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斯塔娜:时代在变 乌兰牧骑"扎根生活沃土服务牧民群众"传统不变

发布时间:2020-01-12 21:11:33丨来源:中国网草原频道丨作者:苏文彦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哈斯塔娜深情地说,时代在变,但是乌兰牧骑“扎根生活沃土,服务牧民群众”的优良传统没有变。

中国网1月12日讯(记者 苏文彦) “乌兰牧骑”是蒙古语“红色嫩芽”的意思,被称为“红色文艺轻骑兵”。1957年6月,第一支乌兰牧骑诞生在苏尼特右旗草原上。2020年1月,内蒙古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开幕当天,住内蒙古的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演员哈斯塔娜用蒙古语分享了她的乌兰牧骑故事。

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首场委员通道上,哈斯塔娜回答记者提问(摄影:中国网记者 苏文彦)

哈斯塔娜说,60多年来,乌兰牧骑从成立到发展壮大,一直贯彻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过去,大草原地广人稀、交通不便,乌兰牧骑队员们下乡一走就是一个月甚至几个月,跟广大农牧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自编自演各类节目,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反映农牧区生活和广大农牧民的心声。

今天活跃的乌兰牧骑在草原上与前辈们一样,队伍短小精干、队员一专多能、节目小型多样、装备轻便灵活,把演出、宣传、辅导、服务、创作、创新融为一体。

时代变迁,但乌兰牧骑的初心没有变,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每年坚持为农牧民演出100场以上。据统计,2019年共演出104场,其中下乡演出62场、城镇演出39场、国外演出1场。乌兰牧骑展厅全年全年共开展226次、接待参观人数4406人次,发挥了全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作用。

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首场委员通道(摄影:中国网记者 苏文彦)

正是由于乌兰牧骑的初心与坚持,他们获得了草原上牧民们由衷的喜爱。哈斯塔娜回忆说:“有一次演出快要结束了,一下子又来了很多观众,他们是从10公里以外的草原专程赶过来的。一打听才知道,原来是他们收到通知时间晚了,加上交通工具不方便,有的牧民只能选择骑马过来。牧民们一再请求说,能不能再演一会儿,可眼看着太阳马上要落山了,即使队员们继续演下去,大家也看不见。让我们没想到的是,开车来的牧民们自发把汽车围成了半圆形,打开车灯给表演照亮。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又演了半个多小时。”

“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蒙古族的许多歌曲、舞蹈都是表现大草原上人们的生活、劳动和情感的。今天的乌兰牧骑在基层演出的同时,也十分注重搜集创作素材,把耳闻目睹的生活故事转化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创作出大量脍炙人口的文艺精品,奉献给草原上的人民。

哈斯塔娜深情地说,时代在变,但是乌兰牧骑“扎根生活沃土,服务牧民群众”的优良传统没有变。“现在基础设施好了,交通工具也好了,我们可以到更偏远的农村、牧区,让那里的老百姓能够在家门口看到丰富多彩的演出,把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到基层的每个角落,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了民族文化。”

今天草原上的各族群众,依然称这支队伍为“玛奈乌兰牧骑”,汉语意为“我们的乌兰牧骑”。正如从乌兰牧骑成长起来的著名蒙古族艺术家金花曾说的那样:“‘玛奈乌兰牧骑’这个词语是浸透着乌兰牧骑所有队员宝贵的青春、辛苦的汗水和一腔为人民服务的热血,它的分量如同黄金一般珍贵。”

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首场委员通道(摄影:人民网记者 陈立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