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内蒙古通辽市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展脱贫攻坚摸底大排查工作以来,各镇街对标“体检”、精准研判,在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中,坚持将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工作紧密衔接,通过土地流转稳定增收、产业发展带动致富,打造各类技能培训平台,多措并举激发脱贫攻坚内生动力,同心共筑小康梦。
土地流转加务工趟出增收路
“今年土地流转每亩620元,我家18亩地流转出去净收入1万1千余元。我们两口子外出打工,现在已经是‘熟练工种’,工资也涨啦,两人月工资1万1千元,今年还清债务还能有剩余!感谢政府、村‘两委’、包村干部的鼓励和帮扶……”辽河镇林家村村民耿凤奇在采访中难掩激动的心情。
多年来,耿凤奇母亲患病,两个孩子上学,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于农业种植,但年年入不敷出,欠下外债。随着母亲过世和子女成家,他的债务也“攒”了下来,夫妻俩一度意志消沉。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村“两委”和包村干部多次来访,鼓励他振作精神,从2018年开始耿凤奇响应村里号召,将土地流转,每亩地比传统种植玉米的收入增加三分之一。
稳定增收的同时,村妇联帮夫妻俩联系到了开发区定向招工的宁波一家造船厂,2019年夫妻俩到宁波上岗,吃苦肯干的二人有了稳定收入,仅一年时间就将债务还了一大半。2020年,他们再次赴宁波上岗。在新一轮的脱贫攻坚大排查中,他兴奋地表示,债务马上就能还清,今年要与村民携手奔小康。
林家村有耕地约4700亩,连续3年来将土地流转,让农民稳定增收的同时,通过土地连片特色种植提高土地利用率。合作社连片种植需要大量人力,本村妇女、60岁以上的老年劳动力不出村就能打工挣钱,围绕土地的双向收入让村民稳定增收。“党支部+合作社”模式不仅农民的腰包鼓了,村集体经济从零收入增长到近5万元。为拓宽增收渠道,村里还协调开发区企业向村内定向招聘,协调专业技能培训公司为无技能有意向就业的村民提供技术培训。如今,林家村每年务工收入增收超过400万元。
将相对贫困户拉到产业链中
在开发区河西街道二号村,百座春棚建设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在现有165座大棚(暖棚占90%)的基础上,今年再建约120亩的春棚100座。二号村绿色瓜菜种植已久,二号香瓜远近闻名,依托邻近通辽市区、周边有大型综合果蔬市场的区位优势,二号村一直将瓜菜作为村里增收的主导产业,并逐步形成了畅通的产销链条。
在建的百座大棚中,有村民李华的2座,今年脱贫攻坚大排查中他作为相对贫苦户第一个报名参与。原来李华几年前在建材市场承包活计,一家人的小日子过得很不错,因为一次误入传销组织,积蓄全都赔了进去。回村后,重操旧业时发现活并不好干,此次村里建设春棚是一个难得的致富机会。“村里协调贷款近10万元,让我有了翻身的资本,今年一定好好干,争取过上好日子。”李华表示。
瓜菜种植除了要吃苦耐劳,还要有技术支撑,为此,河西街道二号村从辽宁北镇聘请技术员,对种植户给予技术指导、引进新品种、病虫害防治等各方面的服务,帮助种植户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农民边种植边学习,在实践中逐渐摸索种植经验,努力成长为技能型农民。对于资金短缺的农户,村里制定相应的政策协调金融贷款支持,帮助村民发展春棚种植业增收致富。将相对贫困户拉到产业链中,与全体村民一起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跑出奔向小康生活的“加速度”。
近年来,开发区重点抓好乡村振兴战略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统筹衔接,促进扶贫与扶智、扶志深度融合,打造各类技能培训平台载体,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推动大规模土地流转和集中连片开发,推动就业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让群众富裕的路子越走越宽广。
(文:王海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