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5月27日讯(记者 王金梅) “塞上江南,天赋河套”,这里是“母亲河”黄河流经孕育的一片沃土,有着悠久的农业历史,也创造着现代化农业的“中国奇迹”,万顷金浪、瓜果飘香,优质农产品从这里走向四面八方,与世界共享,也保障着国家的粮食安全。
近日,在京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长张晓兵关注巴彦淖尔市河套灌区耕地治理和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张晓兵建议,国家对河套灌区盐碱化耕地改良工程立项并给予专项资金支持,加快河套灌区农田水利综合配套工程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长张晓兵
张晓兵介绍,巴彦淖尔,蒙古语意为富饶的湖泊,地处黄河几字弯顶端,黄河流经345公里,是一座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美的城市,位于巴彦淖尔市境内的乌梁素海是黄河流域最大的功能性湿地。巴彦淖尔市地处黄金纬度带上的河套平原腹地,是传统农牧业地区,有耕地1100万亩,粮食年产量50多亿斤,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素有“塞上江南”“塞外粮仓”的美誉。巴彦淖尔市境内河套灌区是全国三大灌区之一,也是亚洲最大的一首制自流引水灌区,2019年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长期以来,河套灌区受气候条件、灌排设施、耕种方式等因素影响,形成了484万亩盐碱化耕地,占巴彦淖尔市耕地总面积44%,占内蒙古盐碱化耕地的三分之一。由于盐碱化耕地面积大、分布广、类型杂、地质差、产量低,而且贫困人口多集中在盐碱地较重区域,严重制约了农牧民增产增收和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
丰收节的河套平原,田与水浑然天成,和谐共生(摄影:中国网记者 王金梅)
张晓兵认为,盐碱地改良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程,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利于筑牢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有利于河套灌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改盐”必须“改水”,需配套完善排水设施。河套灌区目前存在水资源紧缺,土地盐碱化严重,灌排设施不完善等亟需解决的问题。
为此,张晓兵建议:一是支持巴彦淖尔市开展河套灌区“十四五”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建议将河套灌区列入全国首批“十四五”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试点,强化节水、生态、信息化建设,形成完备的工程设施、先进的灌水技术、良好的生态系统、高效的管理体系,为巴彦淖尔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二是支持巴彦淖尔市实施河套灌区盐碱化耕地水生态治理项目,建议国家对河套灌区盐碱化耕地水生态治理项目给予立项,进一步强化河套灌区排水工程建设,为盐碱地治理创造条件。
被誉为“北方都江堰”的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位于巴彦淖尔市磴口县,是河套水利建设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滚滚滔滔的黄河水从总闸入口处流向巴彦淖尔大地,灌溉着广袤丰饶的河套平原(摄影:中国网记者 王金梅)
张晓兵表示,河套灌区位于巴彦淖尔腹地,一定要着眼保护母亲河,进一步完善地区发展思路,坚定不移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张晓兵说,我们综合考量地区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从保护母亲河的战略高度出发,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产,完善地区发展思路,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坚持系统思维、综合施策,全力实施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国家试点工程,推动全流域全要素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出台了土地流转、高标准农田建设、涉农资金整合等专项措施,建设河套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服务输出基地,以河套灌区现代农牧业的率先突破,引领绿色高质量发展。同时,深入挖掘黄河文化内涵,推动文化、旅游和现代农业共融发展,把巴彦淖尔市打造成为黄河文化旅游带具有影响力的文旅产业发展样板区。
“天赋河套号”上,展出着河套平原生产的系列精品农产品
乌拉特前旗先锋镇5000亩绿色枸杞种植基地里,新采收的枸杞在晾晒(摄影:高晓龙)
黄河流域最大功能性湿地乌梁素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