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黄河流域西北地区种质基因库和现代种业产业园项目签约暨启动仪式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八一乡星光村举行。巴彦淖尔市委书记常志刚,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晓兵,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闫鹏,市政协主席周玉林,市委副书记、秘书长、政法委书记李中增,市领导王志平、郭占江出席仪式。
张晓兵在致辞中说,种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命线”,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提升农产品竞争力至关重要。蒙草集团是全国生态修复行业的领军企业,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长期致力于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成果转化,集成了许多地方标准、行业标准,拥有国内数据和规模领先的乡土植物种质资源库。该项目的签约对于巴彦淖尔市提升现代种业发展水平,推进农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希望双方精诚合作、携手并进,把这个项目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实践载体,打造成为全区乃至全国的示范项目。希望蒙草集团发挥行业领军优势,继续加大在巴彦淖尔市的投资力度,在生态环境修复、现代种业发展等方面寻找更多合作契合点,进一步深化双方务实合作,实现互利互惠、合作共赢。
据悉,该项目由巴彦淖尔市政府与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组织巴彦绿业实业有限公司、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三瑞农科、兆丰面业、科河种业、天衡制药、鲜农公司等7家企业出资共建,采用市场化运作模式,自主管理、独立运营。
项目建设在巴彦淖尔市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核心区,项目总投资4.5亿元,一期投资0.8亿元,二期投资1.6亿元,三期投资2.1亿元。核心区规划占地面积52000平米,建设种业科技博览馆、种质资源应用馆、种质资源保存库、土壤保存库、种质资源博物馆、种子检测中心等。到2025年,建成“一区多园N基地”(“一区”:黄河流域西北地区种质基因库和现代种业产业园区;“多园”:建设小麦、玉米、向日葵、沙生植物、瓜果蔬菜等多个种业专项产业园;“N基地”:建设若干良种繁育基地),形成保存、鉴定、评价、选育功能齐全的一体化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体系。
种质资源是推动现代种业创新的物质基础,是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和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芯片”。巴彦淖尔市素有“塞外粮仓”的美誉,自2018年开启“天赋河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以来,现代农业发展成果显著,优质农畜产品大幅溢价、农牧民持续增收、农牧业加快转型,当地也越来越重视优质农作物种质资源的研发与推广,开始逐步培育和发展标准化、高科技的现代种业。蒙草生态则是一家将“种质资源”作为核心竞争力,并运用“大数据”成功修复草原、沙地、矿山、盐碱地等多种环境的科技型生态企业,不仅拥有国内数据和规模较领先的乡土植物种质资源库,并成功构建了“植物科研+技术输出+种业基地+生产加工+销售推广”的育繁推一体化产业链。
图为蒙草种业中心
黄河流域构成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重要的农产品主产区,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当前,黄河流域各地区均从实际出发,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因此,做好黄河流域的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不论为生态保护、环境修复提供因地制宜的乡土草种,还是为现代农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打好物质基础,都对推动黄河流域各地区发挥比较优势,构建高质量发展动力系统至关重要。
蒙草生态2008年开始收集、开发、利用野生植物种子,2011年着手建设草种资源库,目前已在内蒙古、甘肃、青海、西藏、陕西等北方干旱半干旱省区开展大范围、专业性种质资源收集与保护工作,克服了采集难度大、存放标准高、驯化周期长等困难,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4项,审定国家及自治区草品种19个,成功将200余种乡土植物应用在生态修复、园林绿化工程项目中。
成功驯化后的长青石竹
如今,蒙草已经在阴山山脉大青山脚下已建成国内数据和规模较领先的乡土植物种质资源库——蒙草种业中心(又称“小草诺亚方舟”),项目包含长期库、中期库、短期库、清选室、种子检化验室等,为草原植物和北方干旱半干旱植物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下一步,蒙草还将着手建设国家草原草种种质资源库与种植资源大数据平台,建立起涵盖不同区域分库、活体保存圃、鉴定、评价、选育功能齐全的一体化草种资源保护开发利用体系,为建设现代化种业强国提供有力的资源支撑和技术储备。
种质资源库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