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作出重要指示表示,“希望乡亲们把脱贫作为奔向更加美好新生活的新起点,再接再厉,继续奋斗,让日子越过越红火。”如今,乡村旅游正成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让越来越多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两会期间,部分代表、委员分享了当地发展乡村旅游的成功案例,从政策扶持、产品开发、服务提升等方面,为乡村旅游发展和脱贫攻坚建言献策。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拨云岭村党支部书记杨来法认为,当前正是乡村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衔接的好时期。把“两山”理念落到实处,乡村旅游就能搞好,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核心工作也会搞好。“我们村立体种植项目搞得不错,在核桃树下套种牡丹,在牡丹花下养殖土鸡,依托生态资源建设民宿和农家小院,发展休闲旅游。疫情防控期间,村党支部、村委会积极把农产品推销到洛阳市各大企业,做到产业不减产、老百姓收入不减少。”杨来法介绍,今年以来,村里投入160多万元用于绿化和花草种植,投入近1000万元用于民宿建设,两家高端民宿预计于10月1日前建成。此外,村里还成立了乡镇党校,有望进一步带动乡村旅游。
全国政协委员、青海省工商联副主席、青海花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韩文林表示,油菜花正成为助力当地乡村旅游发展和脱贫攻坚的“一朵金花”。自2014年注册成立以来,青海花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不断加大扶贫力度,投资近900万元在景区周边修建120个土特产品销售场所,将其中80个摊位无偿提供给当地的贫困户经营,直接带动青石嘴镇300多个贫困户、景区周边1200余人再就业,户均年增收6000元以上,实现了企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双赢局面。“下一步,我们将坚定乡村旅游扶贫的信心和决心,充分发挥旅游扶贫见效快、参与面广、经营成本低、返贫率低和花海产业绿色无污染的优势,继续扩大规模、延伸产业、加大宣传、完善配套,进一步释放花海的扶贫效益和带动发展效益。”韩文林说。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学院院长殷红梅表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贵州采取政府引导、科学规划、市场运作、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等方式,形成了类型多样的旅游扶贫模式,如以西江千户苗寨等为代表,通过政府+公司或协会的产业运作主体,充分利用、传承和展示民族文化的文化遗产集聚型扶贫模式;以凤岗田坝等为代表,实施茶旅、果旅、牧旅、竹旅等农旅联动的产业融合型扶贫模式等。这些模式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增强了旅游与产业形态的深度融合,增加了村民获取旅游收益的途径,实现了旅游扶贫的目的。截至2019年上半年,贵州省开展乡村旅游的自然村寨超过3500个,已实现旅游业带动就业98.64万人,帮助近90万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画院常务副院长卢禹舜表示,扶贫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包括文化和旅游业界在内的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发挥文化和旅游作用,在脱贫攻坚中培根铸魂,巩固脱贫成果,在防止反贫中“扶志”“扶智”,贫困群众既要摆脱物质贫困,更要精神富足。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绿色中原现代农业集团董事长宋丰强表示,在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产业扶贫方式。如河南郑州12个区县的乡村旅游全面开花,确实让当地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了。因地制宜,打好乡村旅游组合拳,是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同时,乡村旅游发展需要多方形成良性互动。一是要有效解决农民知识素养参差不齐的问题,应鼓励大学生和更多的农民回乡创业;二是各级政府要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增强旅游行业造血功能;三是要鼓励引导工商资本下乡,带动土地流转,盘活农村多种闲置资源,让贫困地区旅游业和扶贫产业相互融合发展,让贫困群众脱贫之后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致富路。
全国政协委员、江西农业大学副校长刘木华表示,2020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之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云南贡山独龙族群众时所说,“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要让贫困群众脱贫之后走上可持续的致富路,产业是关键,必须千方百计发展好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等乡村产业,只有产业才能提供可持续的造血功能。还要用好政策,激活农村“沉睡”的资产,如宅基地、房屋等,这些资产活了,就能为乡村提供更多金融支持。而乡村旅游是重要的致富产业,因地制宜发展好旅游产业对群众致富有重要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副会长郭文圣对田园综合体建设提出建议,要划好“路子”、走稳“步子”、做足“里子”。田园综合体符合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要求,具备农业生产、文明生活、休闲旅游和综合服务等多种功能,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载体。建议全面总结各地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经验,对相关支持政策措施进行系统梳理,形成具有规范性、可操作性的指导意见;明确项目建设边界和产业发展要求,对非粮产业发展、房地产开发等进行严格监管;规范项目运作流程和要求,对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田园综合体项目,必须经过政府、农民、企业等多方协商确定后才可施工,并吸纳一定比例的当地农民参与生产运营。(文:沈啸、李志刚、李凤、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