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8日,内蒙古通辽市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将集中留观人员转移至人口密集程度较低、内部环境较好的留观场所进行集中医学留观,先后有5个梯队130名工作人员在这栋5层楼高的集中医学留观区工作。工作人员分成综合组、医疗组、安保组三个专项小组,为留观人员提供综合、医疗、卫生、安保、餐饮等专业化看护服务,在疫情防控一线筑起一道最坚固的防线。
留观区的第四层、第五层是隔离人员的留观区,也是医疗组工作人员的“主战场”。作为与隔离人员最“亲密”接触者,第五梯队的15名医护人员在这里实行24小时轮班工作制度,精心看护每一位留观人员。与前四个梯队不同,第五梯队是一支“组合”梯队,15名医护人员是从辽河镇东查干卫生院、新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河西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5家医疗机构选调的,都具有较强的业务素质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留观区的工作强度非常大,除了进行常规的护理监测工作以外,他们还要负责送餐、清洁、消毒、搬运、心理疏导等工作。1992年出生的丛树玉是滨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刚刚结婚一年的她瞒着家中60多岁的父母,主动请战来到疫情防控一线。丛树玉觉得,自己在留观区的工作很有意义、很有成就感。
她所在的第五梯队面对的情况不同于其他梯队,留观人员都是境外返回人员,可谓是“上有老、下有小”,情况较为复杂。其中有一位孕妇刚刚怀孕一个月,还带着一个孩子,刚刚听到“留观”这个词的时候,显得非常紧张、焦虑。每次为她送饭、测温的时候,丛树玉都会叮嘱孕妇按时吃叶酸、好好吃饭、多吃水果,并轻松地与她开几句玩笑,安抚她的情绪。“虽然我们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带着护目镜和口罩,留观人员看不清我的表情,但是只要你用心对她好,哪怕只有简短的几句交流,她也会感受得到。” 经过沟通后,这位孕妇的情绪渐渐稳定下来。
从恐慌到接纳,再到明白“留观”的状态是对社会负责的态度,留观人员的态度转变离不开医护人员的细心呵护。医护人员们的看护和陪伴,给了留观人员们力量和勇气。身着隔离服,佩戴护目镜和防护口罩的医务工作者,在集中医学留观区,筑起一道最坚固的防线。
留观区的工作很辛苦,密不透风的防护服一穿就是6个小时,不吃不喝,为了不上厕所接班前就不能多喝水,护目镜满是雾水,面部留下深深的口罩勒痕。“这个衣服很闷,我们交接班的时候,下去衣服都已经湿透了,一拧都能拧出水来,选择了这个行业,在这个特殊时期就要克服这些。” 谈到工作,丛树玉充满干劲儿,飒爽利落。当说到家人时,她突然有些哽咽:“我来的第二天才告诉我爸和我妈,告诉他们之后,所有人都说要保护好自己。作为医护人员,我有责任在发生重大疫情期间作为第一线人员往前冲!”
三层是留观区的一条分界线,北侧为缓冲区,分别设有清洁区、洗浴间、半污染区、污染区,工作人员们出入留观区都会在这里进行严格的消杀;南侧为医务人员生活工作区,医疗组的工作人员们一人一间宿舍,在这里工作、生活。在医疗组内,有一位年龄最小、“资历”最老的医护人员——1996年出生的耿思博。耿思博原本是第四梯队的医护人员,第五梯队接棒战“疫”的时候,他申请继续留下来协助第五梯队做好各项衔接工作。“境外返乡人员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可能会和之前的不太一样,经过半个月的相处我和他们较为熟悉了,平时也总沟通,我留下来做好一个衔接,正在留观的境外返回人员,多数都是我和120的司机师傅一起接回来的,而且大多数都是同龄人,沟通起来非常顺畅。”工作时,他从来不怕吃苦,随叫随到,不分昼夜地去机场接送留观人员;进入隔离区,安排入住,认真采集信息,关心生活所需;搬运物资,几十斤重的酒精、消毒液,扛起来就走;通过微信陪伴留观人员彻夜交谈,了解他们的需求、安抚他们的情绪......对耿思博来说,坚守的这些日子里,睡一个踏实觉都成了非常奢侈的事。“国家有难,恰巧我学的就是医学,我就想,我是最年轻的,身体好,不怕累,我必须得往前冲!”
在留观区二楼有开发区疫情防控隔离保障指挥部,是综合组的主要工作阵地。疫情防控隔离保障指挥部工作人员吴桐梅已经连续一个多月吃、住、工作在这里了。留观综合组工作复杂,千头万绪,为了做好服务工作,她的工作时间不分白昼,工作不分类别,综合协调、人员准入、物资领取、日常服务以及档案的规范管理,每一项吴桐梅都做得十分仔细。
一个多月的坚守让这个1994年的小姑娘瘦了10多斤,在这里,她仿佛成了留观区大家庭的“家长”:她是“心理咨询师”,安抚有负面情绪的留观人员;是“营养师”,关心留观人员的饮食搭配;是“装卸人员”,搬运酒精、84消毒液等各类物资。每一天,她都会十分详尽地记录好新增留观人员人数、解除集中隔离人员信息、留观人员体温、核酸检测结果、心理援助开展情况等信息,了解每间留观室内的洗漱用品、口罩、卫生纸等各类生活必需品是否齐全。遇到需要上网课或需要网上办公的留观人员,就主动为他们申请优良的上网条件,尽最大努力满足留观人员合理需求。
吴桐梅告诉记者:“大部分的时候我就在这住,因为你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接到通知去接境外返回人员、留观人员会有什么突发状况,即便回家了,我心里也不踏实,总是惦记。没有特殊的情况,我就住在这,一但有什么情况,可以第一时间解决。我的父母也都战斗在疫情防控一线,我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也都很珍惜这次一家三口共同战斗的时光。”
二层除了疫情防控隔离保障指挥部外,还设有餐厅和厨房,对于1993年出生的张宝迎来说,厨房就是他的战斗堡垒。“有需要我就来。我能做的,就是为大家做一些可口的饭菜,尽量做好营养搭配。”留观区的厨房里,他一个人就是一个工作组。摘菜、洗菜、切肉、做菜、蒸饭、煮汤、打包……一日三餐,除了早餐外,午餐、晚餐都是三菜一汤、两荤一素,还会根据情况搭配牛奶、水果。早上五点起床,晚上九点结束工作,他坚守在这里,一刻都不曾停歇。“跟医护人员比,我的工作不算什么,就希望为他们服务好。”最近因为境外返回人员增加,张宝迎每天都会通过电话,向医护人员询问留观人员对饭菜的口味、种类反映如何,再根据反馈进行及时调整。自1月28日至今,他一直坚守在厨房这片小天地,为疫情防控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一层安保区,安保组的民警们24小时轮班值守,确保留观区的绝对安全。1998年出生的尚佳是安保组最小的成员。“疫情当前,警察不退!疫情来的突然,大家都是主动请缨来这参与防疫工作。虽然我年龄小,但穿上这身警服,我就是警察,守护留观区的安全,就是职责所在!”作为第四梯队的成员,她主动递交申请,选择继续跟第五梯队的工作人员们一起坚守在留观区,守好“入门关”。对来访人员进行登记、消杀、体温检测,保障好外部安全,防止出现突发情况。“刚开始家人每天都会问我的状况,但是有的时候在工作就会接不到电话,工作结束有的时候累的直接睡着了。我就跟他们说好了,无情况便是胜利、便是平安。有空的时候,就会发一些自己的照片给家人,让他们不用担心。”尚佳说,虽然有的时候,她也会想家,但她依旧会和所有的警务工作人员一起,坚守在抗击疫情的最前线,做一名守护者。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疫情当前,每一个普通人都变得不再普通,第五梯队这些“90”后工作者的坚守,只是开发区集中医学留观区所有工作人员的一个缩影。留观区内的工作人员们,如同勇士一般,无所畏惧,冲锋在前,他们担当使命,履行职责,坚守阵地,用真心和真情,为每一位留观人员提供“保姆式”的服务。“这将是我永生难忘的日子”“谢谢你们,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你们都要把我养胖了”……一批批留观人员来的时候带着各种情绪,解除隔离时的一句句感谢、一声声肯定,像这个春天的微风,抚慰工作人员们的心。
截至3月29日,开发区集中医学留观区共接收集中留观人员128人,健康监测1人。其中,100人已解除隔离,1人已解除健康监测,现有28人正在接受集中隔离。(文:魏新瞳 徐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