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近人缘亲 好岗位盼贤人:通辽人才引进双选会走进吉林大学

发布时间:2019-11-29 23:05:00丨来源:中国网草原频道丨作者:王海霞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11月29日上午,内蒙古通辽发展推介会暨2020届毕业生引进双选会走进吉林大学。

“通辽离长春只有270公里,通辽市有内蒙古首条进入国高网的省际高铁,2个多小时就能到长春。可以说,从北国春城到塞外草原只在朝夕之间。同学们,亮丽北疆科尔沁、草原名城通辽市期待你的到来!”

11月29日上午,内蒙古通辽发展推介会暨2020届毕业生引进双选会走进吉林大学,通辽市委组织部部务委员、通辽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高志峰在双选会现场向大家推介通辽,介绍通辽市的人才引进政策。

初冬的吉林已经是零下17℃,寒冷的天气却挡不住找工作的热情。活动还没开始,现场就已座无虚席,求职者还在陆续入场,各展位前挤满了前来咨询的学生,甚至排起了长队。

今年,通辽市为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满足当地用人需求,125家用人单位提供337个岗位,重点引进新能源、金融经济、文化旅游、煤电铝、农牧业产业化、蒙医药等方面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及特殊人才共614名。

通辽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和吉林省山水相连,人缘相亲,历史渊源深厚。吉林省高校林立,拥有国家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东北地区著名高等学府——吉林大学。近年来,通辽市与吉林大学在科技、教育、医疗、人才等领域进行广泛交流,举办校地合作座谈会并成功签约11个合作项目,挂牌成立吉林大学通辽技术转移中心和吉林大学通辽(库伦)博士工作站。截至目前,通辽市已经在吉林大学举办5场人才引进双选会,刚性引进近60名博、硕、本毕业生到通辽建功立业。

今天一大早,吉林大学运动训练专业的陈政达就来到了双选会现场。这位22岁的小伙子擅长排球和篮球,1米87的个头,站在人群中特别显眼。在详细了解几个学校的招聘条件后,陈政达接受了来自通辽新城第一中学的“橄榄枝”。
“终于如愿以偿啦!我就想当高中体育老师,通辽新城第一中学正好需要我这个专业的教师。通辽市给的待遇也不错,像我这样的本科生,买房子给5万、租房子给3万,另外还给1万8的生活补贴,多好啊。”一毕业就实现就业愿望的陈政达,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在通辽市实验小学招聘台前,几位师范院校的研究生正在咨询相关政策。通辽市实验小学今年计划引进急需紧缺人才21名,涵盖语数外音体美多个学科。

“来咨询报名的都是研究生,我们看中的是这些人的基础学习能力、持续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把好‘入门关’,既对求职者负责,也对学校负责。”通辽市实验小学副校长佐晓梅一边看求职者简历一边介绍目前的招聘情况。

“你看,这是我让他们写的字,来应聘语文教师岗位的,先写几个字看看,通过这些就能看出来基本功。”有多年教学经验的佐晓梅深知教师素养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她说持续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科素养能够让新教师快速成长,教学能力、与学生沟通的能力、执行能力等也很快在工作过程中体现出来,所以学校在选人时既考虑专业功底又看中综合素质。

吉林大学学生就业服务中心副主任冯延杰一到双选会现场就挨个招聘台详细了解招聘情况。她已经是通辽的老朋友了,此次通辽市在吉林大学举办双选会,就像老友相会,熟悉又亲切。

“通辽市引进的第一名博士就是我们吉大的毕业生,这样的双选会是学生就业的‘快车道’,已经形成了通辽招才引智的品牌,非常受欢迎。吉大的内蒙古籍生源较多,这些孩子在吉大学有所成,回去建设家乡,从学业到就业,双选会发挥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我们为毕业生找到好工作而高兴,也为通辽市引凤归巢的举措点赞。”

据了解,通辽市为营造良好的人才服务环境,修订完善了《人才引进实施办法》,配套出台了《十万大学生就业创业集聚计划》,优惠政策涵盖生活补助、科研资助、创业扶持等多个方面。政治待遇上,引进的博士、硕士工作满两年,可聘用到科级管理岗位,特别优秀的列入后备干部管理。经济待遇上,购房补贴方面,博士15万元,硕士、本科5万元;租房补贴,博士6万元,硕士、本科3万元;生活补贴,博士3.6万元,硕士、本科1.8万元。科研支持上,博士可获得最低55万元的科研经费支持;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在通辽市设立分支机构的,给予200万元和100万元的匹配资金;国家、自治区新批准在通辽市设立的院士、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给予50万元和20万元的扶持资金。通辽市还在北京、深圳、武汉建立了“通辽人才驿站”,构筑覆盖珠三角、长三角、西南地区和东北地区的人才服务网络。

本次吉林大学引才双选会现场签约424人次,其中,“双一流”建设高校博、硕、本毕业生160人次,与往次相比,报名人员的质量和层次相对较高。





(文:王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