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全面小康路上不落一人

发布时间:2020-06-03 17:45:00丨来源:通辽日报丨作者:白敖敏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基础设施建设有条不紊,特色产业惠及千家万户,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各级干部积极帮扶……立夏时节,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百日攻坚”号令声中,扎鲁特旗处处涌动着决胜脱贫、合力攻坚的热潮。

2019年4月,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成功摘掉了区贫旗的帽子。

截至目前,全旗累计脱贫8165户、21520人。

基础设施建设有条不紊,特色产业惠及千家万户,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各级干部积极帮扶……立夏时节,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百日攻坚”号令声中,扎鲁特旗处处涌动着决胜脱贫、合力攻坚的热潮。

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扎鲁特旗以产业就业为核心、以扶志扶智为重点、以政策兜底为保障,坚持焦点不散、靶心不变、力度不减,在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和通辽市委各项决策部署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攻坚责任,狠抓落实,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不落一人。

2019年4月,扎鲁特旗成功摘掉了区贫旗的帽子。截至目前,全旗累计脱贫8165 户、21520人。

日子一天比一天有奔头

“你看,我做了五次手术,胃被切除了五分之四,干不了重活,还有一屁股外债。多亏了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让我们贫困户不仅能看得起病,还摘掉了‘穷帽子’,这日子一天比一天有奔头了!”乌力吉木仁苏木宝力皋嘎查牧民王长海动情地说。

今年43岁的王长海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患有静脉曲张、腰间盘突出等多种疾病,30岁之前做过五次手术,因患胃癌,胃被切除了五分之四。积蓄花光,债台高筑,妻子离他而去,使他一度萎靡不振。他告诉笔者,仅靠几亩薄田,就连维持日常开销都很困难,更别提还债了,看着别人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他却只有羡慕的份儿。

精准扶贫给王长海带来了新希望。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以来,包联单位、帮扶干部主动上门了解他家情况,鼓励他树立脱贫信心,积极帮他制定脱贫方案。2014年,王长海被纳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相关扶贫政策;2016年通过危房改造项目,建了30平方米的砖房。在鲁北镇打工期间又邂逅了第二个春天,找了个体贴又持家的妻子。

2019年,王长海想发展养殖业,但苦于资金不足,嘎查第一书记曹兰海得知情况后,主动借给他两万元,并利用扶贫资金帮助他购买了44只基础母羊,支持他发展壮大养殖业。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年的精心喂养,王长海家的羊已经发展到140多只。年初,他卖了80只羊羔,收入6.4万元,一下子还了4万元外债。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王长海的发展意愿更强烈了。“我给自己定下了三年发展目标,第一年打基础,第二年要翻身,第三年向小康迈进。今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想盖新房,再建个棚舍,踏踏实实地干好养殖业。”说起脱贫前后的变化,王长海脸上的笑容逐渐多了起来。今年,他不仅种了40多亩耕地,还喂养了7口基础母猪。

王长海的生活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腰杆子挺起来了,精神面貌也好多了,更重要的是之前那种因为贫穷产生的自卑感一扫而光。“现在国家政策这么好,咱这日子有奔头了。”王长海说,要过上好日子还是要靠自己的双手,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像王长海这样的脱贫致富典型在宝力皋嘎查还有很多,他们紧紧抓住国家富民惠农政策和项目的东风,自力更生、勤劳致富。“嘎查84户贫困户已经全部出列,但仍不能掉以轻心,接下来我们要坚持‘四不摘’的原则,把他们扶上马送一程,帮助他们发展脱贫产业,解决他们发展的后顾之忧。”曹兰海说。

昔日贫困户成了养殖大户

天刚蒙蒙亮,前德门苏木扎嘎斯台嘎查笼罩在一片薄雾中。额尔敦达来像往常一样早早起床,来到牛棚开始了一天的劳作:拌饲料、加草、铲牛粪……

有谁能想到,这个勤劳好学、肯吃苦的农家汉子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过去,额尔敦达来一家的生活并不宽裕,3个孩子在上学,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在了他一人身上,无技术无资金,使这个家长期处于困顿状态。“负担太重了,得供三个孩子上学,加上平日里的开支,生活过得很拮据,根本看不到前途。”回忆当年的窘境,额尔敦达来憨笑着。

2014年,就在额尔敦达来忧心忡忡的时候,驻村工作队队员找上了门,向他宣讲国家的扶贫政策。那一年,额尔敦达来一家戴上了贫困户的“帽子”,开始享受产业、教育、民生等方面的扶贫政策,政策虽然享受到了,但是额尔敦达来并没有等靠要。“享受着国家的好政策,让我重新点燃对生活的希望,觉得自己也要行动起来,用双手去改变生活,摆脱贫困。”被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后,额尔敦达来心里却更着急了。“有好政策的帮助,我也寻思着做点啥。家里原先就有5头牛,觉得养牛的市场前景不错。”于是,他萌生了通过养牛脱贫致富的想法。

说干就干。在驻村工作队和嘎查“两委”的积极帮助支持下,他先后用扶贫资金购进了3头母牛、2头犊牛。凭借自己的努力,如今,牛存栏已经达到19头,一年仅养牛收入就有4万多元,终于迎来了好日子。

有梦想就有目标,有希冀才会奋斗。“政府帮我们够多了,接下来要靠我们自己努力。”为了掌握先进的牛品种改良技术,他还积极参加政府举办的牛品种改良技术培训班,并专门购买有关改良技术的书籍在家自学,到周边向养殖大户学习。就这样,他不仅拿到了相关证书,还成为了嘎查里的“改良专家”。牛品种改良技术也彻底改变了他传统的养殖方式和养殖观念,“改良后的牛品种好、长势快、价格高,比起本地牛能多卖两三千块钱。”额尔敦达来说。在他的带动和指导下,扎嘎斯台嘎查已有5户养殖户的牛冷配成功,大大增加了收入。

“国家的精准扶贫政策好,帮扶干部给力,加上自己努力干,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已经摘掉“贫困帽”的额尔敦达来笑着说。

发展产业让脱贫有保障

脱贫致富,产业扶贫至关重要。当下,鲁北镇义和碑村的脱贫战场上,已经形成了“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的生动局面。

走进义和碑村食用菌厂,紧密相连的食用菌大棚内菇香扑鼻、生机盎然,白色滚圆的双孢菇长势喜人,工人们正忙着采摘。

为带动村民致富,2018年,义和碑村在村“两委”班子和驻村工作队的多方考察论证下,筹集整合161万元扶贫专项资金,开工建设了食用菌厂,产权归村集体所有,村民以入股的形式参与经营,所得利润由村民共享。2019年生产平菇15万斤、香菇12万斤,销售收入达80万元。吸纳贫困户入股资金64万元,年人均分红1200元。

在“产业—就业”双向联动扶贫新模式的鼓励带动下,食用菌厂还优先为村内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吸纳贫困户稳定就业。现阶段食用菌厂就业人员中,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9人、低保人口4人,年人均增收5000元。

“这段时间因为疫情,工厂推迟生产了很多天,双孢菇和香菇的产量受到一定影响,但订单却没有减少。最近,我们腌渍的10万斤双孢菇已全部被福建省销售商线上订购了。今天这一车是通辽市万力城蔬菜批发市场和丰盛蔬菜水果批发市场订购的。”义和碑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王晓东介绍着复工复产后产品的销售情况。食用菌厂投产后,抓住信息时代优势,搭乘“互联网+”顺风车,建立微信群,在各大网络平台进行产品宣传推广。线上线下齐发力,扩宽了产品的销售渠道,让“义和碑”特色菌菇产品在市场上遍地开花,利润也因此成倍增长。

“我们一直致力于生产绿色无公害、品质上乘的食用菌产品,所以在市场上广受欢迎,在全国各地都有销售。今年,我们预计可生产香菇40万斤、双孢菇30万斤,净利润可达到50万元。”王晓东说。截至目前,义和碑村食用菌厂已带动村内64户贫困户稳定脱贫。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扎鲁特旗紧盯群众增收这一关键,把产业扶贫作为提升脱贫质量、防止返贫的重要举措,千方百计育产业、促增收、强支撑、激活力,努力探索一条契合旗情实际、群众参与度高、脱贫见效快的产业扶贫路子。

据介绍,2014年以来,该旗累计落实到村到户项目资金近2亿元推进产业扶贫,其中,在地方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安排本级财政资金3820万元扶持贫困户发展养殖业,让更多贫困群众从中受益。“有了产业支撑,脱贫路就走得更稳,小康路就走得更远了。”王晓东对未来充满信心。

行百里者半九十。截至目前,扎鲁特旗将脱贫攻坚“清零达标”工作作为主要抓手,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切实兜住综合保障民生底线,着力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让全旗贫困群众都住上安全房、喝上放心水,过上幸福的小康生活。

(文:白敖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