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通辽:科尔沁“绿哨”

发布时间:2020-04-15 17:35:00丨来源:半月谈丨作者:张云龙 刘懿德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绿色,是科尔沁草原永恒的颜色。作为内蒙古东部重要的能源基地,地处科尔沁草原腹地的通辽正努力守护着科尔沁清新的绿、蓬勃的绿、诗意的绿。

绿色,是科尔沁草原永恒的颜色。作为内蒙古东部重要的能源基地,地处科尔沁草原腹地的通辽正努力守护着科尔沁清新的绿、蓬勃的绿、诗意的绿。

特色产业绿色发展,老领域实现新跨越

通辽资源富集、物产丰富,但产业模式粗放。“改变粗放型增长模式,通辽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为着力点,加快产业融合,推动传统产业变革,创新培育产业集群。”通辽市委副书记、市长郝茂荣说,围绕存量产业绿色改造、增量产业绿色崛起,通辽全力构筑绿色农畜产品产业、绿色煤电铝产业、镍循环经济产业、蒙中医药产业、现代能源示范产业等产业集群。

通辽地处世界级“黄金玉米带”,年产750万吨优质黄玉米。通辽先后引进20多家玉米精深加工企业,推动玉米全株利用、全产业链发展,形成醇酸糖胶药等全产业链13大类200多种产品的生产线,玉米年加工转化能力达到450万吨,小品种氨基酸产能占全球的40%。

位于通辽北部的霍林河煤田,是我国13个亿吨级大型煤炭基地之一,每年采煤伴生2000余万吨低热值褐煤和煤矸石。这些劣质煤外运不经济,长期堆积占用大量土地,且自燃污染环境。

构建绿色低碳的经济发展方式势在必行。工矿项目、高载能项目的环保配套设施建了起来。煤炭采掘洒水降尘、封闭运储,通辽实现“储煤不见煤、运煤不露煤、产煤不散烧”,历史积留的6.9万亩矿山排土场也得到治理。

通辽还通过煤电用一体化,实现煤炭资源高效利用。目前,通辽年煤炭产量突破5000万吨,发电量达到583.2亿千瓦时,世界首套20万吨煤制乙二醇生产线稳定运行,电解铝烟气污染物超低排放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打造高效节水农业 ,粮产区突破水瓶颈

作为全国的重要粮仓,通辽已连续9年产粮超120亿斤。但通辽又十分缺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人均水平的一半。过去,通辽以灌溉维持农业高产,水源基本为地下水。

高耗水模式不可持续,发展高效节水农业迫在眉睫。“坚持量水而行、节水优先,发展生态节水农业、推动农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郝茂荣说。

通辽谋划实施千万亩农业高效节水工程,从2018年开始建设以浅埋滴灌为主要节水形式的1000万亩农业高效节水工程。“目前,通辽已建设完成570万亩,不仅亩均产量提高100公斤以上,亩均节水也在100立方米以上。”通辽市农牧局局长姜晓东说。

走进通辽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机电井都安装了过滤器、施肥罐、计量表,实现了水肥一体灌溉;等到播种时,垄间不覆膜,避免了白色污染;浅埋滴灌带,接滴灌到作物根系附近,变浇地为浇苗。“在农技站帮助下,我试着用了这种技术,亩均省肥两成,节水五六十立方米,真是不赖。”正备耕的科尔沁区钱家店镇项家村村民史克明说。

通辽还通过集成配套先进农业生产技术,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在高效节水的同时,保障粮食生产能力大幅提高。2019年,通辽全市粮食产量达到169.7亿斤,玉米无膜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规范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标准。

坚持生态系统治理,科尔沁重披绿衣裳

塞北春来晚。初春的扎鲁特旗阿日昆都楞镇北部山地草原仍未返青,向阳坡地上偶有几丛刚吐新绿的嫩芽,显示出春将到来的生机。登坡远眺,连绵的草原植被蔚为壮观。

“只有零星的房屋基址痕迹,不细心看不出曾有几千人生活在这里。”哈拉嘎图管护站站长金宝说,“到了七八月,这里就是花草的海洋,美极了!人退草进让出这么大的原生态草原,前些年想都不敢想。”

上个世纪,由于长时间干旱少雨加上大量垦牧,科尔沁草原快速退化,土壤蓄水力降低,多条河流断流,放牧收入逐年下降。科尔沁沙地几近掩盖通辽1/3的土地面积,仅流动沙丘就一度多达2000多万亩。“过度放牧让草原失去了往日色彩。”阿日昆都楞镇党委书记额尔敦布和介绍生态移民情况时直言,“不改变已没有出路。”

“面对脆弱的生态状况,通辽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实施千万亩天然草原修复、千万亩现代畜牧业示范工程。为了实现人退草进、自然修复,通辽北部的扎鲁特旗面积达229万亩的山地草原无一人一畜,广袤地界形成生态“无人区”。

700万亩天然草原得到修复,境内4000多万亩科尔沁沙地已有一半得到有效治理,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75%,全市森林覆盖率从过去的不足10%提高到目前的23%。让草原休养生息,通辽再现“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绿草遍地花”的生动景象。

(原标题:通辽:科尔沁“绿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