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康震:合力推动中国农业品牌行稳致远

发布时间:2020-07-29 15:13:04丨来源:中国网草原频道丨作者: 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加快品牌升级,将品牌建设贯穿农业高质量发展全过程。

在全球化时代,品牌是衡量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品牌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这为我国在新形势下建设品牌强国、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提供了科学指导和现实路径,我国品牌建设正在迈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农业大国,农耕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农业在漫长发展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在进入高质量发展的今天,加快实施品牌强农战略,抢占农业国际竞争的制高点成为大势所趋。但客观来说,我国农业品牌国际竞争力总体较弱,2017—2019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额增速持续放缓,出口增速显著低于进口增速,低于我国的GDP增速,出口农产品附加值仍然较低,品牌溢价能力亟待提升。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更是加剧了农产品生产、消费和贸易的不确定性,对世界农业发展造成了较大冲击。2020年一季度,我国多类农产品出口额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乳品、蛋品、蜂蜜及其他食用动物产品同比下降29.9%。在农产品贸易竞争日益激烈、农业经济风险不断加剧的大背景下,加快推进农业品牌建设已经成为引领农产品消费、抵御市场风险、推动农业国际合作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速推进农业品牌建设,取得积极成效。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品牌基础日益夯实,营销推介创新有力,积极构建政府、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和企业协同推进农业品牌建设的新机制,推动了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新三品”协同发展。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结合本地实际,依托资源优势,以品牌为引领,为特色产业“量身定制”,打造了一批特色地域名片。农业品牌正在成为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引领者、居民饮食消费的号召者、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示范者,成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一道靓丽风景。但也要看到,我国农业品牌仍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一些短板问题,从客观方面看,农业品牌基础还不牢固,标准体系不健全,品质不够稳定,品牌保护比较薄弱,农业品牌散而不强、杂而不亮问题依然突出。从主观方面看,部分主体市场开拓能力不足,创新发展意愿不强,同时又存在品牌建设急功近利、脱农离农、求大求全、违背品牌发展规律的做法,影响了农业品牌健康有序发展,这些问题亟需规范引导,农业品牌建设任重道远。

现阶段,复杂的国际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对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造成的冲击,或将成为中国农业品牌走向全球的新挑战。习近平总书记5月份在浙江考察时强调,危和机总是同时并存,克服了危即是机。我们需要准确识变,主动求变,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加强品牌建设,加快品牌升级,将品牌建设贯穿农业高质量发展全过程,让中国农业品牌成为国内外消费者共同的追求。借此机会,我想与大家交流几点:

一是要以品质为根本,增强农业品牌“竞争力”。产品品质是根基,品牌营销是载体。在世界经济低迷时期,产品质量更是争夺全球市场最关键的因素。要坚持以品牌建设倒逼农产品质量提升,安全、优质、营养的农产品是助力市场主体实现产品溢价、应对市场竞争的核心力量。

二是要以创新为引领,提升农业品牌“感召力”。要紧抓品牌升级的发展机遇,立足创新,不断探索实践,提升农业品牌的发展实力。区域公用品牌要立足区位优势,以特色产业为依托,丰富品牌内涵;企业品牌要以创新为内核,提升品牌文化,增强品牌竞争优势;产品品牌要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核心,建立品牌忠诚度,引领带动消费。

三是要以协同为基础,培育农业品牌持久“生命力”。国家层面,要以国际化标准、全球化眼光对农业品牌建设进行顶层谋划,各地要努力营造品牌发展环境,加强与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企业主体协作,实现品牌理念、产品、技术、服务的全面提升,赋予农业品牌发展的持久生命力。希望中国农业大学能够成为农业品牌建设的领跑者,加强政策研究,在人才培养、营销创新、标准设立、智库建设等方面做出积极贡献。

四是要以新基建为机遇,提升品牌“传播力”。随着我国“新基建”的全面提速,数字技术将赋能农业品牌建设,成为促进农业品牌升级的内生动力。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品牌营销方式,推动传统营销与现代营销深度融合,拓宽农业品牌流通渠道,促进农业品牌优质优价。

品牌饱含着前人的恒心、智慧和情怀,也孕育着后人的坚守、传承和创新。当前是中国农业品牌建设的机遇期、黄金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共同支持、共同行动和共同呵护。让我们携起手来,凝聚共识,共同努力,合力推动中国农业品牌行稳致远,走向繁荣!

(根据作者在7月24日召开的中国农业品牌政策研讨会上的讲话整理,编辑:曾诗淇,摄影:张璟,来源:中国农业农村市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