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乌珠穆沁长调歌者查干夫:“传承,是最好的保护”

发布时间:2020-04-08 18:56:14丨来源:中国网草原频道丨作者:王金梅 乌吉斯古楞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查干夫希望,“把蒙古族长调民歌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这是一个很大的工程。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并有机会学习和传承这项民族文化瑰宝。”

中国网记者 王金梅 乌吉斯古楞

古老的草原上,有一种旋律格外动人,它仿佛从遥远的千年走来,又像是从你的心间升起。那些朴素也精湛的歌者,自在间便唱出风与云的自在、天与地的辽阔、沧桑轮回的人生况味……这被誉为“草原音乐活化石”的蒙古族长调,何以惊为天籁、如此动人?

近日,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族长调民歌的保护与传承,中国网草原频道记者专访国家二级演员、蒙古族长调传承人、乌珠穆沁长调传习所创办者查干夫。

“长调,它不是学来的,而是草原儿女血脉基因和信仰里传承来的。”对于蒙古族长调民歌在新时代的发展,查干夫认为:“传承,是最好的保护。”她这么说的,也是一直这么做的。 

蒙古族长调传承人、乌珠穆沁长调传习所创办者查干夫

“辽阔的乌珠穆沁草原,悠扬的长调歌曲、勤劳善良的人们,这一切是我艺术源泉。”查干夫说。

1974年,从小就喜欢唱歌的查干夫在东乌珠穆沁旗业余歌手大赛上夺冠,1975年加入了东乌珠穆沁旗乌兰牧骑,成为一棵“红色的嫩芽”。

查干夫在乌兰牧骑表演节目(老照片)

她唱着长调,常年活跃在农村牧区、街道社区、企业厂矿、边防连队以及学校、敬老院等生产生活一线,发扬乌兰牧骑优良的工作作风、顽强的意志品质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这棵嫩芽,在广袤的草原上扎根、生长,以天为幕布,地为舞台,从一棵不知名的“小草”,成长为家喻户晓的艺术家。

查干夫拜访蒙古族长调民间艺人

2000年,查干夫从乌兰牧骑退休,开始了她的长调收集整理工作。深入牧区,拜访民间艺人,挖掘整理各地方的特色长调民歌……她的长调民歌保护传承之旅,一走就是20年。

“长调民歌正从我们身边慢慢消失,作为一名长调歌者,必须把这个民族文化瑰宝传承下去,不能让它流失在我们手上。这是责任,也是使命!” 查干夫说。

查干夫每年都会利用寒暑假时间,带着学生们一起收集整理长调民歌,让学生感受、学唱原汁原味的长调民歌。做这些工作,难免琐碎和苦累,也没有报酬。身边人包括家人,一开始也不太理解,劝她用退休时光好好享受人生。

但是查干夫却说:“这样的工作,恰是我最大的享受。”

查干夫和她的部分学员合影

目前为止,查干夫带着自己的学生,已经拜访80多位民间艺人,搜集整理了70首流传已久却未得到妥善记录的长调民歌,挖掘整理了30首濒临失传的长调民歌。2019年,作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她组织录制了55首长调民歌CD,以及15首长调民歌MTV,还在进行后期制作,将很快和大家见面。

查干夫给乌珠穆沁长调传习所小学员们授课

查干夫认为,“传承,是最好的保护”。除了收集整理长调民歌的工作以外,查干夫也特别注重传承工作。她通过创办长调培训班、举办长调大赛、录制长调歌曲等一系列活动,源源不断地培养新一代长调民歌传承人。

查干夫(左)和蒙古族长调歌手乌英嘎(右)在乌珠穆沁长调传习所合影(摄影:中国网记者 王金梅)

为了让更多的年轻一代传承好长调,给他们尽可能多的了解和认识长调民歌的机会,让学生们系统地学习和掌握长调演唱技法, 2016年7月29日,由查干夫组织发起的乌珠穆沁长调传习所在锡林郭勒盟东乌旗原宝力格苏木正式成立。

查干夫(右)和乌珠穆沁长调传习所最小学员哈拉木吉(左)合影

2017年,年仅6岁的哈拉木吉来到了乌珠穆沁长调传习所学习长调演唱技法,作为传习所最小的学员,经过两年的学习,哈拉木吉的长调民歌演唱技法越发熟练,开始参加大大小小的比赛。2019年8月,哈拉木吉在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举办的2019全国八省区少儿蒙古长调那达慕上,经过激烈的比拼,取得第三名的好成绩。

查干夫和乌珠穆沁长调传习所部分成员合影

谈到未来的愿景,查干夫希望,“把蒙古族长调民歌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这是一个很大的工程。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并有机会学习和传承这项民族文化瑰宝。”

【人物介绍】

查干夫,1960年7月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宝力格苏木巴彦乌拉嘎查。国家二级演员、长调歌手、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长调民歌代表性传承人、内蒙古音乐家协会会员、锡林郭勒盟长调协会会员、锡林郭勒盟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乌珠穆沁旗长调协会主席。代表作品有:蒙古族长调民歌《金翅鸟》《铁青马》《团尾马》《乌林达坝》等。

【相关介绍】

长调,蒙古语为“乌日汀道”,是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歌唱艺术之一,是蒙古族人民在畜牧业生产劳动中所创造,在隆重的仪式场合及传统节庆、民俗生活和野外放牧时歌唱的民歌体裁,在中国蒙古族聚居区、蒙古国以及俄罗斯的布里亚特、卡尔梅克广为流传。建国后,蒙古族长调登上专业舞台,进入高校课堂,形成了民间与专业双渠道传承的格局。2005年,中蒙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6年5月20日,内蒙古自治区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