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之巅,在水之源,有一种让时光陪伴的美好叫作“去西藏”,让梦想接近天堂,让岁月承接传统和文化信仰。
西藏是藏羚羊的摇篮,是牦牛的乐园;西藏是蓝天,白云,是神奇的世界。去西藏,感悟每一颗石子,感悟每一滴水,感悟这片土地的日新月异。
西藏,唐宋时期称为“吐蕃”,元明时期称为“乌斯藏”,清代称为“唐古特”、“图伯特”等。清朝康熙年间起称“西藏”至今。藏族人民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西藏地域辽阔,地貌壮观、资源丰富。自古以来,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
到西藏去,看蓝天白云、看雪山草地、看苍鹰骏马、看牦牛羊群、看寺庙辉煌、看经幡招展,看一个个村庄、看一块块农田、看一片片牧场,那是一幅幅自然的、流动的、神奇的画,那是很多人梦中的天堂。
西藏,一直是很多人心中的圣地,那份神圣是语言无法描述出来的。在寺庙旁、在街道边、在山路上,随时可以遇见或朝拜或转着经筒的人,那样的虔诚,让人感动、感慨,那份虔诚,是人们把一种渴望刻入到自己的骨髓。
你看,西藏的天是用珠穆朗玛峰的雪蘸着唐古拉山脉的水擦过的吗?
一直以来,很多人渴望能够踏上这片广袤、苍凉而神秘的土地,去静静地感悟历史的沧桑和厚重,在寻觅那一幅幅壮美的画卷。
喜马拉雅的冰川塑造了山谷,塑造了湖泊,滋润了草原、大地,也滋润了人们的心田。阳光是西藏永远的主题,这里是被阳光剥夺了阴影的世界。有时,你会感到阳光在你凝眸的一刹那间绽放,为你的旅途留下浓墨重彩。
然而,西藏不仅仅是布达拉宫、大昭寺、甘丹寺、萨迦寺、扎什伦布寺,也不仅仅是藏王墓、古格王国遗址、大唐天竺。新中国成立70年来,伴随着雪域高原的和平解放、民主改革、自治区成立、改革开放等重要历史时期,这片高原上的人们持之以恒拔穷根,砥砺奋进奔小康,在中央政府的特殊关怀下,在全国各省市和中央企业的大力支援下,走上了与全国一道和谐快速的发展轨道,谱写了一曲脱贫奔小康的乐章。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后,面对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的局面,进藏工作人员和人民解放军发放无息或无偿农牧贷款,扶助群众生产;免费给群众看病,开办中小学,关心人民健康和文化教育;以工代赈增加群众收入,发放布施开展救济。
如今的西藏,正在剥去神秘的面纱,展示着这里的幸福和安康。喝着酥油茶、听着广播、吃穿不愁,幸福洋溢在每个藏族百姓的脸上。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自治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社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按照“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的要求,紧紧围绕“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目标,着力攻坚,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拓展产业功能,推进乡村旅游和商贸流通等新产业、新业态,重点打造出了青稞、牦牛等特色扶贫产业,初步破解了产业选择难、推进缓、见效慢等困局,扶贫产业成为贫困群众增收主渠道的作用初步显现。
西藏,是人们魂牵梦萦的高地。洁白的哈达,宽广的帐篷,热烈的篝火,激情的舞蹈,嘹亮的歌声,让你随时在文字和目光里找寻,找寻蜷缩了很久的快乐,找寻生命里寄存的风景,打捞那些被遗忘了的感动。然后将它们过滤,沉淀,在流年里绚丽成格桑花。
(作者:胡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