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常委刘东生建议:推进沙枣产业化具有多重效益和战略意义

发布时间:2020-05-26 11:04:39丨来源: 中国绿色时报丨作者:王胜男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刘东生在今年两会提交了打造沙枣产业助力荒漠化防治、发展生物质能源的提案。

        “防治荒漠化和发展生物质能源都是我国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在沙化土地上种植沙枣林并发展以生物质能源为主要产品的沙枣产业可以有效助力两大战略的实施。”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刘东生在今年两会提交了打造沙枣产业助力荒漠化防治、发展生物质能源的提案。

        沙枣是一种适宜在干旱地区生长的沙生亚乔木树种,是在我国“三北”地区自然生存的乡土树种之一,具有耐旱、抗寒、抗盐碱、改良土壤等显著特性。目前保留的沙枣林多为天然分布,果实尚未得到有效利用。

        刘东生介绍说,近年来,有多家科研机构对沙枣治理沙化地盐碱地、品种选育栽培、机械化采摘、以生物能源为主的系列产品加工等开展科学研究,研究成果表明,沙枣果粉可以转化为燃料乙醇,果粉发酵后剩余物干基可作为优质饲料(酒糟蛋白饲料),果核转化为活性炭和工业蒸汽,花朵可提供沙枣蜜、精油及其他化工产品。此外,沙枣开花季节还是发展生态旅游的优良资源。

        打造沙枣产业意义何在?刘东生说:“规模化种植沙枣并推进沙枣产业化,能获得生态、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综合效益,更对增加新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战略意义重大。”一是有显著的生态效益。沙枣是雨养林业的典型树种和防沙治沙的先锋树种,在“三北”地区大面积种植沙枣,对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加快沙化荒漠化土地治理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二是有可观的经济效益。据测算,按照规模化生产要求建设一片150万亩的沙枣林基地,造林、前期管护及相关设施建设投资约45亿元,加工项目建设投入15亿元。6年盛果期后,每年可产出果实200万吨,通过加工转化可生产燃料乙醇20万吨、活性炭30万吨、工业蒸汽120万吨、饲料17万吨,产值分别为11亿元、6亿元、2.16亿元和0.85亿元,合计约20亿元。投资回收期约11-12年,项目内部收益率约为8.7%,每年约可上缴税收6000万元。如再考虑开展生态旅游、系列深加工、碳汇等可能收入,还会有更多经济收益。三是有良好的社会效益。据测算,一个150万亩规模的沙枣基地3年完成造林,需用工约1万人次;管护、加工、经营等活动每年约可提供2400个工作岗位。此外,还对改善地方人居环境、休闲环境、投资环境及推动“一带一路”沿线荒漠化治理国际合作将产生积极影响。四是有突出的战略意义。沙枣是林业生物质能源主要树种之一。我国要完成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20%左右的战略目标,就要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源。

        为此,刘东生建议,由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牵头,有关部门和地方配合,以现有产业化项目先行先试为基础,对项目组织调研和专家评估,将推广种植加工沙枣项目列入国家和有关地方“十四五”规划重大能源工程项目。在“三北”适宜地区,规划建设一批沙枣林培育和生物质能源发展基地,同时列入“一带一路”推广示范项目,给予相应政策支持。由国资委组织有关大型能源企业,参与沙枣生物质能源研发及项目建设。建议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关注和评估沙枣项目,根据项目建设需求,提供长周期、低利率信贷支持。

        (原标题: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刘东生建议:推进沙枣产业化具有多重效益和战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