我如何用积极的心态去对待人生、对待工作,这是我一生中受益无穷的财富。”如今已成为业务骨干的同事陈海亭从好兄弟江来柱身上学到了纪检人必备的“一身功夫”。

无论是在纪委,还是在巡察办,加班成了江来柱的常态,实在忙不完,他就把工作带回家中,挑灯夜战。

image.png

长期夙兴夜寐,早已在他的身体里埋下了“健康隐患”。

同事们都知道他经常胃疼,有时疼得冒虚汗。大家不止一次提醒“别大意,去医院做个体检”,可他总是说“等忙完这阵子的。”

扎鲁特的冬天潮湿阴冷,扎鲁特旗委巡察办的同事汪兴民记不清有多少次下班后,看见江来柱埋头在几大箱的账本和成摞的巡察工作底稿中。“一个蒸红薯,放在机关的开水箱上热一下,就是他的便餐。”

夜深了,灯光雪亮,万籁俱寂。一粒粒灰尘在灯光下飞舞,每每这时,江来柱愈发感到自己的渺小和人生的短暂。于是暗暗发誓:走好每一步,过好每一天,做好每一事,不留遗憾!

一身正气

江来柱身高一米七四,体重118斤,外表文文弱弱,但在纪检监察这个号称“机关第一难”的岗位上,他让人见识了纪检监察人敢于碰硬的勇气。

当年在查办某村群众举报的案件时,因为该村以及被举报人的特殊性,当时社会上众说纷纭,各种版本的谣言满天飞,成为全旗的热点。

 “活泛一点儿吧,别太较真儿了。”

“谁都不是石头里蹦出来的,谁家都有老婆孩儿,你别太过分了!”

一时间,替他捏一把汗者有之,说风凉话者有之,威胁恐吓者有之。

“举报人和被举报人说的话不可不信,但也不能全信,一切都要用证据来说话。”为了全面彻底调查核实证据的真实性,他接连几天去举报人所在的村里,一一查证。他排除干扰、无所畏惧,依法办案,让举报人和被举报人心服口服。

有人戏言,宁上一次战场,不接一次上访。

江来柱在纪委工作期间,一位长期上访的检举人一次次来到纪委,本来他所反映的问题已经得到了处理,可是他还是不满意。三番五次来,江来柱毫不厌烦地接待,结合相应的党章、党规逐条向检举人解释说明。最终,打消了检举人再次上访的念头,这人临走丢下一句话:“我认了,你江来柱让我对你们纪检干部彻底服了。”

自担任第三监察室主任以来,他共查办案件32件,其中立案11件,处分22人,信访结案11件。他领办的全旗影响较大的案件,处分包括科级干部5人,其中还有一人是他最要好的同学。

在原则面前,哪怕十多年的友情也要“碰钉子”。

在开展巡察工作中,有的被巡察单位觉察到自己的一些“问题”,便私下托人说情、打招呼,甚至欲拿钱“摆平”。送礼的、请客的、说情的,甚至软磨硬泡的……江来柱在他们面前,如山,岿然不动。

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咱得按原则来。”

自从进驻被巡察单位开始,江来柱就要求组员自觉做到“滴水不漏”“滴酒不沾”。“滴水不漏”就是在保密上守口如瓶,不该说的一个字也不能说;“滴酒不沾”就是严格遵守八项规定精神。“不该吃的饭一顿也不能吃,不该拿的东西一个也不能动,否则你腰杆子就挺不直!”

在巡察某单位的时候,江来柱发现这个单位的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从人事配备到建章立制,从活动阵地到党员群众的精神面貌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他及时地查找出被巡察单位工作中的短板和不足之处,并借鉴先进经验,反复帮助被巡察单位进行整改。

image.png

被巡察某单位负责人林宏青说,江组长待人谦和,他不是在故意挑毛病,而是真心实意地想帮助我们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

“他非常注重工作的方式方法,力求将党的政策、法规与实例、证据相结合,不仅让被巡察单位主动地接受整改,更是让大家从思想上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

被巡察单位某负责人滕丽君说,经过巡察整改,单位的相关制度完善了,单位的工作面貌发生了很大改变,同志们的心气儿也不一样了。

数字是最好的注释。在担任第一巡察组组长以来,江来柱先后参加市、旗两级常规巡察和异地交叉巡察5次,带队巡察党组织10个,延伸巡察嘎查村52个,共发现被巡察党组织存在的政治问题197个,移交正科级领导干部个人问题线索5件,副科级领导干部个人问题线索2件,下一级部门负责人个人问题线索10件。

扎鲁特旗委巡察办主任张敬杰说,通过巡察扭转了对被巡察党组织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虚化,落实上级决策部署不到位,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一岗双责”不力问题,推动了一些关乎群众切身利益信访问题得到快速解决。

 江来柱曾说:“只要老百姓有理,我宁可得罪十个官,也不得罪一个老百姓。”

对老百姓负责,也是对巡察工作负责。每一个细节,江来柱都要明察秋毫,去年的几轮巡察工作,在调查市场方面,“较真”的他自己就“搭上”1000多元。

超然于世、至情至真,这就是江来柱!

一尘不染

在扎鲁特旗,记者问到宾馆服务员,在当地一个租房住的人家,算什么水平?

服务员想都没想,甩出一句话:“贫困户呗。”

江来柱的确清贫。

儿子上大学以后,家庭花销更大了,加上这些年父母兄弟看病,江来柱一家的日子更是紧紧巴巴。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一直没工作的妻子在社区找了一份临时工的活儿。

自从调到镇上,一家人一直租住门房,8年里先后搬了6次家,直到2013年,才贷款30多万元买上了一套100平方米的楼房。搬上楼房的时候,用了多年的餐桌“靠边站”淘汰了,亲戚们“支援”买了一套新餐桌餐椅。“爸爸说,家里干净就好,没必要攀比。”22岁的乌日鲁格记忆里,自从老爸调到纪委上班,除了亲属偶尔来家,就再无其他人登门。

江来柱离世后,与他相处多年的同事第一次走进这个家。屋内,陈设简朴,环顾四周,四扇窗子,唯独南卧室有窗帘,还是两块不同图案的布拼凑而成。一个“古董级”储物柜上,蒙着一块儿破了洞的花布。“这哪儿像一个科级干部的家呀?!”此情此景,令人心酸。

image.png

清贫,不是共产党人所追求的目标,但是,对于一个手中握有权力的共产党人来说,清贫却是一块照得见心底儿的试金石。

秘书、武装干事、党政办副主任、计划生育办公室主任、综治办主任、司法所长,社保、安全、应急、纪检……江来柱在基层岗位上几乎打了“通关”。

按照时下一些人的眼光,他有着很多“捞钱”的条件与机会,他完全可以“脱贫致富”。但是,江来柱坚守一个共产党人的“道”,始终把手中的权力看做是为人民谋利益的。“党员干部捞好处,那不是共产党的章法,是共产党的干部,就得按党的规矩来!”

江来柱干净正派,家人耳濡目染。

他离世后,单位同事让他的妻子韩天丽把那盆他喜欢的龙血树搬回家。得到的回答是:“公家的东西,不能拿!”

韩天丽原来是村里民办教师,江来柱调到鲁北镇司法所工作,一家人搬到镇上,韩天丽就没了工作。直到现在,她还是街道临时工。“亲属就有在编办当领导的,他从想过没找关系把我弟妹的工作安排了。”江来柱的姐姐冬月说,来柱万事不求人。

每天上下班或者外出办案,江来柱经常乘坐公交车出行。记得一次下班侯车时,遇到他蹲点巡察单位的人要顺路送他回家,却被他婉言谢绝。在城北新区办案的时候,他时常加班,有时甚至会加班到深夜。没有了公交车,四公里的路,他就徒步而归。

2019年的一个冬日,江来柱带队在一个偏远嘎查村延伸巡察时,因工作忙错过了饭时。他正泡方便面时,嘎查书记连拉带拽把他们四位工作人员拉到亲戚家吃一口热乎饭菜。没想到,饭后离开的时候,江来柱悄悄地把100元钱压在碗底……

平凡中坚守,他不是守一阵子,而是守一辈子,不仅守住大节,还守住每一个小节。

江来柱小的时候家里很穷,每年暑假,他都要上山采山杏,凑点钱做学杂费。父母要求甚少,对孩子最大的期望就是“走正道”, 勤劳、简朴、正直,江来柱在他们身上深深地感受到劳动人民那金子般的美德。

同事们说,江来柱爱干净。他的衣服,价格不贵,但是绝对整洁。头发,从来一丝不苟。

这是对人的尊重,也是他的作风,更是他的心情。

工作之余,他常常把办公室打扫一遍。书和文件,分门别类、摆放整齐。一张泛黄的报纸折得方方正正罩在打印机上。在他的心底,似乎它们都是生命体,都是他的伙计和战友。

image.png

内蒙古自治区纪委监察厅纪检监察信息工作优秀组织者、全旗综治工作先进个人、全旗优秀党务工作者……书柜里,一本本大红证书安静于角落。办公桌前,一盆硕大的龙血树挺拔、素雅、朴实、倔强地生长。

当人超越物质的追求而不懈努力时,必然有一簇理想之火在心中燃烧!

江来柱一句话没有留下,却留下了一道需要回答的问题的答案:一个共产党人应该留下什么名声,应该留下什么样的背影,又有什么样的精神能穿越变迁的时代,非但不朽,反而常青?

一片柔情

自古侠骨多柔情,看似刻板、不近人情的江来柱,却是一名地地道道的“暖男”。

他喜欢书法,喜欢写作,喜欢打篮球,喜欢乌力格尔、蒙古长调,生活中的江来柱有不少兴趣爱好。他创作的蒙古语好来宝《廉政宣言》,更是唱响了自治区市旗三级纪检监察网站。

繁忙工作之余,他还喜欢下厨,给妻儿熬制奶茶、包饺子、烧拿手的菜。“看咱这特级厨师上灶喽!”他那憨笑的样子,总在妻子韩天丽眼前浮现。“等将来退休了,咱俩回老家,春天,房后的山坡上,遍野山花,真美啊!”点点滴滴,音容犹在。

“看老爸给你露一手!”最后一次陪儿子玩篮球,是儿子乌日鲁格高考前。突然出现在球场上的江来柱纵身一跃,稳稳扣篮。40多岁的人,几个“回合”下来,满头大汗,直喘粗气。儿子再也忍不住,大叫一声:“爸!我想你呀,真想你!”转过身去不禁大哭。儿子哭,父亲也流泪了……那一幕定格在乌日鲁格的脑海里。

“那是一块阳光最充足的地方,低矮的房檐,背后是红砖土墙,黑灰的瓦片垂着耳朵,仿佛在倾听着什么。父亲通常一个人,也不说什么,只是静静地沐浴着阳光,取暖……”笔记本上,江来柱寥寥几笔“画”出父亲最安静的样子。其实,他和父亲又是多么酷似。

蒙古汉子生性耿直,无多少甜言蜜语,更多的是情深义重的行动。工作中,亦是如此。

穷山沟里长大的孩子,经历过穿不暖、吃不饱饭的苦日子,他始终记着农村生活的苦、乡亲的不容易,对群众的事情,一直格外上心。

从2019年11月开始,作为帮扶干部,江来柱承担起了查布嘎图嘎查胡日乐巴特尔、哈斯朝鲁、吴色义那、吴吉雅嘎图四户贫困户的脱贫工作。刚接到任务,他就自掏腰包购买米面油等生活物品到贫困户家中“认亲”。此后,他一次次深入贫困户家中讲习近平总书记脱贫攻坚重要讲话精神,聊各类扶贫政策,帮助贫困群众制定巩固提升计划……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他协助贫困户吴吉雅嘎图家孩子上网课、买种子、买化肥……帮助贫困户吴色义那解决耕地纠纷,最终从嘎查调整一块土地,解决了吴色义那家的一个大难题……

image.png

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所有成功的大事都是从小事积累起来的。江来柱做好了很多干部当作芝麻粒、却在群众眼里是塌天大事的事

79岁的胡日乐巴特尔说,来柱实在,一点儿架子也没有,每次来家里,里里外外都要看一遍,问这问那,和自己的孩子没啥两样。

在村民们的记忆中,江来柱经常手上拿着一个笔记本,穿梭在村子里,农户间,仿佛不知疲倦。

他最喜欢在村路上来来往往。

这样的氛围,或许能让他更加真切地明白我是谁,他是谁,为了谁。

一抹忠魂

人的一生充满了选择。取舍之中,考验着毅力,更照鉴初心。

当亲情、乡情、人情与法制冲突时,坚守原则是他的底线。当面对病痛折磨和繁重工作时,他选择隐忍与坚守。

5月7日清晨,江来柱一起床就感到腰疼难忍,妻子帮他穿上衣服和裤子。脱贫攻坚决胜在即,一刻也不能耽误。他硬撑着去了帮扶村。

image.png

当日下午3点,在查布嘎图嘎查贫困户家,江来柱腰疼未减,却突然的恶心、大汗、胸口痛,在同事陈海亭的劝说下,不得不返回鲁北镇准备就医。他一路安慰同事说没事,一路坚持说先回家取材料,突发心梗的他没来得及赶到医院……

“工作的事情,他从来不在家里说。每天他都在忙是啥,我也不知道。只知道他总有写不完的材料,熬不完的夜。”妻子韩天丽对江来柱又怨又爱,这一复杂心情一直持续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在他生命的最后的那个早晨,她央求他休息半天,去医院看看,他说:“正是忙的时候,哪有工夫去呀?”妻子怔怔地看着他,走了。

谁料,从此一别,山高水远!

“我最后悔的就是从贫困户家回来,没及早把他送医院。”回忆江来柱生命最后9个小时里的一幕幕,同事陈海亭悔痛不已。

震惊、悲恸、惋惜……复杂的情感像洪水一样漫延,从江来柱包扶的查布嘎图嘎查,到他出生的敖干朝鲁嘎查,再到他工作过的道老杜苏木、鲁北街道司法所,听闻噩耗的人们自发地去哀悼他、送别他。

61岁的贫困户哈斯朝鲁喝了四十多年的酒,还是第一次有人对他提出这么严厉的要求。江来柱告诉他,戒了酒,身体就会好起来。有了健康的身体,只要肯干,都会有回报的。现在,哈斯朝鲁老兄的酒已经戒了,家里的羊也成群了,可是,与他“约法三章”的人却已经不在了……

“多好的人啊!上午还跟我唠养鸡养鸭呢,还说下次来给我带奶豆腐,咋说没就没了呢?”听到江来柱离世的消息,79岁的胡日乐巴特尔半晌才回过神来,一屁股坐在门口老泪横流。

听到江来柱离世的消息,贫困户哈斯朝鲁拄着拐杖在嘎查拦了一辆拉货的三轮车,一路颠簸赶到殡仪馆,就为再看这个好兄弟最后一眼……

长长的街、肃立的人、沉痛的心。

照片里的江来柱, 瘦削的脸庞,目光清澈坚毅,略有笑容的嘴角些许上翘,一切平和而淡定。

“衣着朴素,仪表整洁;话语不多,掷地有声;刚正不阿,不怒自威;身居要职,从不徇私。”扎鲁特旗委常委、纪委书记韩凤梧用八个词,给他的好战友江来柱的画像。“他的一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短暂的生命诠释了巡察干部的忠诚干净担当!”

他走了,妻儿亲手将他的骨灰撒在罕山脚下,一步一回头……

他走了,山沟沟里长大的孩子,从大山中来,终又回归大山。

大山,正直坚韧, 耸立的是浩然之躯。

他,不卑不亢,堂堂正正,脚踏实地。

他留下了优秀共产党员、纪检巡察干部不朽“山魂”。

放眼罕山,重峦叠嶂,连绵起伏。大山是那么团结,山连着山,岭连着岭,与苍茫大地融为一体…… 

(文:康桂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