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一场嘎查“大集” 看北方草原乡村的变化

发布时间:2020-04-28 20:10:00丨来源:中国网草原频道丨作者:乌吉斯古楞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圆白菜、黄瓜、豆角、奶酪、黄油……各种特色农畜产品应有尽有。市场上,车水马龙的声音、鸡鸭的叫声、议价声、吆喝声让这个处在北方草原的乡村集贸市场显得生动非常。

中国网4月28日讯 (记者 乌吉斯古楞)两包韭菜、三斤西红柿,还有粉条、大蒜……这是家住在内蒙古通辽市科左后旗海斯改嘎查的高娃在农贸市场开集前一天提前准备好的购物清单。

春末夏初,早晚天气仍有些微凉,早上四点多高娃就起来喂牛、喂猪,准备一家人的早饭。“我们先赶集去了,锅里已经做好饭菜,一会儿叫上爷爷奶奶吃饭。买完东西我们就回来了”高娃对儿子说。

过完年后,高娃一家决定要装修老房子,前些天开始了设计装修、采购建筑材料,请木匠瓦匠,老房子整理翻新工程已经施工得差不多。

海斯改集贸市场是附近老百姓日常购物的重要场所。以前交通不通畅的时候,附近的农牧民为了赶集起得特别早,赶着马车或者走路去赶集,购买一家人使用的日常用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老百姓的生活条件日益好起来,赶集时候不像以前那样赶马车或走路,而是绿色安全的出行方式,以前,她开着摩托车或者坐上顺路的农用三轮车、四轮车等方式赶集。“现在,我们这里基本家家户户都有电动小三轮车或者电动自行车,上好牌照后上路,安全也便捷。”她说。

集贸市场的物品种类也多了起来,能够满足百姓的各种生活所需。圆白菜、黄瓜、豆角、奶酪、黄油……各种特色农畜产品应有尽有。市场上,车水马龙的声音、鸡鸭的叫声、议价声、吆喝声让这个处在北方草原的乡村集贸市场显得生动非常。

“你这豆角咋卖呢?”高娃用蒙古语问。“10元三斤,都是早上刚摘下来的,绿色无添加健康蔬菜。”卖家用汉语答。这样的双语交流,竟然显得异常顺畅、几无障碍。记者好奇地问他们怎样理解对方的意思,卖家说:“这些年在集贸市场上做买卖,和附近的农牧民打交道时间长了,基本听得懂一些日常交流的蒙古语,甚至也能说两句了,我们用汉语回答的时候他们也是能听得懂的”。集贸市场上,这种用蒙汉语的对话随处可见,成为一道道生动也独特的风景。

和高娃同嘎查的69岁老人红英正在一边购物、一边聊天:“现在的生活和以前没法儿比,以前赶一次集,大包小包要买很多东西,几个人赶着牛羊到集上卖,有时候要卖的羊溜到田间,赶出来要费很大劲,各方面条件都是很艰苦的;现在出行特别方便安全,电子支付也很普及了,不再像以前需要屯很多东西,我们可以更加注重健康、绿色。赶集也是和老伙伴们见面的叙旧的好机会。”

上午10点,高娃赶完集回到家中。再过半个月,他们装修完就可以搬进“新”家了。也快到了忙农活儿的时候,今年打算多种点青储玉米、储备好牛饲草料,新一年的美好生活在规划中日渐清晰。

嘎查中,像高娃一样在翻新装修老房子的还有12户。共同被“翻新”的,还有他们的生活和希望。

海斯改嘎查主任明德说:“现在,嘎查有集贸市场,也有快递收发中心,网购的货物可以直接送到家门口。为了交通安全,我们建议大家上路时勿开无证农用车,多选择安全交通方式。现在农村牧区好多家都养了牛,国家政策也非常支持,老百姓奋斗的劲头更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