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和煦的阳光照耀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恰卜恰镇加拉村的一处农家小院里,十多名妇女穿着统一的工作服,正在加工裁剪好的布料,锁边、缝合、折叠,忙碌而有序。
“我们在这里培训了将近20天,这20天里我们掌握了制作服装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在家门口干活不仅有一份稳定的收入,还能顾上家,以后我会好好干。”来到村上的“扶贫车间”,加拉村村民安学琴对未来的日子充满希望。
把“扶贫车间”建在贫困户的家门口,把培训和就业机会送到贫困群众手里。在精准扶贫中,青海省因地制宜,开辟了一条“车间驻村、居家就业、群众脱贫、集体增收”的新路子。
近年来,青海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加强领导,高位推进,精心谋划,精准发力,以产业扶贫为着力点,着实推进“扶贫车间”模式,年度脱贫攻坚工作有力有序推进,为实现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激活农牧民内生发展动力,为如期实现脱贫目标夯实了基础。
“扶贫+合作社+农户”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
通过“扶贫+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这是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因地制宜走出的一条精准脱贫新路子。
立足县情,针对天然草场超载、牲畜品种退化、生产市场脱节、畜牧业效益低的实际,泽库县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通过政策引导,对拉格日村进行了股份制改革,以“产业带动能人、能人带动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思路,整合草场,牧户、牲畜、草场等资源,整合率平均为95%,以“合作社+企业+直销店”模式,实现贫困户利益最大化。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青海依托传统产业优势,切实“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要求,坚持从农牧民单一的种植、养殖、生态看护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的转变入手。“十三五”期间计划设置生态公益管护岗位4.31万个,新增公益性生态管护员岗位全部从贫困人口中聘用。
“园区+产业+农户”培育发展集聚产业
化隆回族自治县扶贫拉面产业园按照“互联网+拉面+n”思路,建成并运行省级扶贫拉面培训服务中心、中国拉面网、互联网+拉面电商服务中心和拉面扶贫“二合一”大数据平台,目前直接带动贫困户就业1020人,年人均收入在3万元左右。
西宁市湟中县建成全省首个集药材收购、加工销售、电子商务等为一体的中藏药材扶贫产业园,多家企业与贫困地区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帮助引导贫困户种植中藏药材,促进了贫困户增收。
西宁市湟源县饲草产业园,吸引全县67个村9967个农户参与饲草种植和畜牧养殖,辐射带动农民增收效益明显。目前,全省已建成产业园区直接带动3.74万户、14.4万贫困人口增收,吸纳4500人务工,通过资产收益方式,带动贫困户人均增收超过千元,务工人员收入月均3000余元……
为有效解决贫困地区农牧业产业结构单一、资源配置不合理、产业链条不完整、综合效益不明显等问题,青海省按照“建园区、引龙头、扶产业、扩基地、增效益、带动农(牧)户”的思路,着力构建产业基地、农畜产品加工、产后商品化处理、特色农畜产品品牌打造的全产业链条,推进贫困地区农牧业产业化、集约化、规范化经营,提高农牧业附加值,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辐射带动农牧民群众多渠道增收,进一步加大扶贫产业园项目实施力度,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6.9亿元,实施39个县级扶贫产业园项目,直接带动511个村、4.84万户、12.56万人,产业园直接吸纳3900余名贫困群众进园务工。
另外,在产业园区的建设上,各地都给予了全力支持,达日、甘德、玛多、杂多等将县城黄金地段无偿划拨建设园区。
“公司+旅游+农户”促传统产业结构转型
2015年以来,青海省累计投入财政引导资金4.25亿元,重点以“公司+旅游+农户”的发展模式,着力推进旅游扶贫,使旅游业成为青海的绿色产业、开放支点和富民方向。
依托资源禀赋,改善项目村基础条件,优化投资环境和产业扶贫经营环境,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为贫困群众开辟新的增收渠道和致富途径。目前已实施155个旅游扶贫项目,惠及1.38万户4.7万人,人均增收在800元以上,打造了一批乡村旅游知名品牌。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博艺旅游文化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实施公司农户基地的运行模式,研发“黄河石画”等旅游产品,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脱贫,吸纳农村妇女就业人数达200余人。
湟中县拦隆口镇卡阳村,引进“西宁乡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对卡阳景区进行整体开发和建设,将卡阳村打造成为集观光旅游、休闲娱乐、户外运动、农副产品加工销售等为一体的生态旅游景区,目前,卡阳景区累计接待游客30万人次,旅游产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卡阳村200余户村民,通过乡村旅游的发展带动,人均增收达8000元以上。
湟中县土门关乡上山庄村是 “十三五”期间青海省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引进青海祥泉农牧开发有限公司发展乡村旅游业,打造“千亩花海”等旅游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