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迅速蔓延,如乌云压顶。正月初二,从湖北省武汉市返回的女子王某因发热就医,被通辽市疾控中心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患者。作为疫情的首发地,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瞬间被推上了峰口浪尖。
历史上,通辽曾经历过一次大疫。然而,我们不会让历史重演。内蒙古通辽开发区透过时间的窗口,回顾两个月来这场“抗疫”。
没什么可怕的!瞬间集结
2020年春节,与武汉相隔2000公里的通辽烟花正浓,佳节正欢。没想到,1月26日,大年初二早6点,通辽市第一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患者确诊,疫情突然而至。应急预案随即启动,几分钟后,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办公室的疫情防控紧急会议通知发出,在全市率先步入战“疫”时刻。
1月26日中午,辽河镇卫生院30名医务人员全部返岗。他们快速在二楼整理出8间病房,仅用4小时就把卫生院改造成临时的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开发区各街道社区工作人员和机关干部闻风而动,排查、排查、再排查,与时间赛跑,跑出抗击疫情的生死时速。
1月25日晚8点,与确诊病例密切接触的8人被送到辽河镇卫生院进行集中医学隔离观察,12名密切接触者实行居家隔离观察;
1月27日晚8点,与王某同住一个单元的8户25名居民和1名保洁人员共26人全部就地隔离观察,疫情暴露区完成封闭管理;
1月28日晚7点,8名密切接触者转移到条件较好的酒店隔离,45名干部和医务人员组成第一梯队,同时进驻。
这是一次近乎极限的压力测试。正赶上春节大规模人口流动,疫情防控难度极大。重重挑战,考验着开发区多线作战的危机应对与治理能力……文化旅游场所关闭,停止活动;商贸流通重点场所每天消毒、登记、测体温,同时保障市民物资供给充足;200多人的医疗队集结一线;公安干警加强排查摸底,24小时值班值守;全面叫停校外培训机构线下教学活动,取消所有体育赛事。超过1200名干部职工下沉基层,对106个小区、50个嘎查村开展多轮拉网式、地毯式、网格式排查,挨家挨户问询,查漏补缺,做到“不漏一户,不漏一人”……以一线为核心的防控布局快速形成。
排查出来了,怎么办?阻断!五道绵密有力的防护线在开发区迅速铺开……
公路卡口堪称“第一道防线”。早在疫情出现的前两天,大年三十,开发区辽河镇高速入口就设置了卡口,公路和运输管理站的党员干部24小时轮班值守。初二当天,省道304线(腰街村)设置卡口,国道111线(双泡子村)设置卡口……党员干部们站在空旷的路口,顶着刺骨寒风,有序登记来往车主信息、途经地、目的地,并测量体温,手脚都已冻麻,仍坚守一线,确保没有疫情人员进入开发区,车车过“关”,人人过“关”!
各嘎查村成为疫情防控“第二道防线”,社区、小区则是“第三道防线”。1月28日起,开发区50个村、29个社区、106个小区实行全封闭,联防联控、网格化管理。185个党组织、3800余名党员走上排查监测点,驻开发区各中区市直包联单位党组织迅速行动、火线驰援!
集中医学留观区成为“第四道防线”,疫情暴露区就是“第五道防线”。这五道防线,层层递进,内防输入、外防扩散,如铁桶般,将开发区疫情防控工作推进到居民群众“最后一百米”。开发区大地上,党旗在防控疫情斗争一线高高飘扬……
关键时刻,党员干部率先垂范、迎难而上,退伍军人、返乡大学生来了,各行各业、各嘎查村社区的千余名志愿者也来了,从城市到乡村,全民参战。用最短时间,集结最大力量!这场战“疫”,让人们看到了危机面前,开发区的效率与担当。
没什么可担心的!壮士逆行
创业大道万力城南侧,颇具现代气息的尚客优酒店日夜灯火通明。这是开发区指定的集中医学留观区,更是一处留观人员温馨的家。
“昨天摸排,境外回来107人,其中日、韩回来36人,都送到留观区隔离观察了。”2月26日上午,记者见到开发区新冠肺炎防控工作指挥部副总指挥何刚,他刚刚从留观区回到办公室,眼睛都熬红了。此前一个月,何刚率第一梯队45人进驻留观区。
医护人员变身“全能战士”。对整栋楼进行整体消杀,5000多平方米,五层楼,测体温、血压,询问饮食习惯、用药史,送一日三餐,清运垃圾并转运、封存、标识,对隔留者进行心理疏导……同样的工作每天重复多次。
防护服非常紧缺,工作人员舍不得脱。穿上就不能吃喝了,也不能上厕所,他们尽可能在留观区多坚持一会儿,实在受不了了才下楼。规定4小时一换岗,他们往往都是6个多小时才下火线。
有两名年轻的警察一直在留观区执勤安保,每天工作近18小时,直到14天后,8名密切接触者全部解除医学隔离,他们才撤回。“担心同事感染,还是由我们来吧。”开发区公安分局滨河派出所民警张泽、吴迪熬成黑眼圈、全身起了红疹子。
医护人员更是辛苦,每天几乎都忙到夜里11点,汇报数据的工作人员要工作到凌晨1点多,第二天不到6点又开始忙碌……
护士侯婷婷的防护服有点瘦,穿得时间太长,腿上磨出了血泡,一走路钻心地疼。口罩戴得太久,护士金莹的鼻梁被压破流血,忍着疼痛,继续坚持。会计苏丽雅的父亲前几年去世,母亲又身患癌症,在人手紧缺的情况下,苏丽雅安顿好母亲,义无反顾走进留观区……哪有什么最美逆行者,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裳,学着前辈的样子去救人罢了。
留观区内部有着科学严谨的工作流程。以电梯和步行楼梯为例,工作人员、医务人员与来访者上楼时要走步行楼梯,而从五楼留观室出来后必须乘坐电梯下楼,到三楼消毒、洗澡然后再出来。这个程序被严格执行。
与集中医学留观区同等重要的疫情暴露区是开发区疫情防控的又一重点区域。随着王某被确诊,与其同住一个单元的住户们难掩焦虑与恐惧。一时间,这栋楼仿佛成了禁区,令人避之惟恐不及。
“我当过兵,今年都59岁了,我来!”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王剑岩在王某被确诊的第二天,把党旗和国旗扛进了景苑小区。他和工作人员在1单元附近租了一间车库作为临时指挥所。惶惶不安的居民透过窗户, 看到了那两面鲜红的旗帜,也看到了佩戴红袖箍的老党员,不禁流下激动的泪水。
这是全市第一个在疫情期间封闭的小区,只为及早阻断传染源。王剑岩带领来自公安、卫健委、街道、社区、包联单位等不同部门的50多名工作人员,分成8组, 24小时不间断地守在单元楼门口,轮班监控。医学观察期间,这26名居民不能外出,每人建立健康卡,详细记录观察健康状况,每日上报。
防线拉了起来,又岂能一“封”了之?工作千头万绪,惟恐一丝疏漏。
年轻医生秦聪毅和耿思博每天上午十点半和下午四点半,穿上防护服,背着60斤重的消毒水,从1楼步行到12楼,对楼道进行彻底消毒。除此之外,还要挨家挨户清运生活垃圾,再把生活用品送到各家门口。楼上楼下一天来回要跑十几趟。
防护服里套不进棉衣,只能穿单衣。忙了一身汗,走出楼道口,还不敢进指挥部办公室,怕把病毒带进去。他们只能站在寒风里,一件件脱掉防护装备,每脱一件,喷一遍酒精。整个过程大约需要十几分钟。这一套程序下来,衣衫单薄的他们,早已冻得全身发抖。
暴露区被隔离的这26名居民,日用、饮食等全部生活用品均由政府买单,提供全方位服务。
“茄子、微辣火锅底料1袋、涮霸2袋、柿子椒、金针菇……”
“心情烦躁,想吃雪糕!再给孩子买根跳绳。”
……
居民们隔离以来,街道和社区如家人一般照料他们的生活起居,每天通过电话、微信交流,给居民采买米面粮油、肉蛋果蔬,有求必应。金都新城社区党支部书记孟凡妍负责后勤供给,每天忙得团团转,还要抽空给居民打电话进行心理疏导,排查外地返回本小区人员,每天只能睡3个多小时,连续十几天没见到自己的两个孩子了。“你怎么一天天地总在值班啊?”看她如此辛劳,附近几位居民看不下去了,主动站出来加入到小区值班排查工作中来。
元宵节这天,孟凡妍精心挑选了各种口味的汤圆,送到了暴露区住户家里……
在疫情暴露区,在集中医学留观区,在难以入眠的14个日夜,这群勇赴前线的人,冒着极大的感染风险,用生命护佑着身后的万千市民。
2月10日,开发区疫情暴露区正式解除隔离, 8户26人无一人感染。
同一时刻,开发区纪工委组织多个监督执纪组,对疫情防控进行地毯式暗访督查。开发区纪工委书记郝江接受采访时说:“对疫情防控工作中出现的不作为等现象,我们发现一起,纠正一起,以铁的纪律保证工作的刚性。”
及时预判、果断决策、行动有力!这场战“疫”,开发区为全市疫情防控工作争取了宝贵先机。
没什么过不去的!万众一心
2月6日,我市确诊的首例新冠肺炎患者的6名密切接触者解除隔离; 2月10日,2名密切接触者解除隔离。
开发区集中医学留观区第一梯队工作人员暂下“火线”休整。第二梯队进驻。此时,留观区内有34名重点人员进行隔离。
2月7日至2月9日,霍林郭勒市相继确诊6例新冠肺炎患者,疫情形势愈发严峻。
“请让我上!”就在前一天,开发区卫健委收到三封特殊的信件——印有红手印的请战书。
“未着白衣时,我们是家中的支柱;换上白衣后,我们就是随时听从国家召唤、使命必达的先锋战士,要到最需要的地方去!”纸短情深,109字的请战书,字字铿锵。开发区各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计90余名医护人员主动请战,一个个鲜红的手印,表达着他们抗击疫情的坚定决心。
直面病毒的第二梯队成员来自开发区辽河镇查干卫生院,他们此前一天集体换了发型,全部剃成了光头。
101个隔离单间,34名留观者,16名医护人员,每个班次7小时不能喝水、吃东西,每日平均睡眠不足6个小时……坚守14天,超强负荷运转,每一名医护人员都清楚工作的高危险、高强度,而且都没有实战疫情的经验,但没有一人退缩。
“我家里没负担,让我去!”他们不约而言选择了集体的“谎言”。有的医护人员家里孩子刚刚三四岁,有的两口子都冲在一线,有的父母身体不好需要照料……在采访中,他们叮嘱记者最多的话是:“能不说我的名字吗?不想让家人知道。”
他们是开发区这片净土的守望者。
“我是所长,又是党员,必须冲在最前面!”辽河派出所所长王占超在一线“超长待机”,仅戴一层薄薄的口罩,爬上院墙控制住出现流感症状的外省流入人员,冲锋在前,硬核抗疫!
从军营到警营,新城派出所民警启人17年前战“非典”,如今请缨战“新冠”,日夜值守在疫情暴露区单元楼;
在公路卡口上为司乘人员登记测体温的夏洪光身穿棉大衣,揣着两支体温计——测温枪和水银体温计,就像上战场拿着“两把枪”;
碧桂园社区书记张丽华放下家里读高三的孩子,每天值守到深夜,还要为小区居家隔离居民买菜送饭当“保姆”;
医生宋馥佳和民警关福智小两口战斗在一线,为抗击疫情,将婚礼延期;她爱他金色的警徽,他更爱她勇敢的坚守……
危难时刻,正是这群可敬的逆行者,用血肉之躯为开发区百姓构筑起一道道温暖而坚实的屏障。
开始时真难,缺人,缺物资,仗怎么打?! 然而,开发区人民是如此给力!缺人?志愿者上!缺钱缺物?大家众筹!
1月26日,市财政局为开发区调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超调资金2957万元,本级下拨应急防疫资金740万元,向上争取专项资金104.68万元,用于防控一线。
瑞丰物流园第一时间捐赠10万元,内蒙古那顺额尔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将1000只库存口罩全部捐赠,内蒙古利牛生物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将库存的1000斤75%浓度消毒酒精全部捐赠,市农牧业局送来汽油消毒机1台、消毒药20箱,市红十字会紧急调配50顶棉帐篷、300件御寒棉服,正赶上下大雪,帮了大忙。
通辽市孝庄家居用品公司总经理牟春玲一人身兼裁剪工、缝纫工、填充工、包装工,日夜赶工,用三天时间做出500多个蒙药香囊,赠送给一线“战士”;内蒙古蒙医药工程技术研究院捐赠蒙药沙黄清瘟丸51盒;蒙达医疗器械免费发放口罩8000余个;两个小伙子走进河西派出所接警大厅,将一个信封放在接警台上,“看你们太辛苦,给你们捐点款。”话音未落俩人已匆匆离开……89万元捐款和128万元防控物资,源源不断涌向前线,有如雪中送炭。开发区各界无人置身事外,与党委、政府共渡难关。
在霍林郭勒市最艰难的时刻,开发区克服自身困难,紧急援助霍林郭勒市30吨价值10万元的新鲜蔬菜,守望相助。
凝聚人民意志,汇集排山倒海力量!这场战“疫”,让我们看到了开发区人所展现的英勇无畏与家国情怀。
没什么不能战胜的!春天已来
3月7日,通辽市确诊病例清零。胜利来之不易。
“几步棋都走得早,提前部署,抢占了宝贵先机!”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王会阁开了7个微信群。他表示,在疫情出现后,每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上,开发区都率先做出了科学预判,周密部署,对后来的疫情防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将上级文件精准落地,开发区吃透内核,化繁为简,快速从纷乱复杂的工作中理清头绪,发出的指令清晰明确,分区精准施策,直接上手,迅捷高效。总体来说,开发区是将两件事做到了极致:早发现、早阻断;下大力气,仅人员大排查就进行了五轮。
由于体制机制的原因,开发区有着“天生短板”:没有疾控中心,没有二级以上医院,没有专门的医疗防护人员,公共卫生应急基础为零;没有垃圾处理厂;党政机关、乡镇街道、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少,1200多人管理18万人,纵是铁打的也轮不过来……
危机之中,开发区迅速梳理并着力补齐社会工作中的“五个短板”:申报成立疾控中心,加快二级综合医院建设,补齐公共卫生短板;坚持城乡全面统筹、条块有机结合,成立开发区、镇街、村社区三级网格办,补齐网格化管理短板;推动国有直属企业参与环卫管护一体化,加快推进垃圾处理厂建设,补齐环境卫生管护短板;建设草原应急(军民融合)产业园,大力发展应急物资储备库和集散基地,补齐应急管理短板;全面开展困难企业、中小企业经营状况摸排,深入开展处僵治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补齐中小企业管理短板。
危中见机,补齐短板!这场战“疫”,让人们看到了开发区所展现的变压力为动力、化危机为生机的智慧决策。
前进,任何困难都挡不住发展的步伐!这场严酷的战“疫”初胜,开发区全面吹响复工复产集结号,春天已经到来。
2月21日,一块大屏幕以“云”为桥,连接起杭州与通辽两座城市。在当天举行的线上“2020年春季招商项目集中签约仪式”上,涉及公共卫生应急、新经济、新能源三大类共12个项目花落开发区,总投资额达20亿元。
疫情期间,开发区及时调整思路,招商力度不减,“云端签约”签出了项目建设的加速度。
为共克时艰,开发区出台助企“硬核”政策措施15条,在鼓励减免租金、缓缴社保费用、提供供需对接、予以金融支持等15个方面对企业进行帮扶,缓燃眉之急,纾经营之困,注信心与力量。
内蒙古蒙药股份有限公司刚刚建成的乙醇消毒液生产线正在开足马力生产,每天产量15吨。从2月3日提出申请到开始生产,只用了10天。
正月十一,正是疫情防控最为吃紧的时候,通辽大北农牧业科技有限公司正式复工,公司负责人与工人们一起装货,27个人承担起了平时五六十人的工作量。
元宵节过后,开发区经济“马达”日益强劲。商超陆续恢复营业、车间响起了隆隆机声、农民走进田间地头备春耕……这是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迎难而上的铿锵足音。
“党工委、管委会成立工作专班,下设3个小组,加快开复工审核步伐,建立重点企业帮联制度,制定14项生产一线防控标准,严格实行返岗人员双报备、双管控、双隔离制度,切实将防控做在复产前面。”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赵建军如是说。
一组组数据跃然纸上。截至3月20日,开发区175家工业企业全部复工复产,日均在岗员工11000余人。2000余家服务业企业全面恢复营业。
捷报频传!今年开发区主动承接、对接全市两个千亿级、三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建设,全年计划实施重点项目95个,完成投资96亿元。其中,上半年计划开复工80个,完成投资81.77亿元……开发区经济展示出强大的韧性和潜力。
直到现在,开发区集中医学留观区尚有集中隔离人员32人,都是境外返通人员。第五梯队工作组已经进驻,战斗仍在继续……
开发区没什么。这一年,许多普通人一夜间成为社会栋梁,在迎风逆行中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开发区没什么。这一年,无数党员干部以他们的忠勇与辛劳凝成强大的战斗力,为人民的生命护航;
开发区没什么。这一年,党委政府坚定地与人民站在一起,诠释着什么是大智大勇,无坚不摧的力量;
开发区没什么。这一年,让我们相信,复兴的脚步不会因疫情而迟滞,经磨历劫,终会百炼成钢!
(文: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