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1月12日讯(记者 苏文彦) 1月11日举行的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首场委员通道上,内蒙古政协委员、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路战远表示,要加强内蒙古农业生态建设,克服自然资源和环境短板,促进农牧业高质量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首场委员通道上,路战远回答记者提问(摄影:中国网记者 苏文彦)
路战远介绍说,内蒙古是农牧业大区,2019年粮食产量已达730亿斤、牛羊肉产量达260万吨左右,牛羊肉产量和牛奶产量都位居全国首位,为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建设以及农畜产品有效供给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当前内蒙古农牧业生产中还存在着诸多生态问题和耕地保护问题,主要有:
一是内蒙古地处农牧交错带,干旱、少雨、风大,自然灾害严重。2017年,路战远在库伦旗脱贫攻坚督导时发现,从春天到七月上旬都没有有效降雨,造成了极大的灾害损失,同年内蒙古全区农作物旱灾面积达5000多万亩、500万亩绝收,自然灾害成为内蒙古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限制因素。
二是内蒙古耕地资源数量大,但质量相对较差、地力较低。据原国土资源部全国农用地等别调查与评价,由于风蚀原因,内蒙古80%以上耕地都属于低等别耕地。2017年4月下旬到5月中旬,连续几场大风把内蒙古农牧科学院在呼伦贝尔的一块试验田表土刮走了一厘米,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数据,每恢复一厘米土壤就要用200到400年时间,所以耕地质量不断下降制约着农业高质量发展。
三是内蒙古是水资源缺乏区,水资源严重紧缺是制约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原因和主要因素。2018年,内蒙古地下水储量仅有250亿立方米,仅能够满足现有灌溉耕地的70%,形势非常严峻。
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首场委员通道(摄影:中国网记者 苏文彦)
作为一名农牧业界政协委员,路战远一直关注农业生态进建设和农业绿色发展,也长期从事这方面研究工作,连续三年的提案都是关于农业生态建设问题的。
针对以上几点短板,路战远建议,内蒙古要加快耕地质量保护立法工作,依法保护耕地;树立新发展理念,基于资源条件,特别是耕地和地下水的限制,科学设定农牧业生产任务与指标,实现生产与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生产方式,加快种养结构调整,进一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化肥农药地膜使用量,积极发展清洁农业、低碳农业、高质高效农业,让内蒙古农业越来越好,广大农牧民生活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