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国视协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举办的“第25届中国纪录片十佳十优作品及优秀栏目、年度频道、年度人物推选活动”近日举行,新疆电视台纪录片《伊犁河》荣获“第25届中国电视纪录片系列片十佳作品”。
据悉,《伊犁河》共六集,以“共生”为主题,讲述了伊犁河两岸普通百姓生活发展和变化的故事。第一集《以梦为马》:传统与现代的共生;第二集《物阜民安》:游牧与农耕的共生;第三集《山河动力》:人与自然万物的共生;第四集《城里村外》:城镇与乡村的共生;第五集《大河之恋》:各民族之间的共生;第六集《不问西东》:国与国之间的共生。
该片于今年年初在新疆卫视播出,受到观众好评。“镜头美如画,撰稿美如诗,完美衔接,一气呵成,可谓纪录片大作。”有观众如此评价。
据该片总撰稿张海龙介绍,2017年2月16日,《伊犁河》的六支摄制组和两支特拍(航拍)组,深入伊犁河谷开启了长达近一年的前期拍摄。
《伊犁河》摄制组工作人员骑马拍摄时的场景
《伊犁河》摄制组乘快艇拍摄
“虽然伊犁有不少名人,但选择人物时,我们的着眼点就是普通百姓,用平凡人的故事来讲述新疆的发展和变化,讲述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他们生活中的巨大变化。当然,会根据每一集的主题,选择不同的人物。拍摄时间跨度比较长,从春到冬。”制片人石峰说,最终摄制组选定了40多名普通人。
“因为时间有限,每个人物都需要提炼出精华。比如第一集《以梦为马》中的天马少年阿合交力是昭苏马场喀尔坎特学校马术特长班的一名骑手,从一个失败者最终成为赛马比赛的冠军。这一集就是抓住几个点,赛马比赛、他对于未来的憧憬、他在赛马过程中享受到的是一种怎样的快乐。一般来说,每个人物故事会有4个动情点,平均2分钟就有一个。”总导演蔡志刚说。
纪录片《伊犁河》的拍摄,则让第二集导演王刚对伊犁有了全新的认识。因为妻子叶富伟是霍城县人,王刚来过伊犁多次。
“尽管来伊犁数次,但拍摄时,会深入到平时无法到达的地方,有一种更深层次的体验,会发现很多令人惊喜的地方。”王刚说。
王刚执导的第二集中,需要拍摄牧民转场的镜头。霍城县远冬牧场位于博乐市境内,每年春天,牧民要转场至霍城县芦草沟冬季牧场,两地相距350多公里,“因为路途遥远,人工转场需要十几天时间,一路上牛羊的损失较大,现在大多数的牧民已采取机械转场。我们得知2017年3月9日的转场时间,其实是牛羊乘车转场的时间,当我们到达远冬牧场时,才知道人工转场的牧民一周前已出发。”王刚说。
拍摄计划遇到困难,王刚十分失望。然而,他却另有了新的收获。
“我们拍摄了河谷的蜂农、采集草药的哈萨克族医生、加工马奶的牧民,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伊犁河谷被称为塞外江南,伊犁河谷有如此美好的自然风光,如此优美的自然环境,不仅是自然的恩赐,也在于人对自然的敬畏。”王刚说。
《伊犁河》摄制组剧照
“《伊犁河》凝聚了摄制组所有人的心血和汗水,为拍摄冬窝子牧民转场的故事,第二集摄制组导演王刚及摄影荣军,在零下30℃的山里扎下营帐,与牧羊人同吃同住,记录生命;为拍摄最美的天堂湖,第三集导演谭超,与特拍(航拍)团队及向导一行10余人,骑马、步行七天六夜,跋山涉水;特拍(航拍)团队为拍摄最美的星空,整夜守在机器旁……”总撰稿张海龙说。
(作者:刘萌萌 张海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