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绘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画卷——来自张掖市民乐县的蹲点调查

发布时间:2019-10-30 09:30:00丨来源:甘肃日报丨作者:王朝霞 于倩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行进民乐,处处是特色产业火热发展的景象。民乐县利用地貌复杂、气候多样的自然禀赋,挖掘高寒干旱特色农业蕴含的绿色有机特质,发展绿色生态循环农业,以乡村振兴统揽特色产业布局,传统农业生产的烙印已渐褪去,彰显出独具特色的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发展新图景。

  秋阳照耀着甘肃民乐丰收的田野,从祁连山麓向北延伸,随着海拔的错落、地势南高北低,像一幅巨大的五彩挂毯铺展开来。

  从扁都口饱满籽荚的油菜田,到六坝镇硕果盈枝的林果带;从沿山区满目葱茏的黄芪、当归、板蓝根等中药材,到平川区流青溢翠的芦笋、紫甘蓝、西兰花等高原夏菜;从农牧交错带金黄的燕麦草、憨圆的马铃薯、清香的食用菌,到丝路花海田园综合体的向日葵、万寿菊、蝴蝶兰……形成了色彩斑斓、气势壮观的丰收画卷。

  行进民乐,处处是特色产业火热发展的景象。民乐县利用地貌复杂、气候多样的自然禀赋,挖掘高寒干旱特色农业蕴含的绿色有机特质,发展绿色生态循环农业,以乡村振兴统揽特色产业布局,传统农业生产的烙印已渐褪去,彰显出独具特色的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发展新图景。

  变传统农业为工业化农业

  民乐县北部的生态工业园区一隅,钢架厂房、玻璃外墙、电脑大屏……加上外围宽阔厂房里排列整齐的电控升降车、电瓶车,记者以为到了哪家工厂车间,原来是张掖海升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兴建的智能温室。

  “刚来时,这里是1.6米高的戈壁沙丘。”负责项目建设的李子成说,“现在一期项目20万平方米已建成,生产的串番茄、彩椒每平方米产值达到1000至1500元。”

  民乐县盘活戈壁荒滩等闲置土地资源,培育壮大生态戈壁农业,引进陕西海升集团投资15亿元建设占地1500亩的现代智能温室工业化栽培生态示范项目,运用荷兰日光温室技术,打造亚洲单体规模最大、种植技术最先进、节能环保程度最高的现代智能玻璃温室。

  “工人们只有经过严格消毒才可进入温室,他们乘坐升降车进行疏花、疏果、打叶、采摘。温室里形成一个密封的生态循环系统,严防外界病菌传入,温室里面是正压、风向外吹,任何外界的昆虫无法通过管道空隙进入温室。”公司副总经理祁胜平介绍:“温室里有‘专职’小昆虫,有授粉的熊蜂,还投放了一定比例的瓢虫、丽蚜小蜂、小花蛙等防治病虫害的天敌,不用任何农药,‘以虫治虫’,防治基玛、蚜虫等病虫害。这种生物技术防虫效果良好,作物健康生长,不像打农药的作物易产生耐药性。”

  温室里,智慧农业设备令人大开眼界:每株作物无土栽培,不易感染土壤传染病菌,采取有机质营养钵栽培,通过电脑操控所需水肥;一排排风机通过电脑控制旋转,及时通风保持恒温;通风管里根据作物所需,定量输入二氧化碳;温室顶空安装了太阳能传感器,对作物进行光照,棚顶幕布自动升降,控制光照度……

  被高科技“精心呵护”的串番茄、彩椒,枝叶舒展,成熟的果实几乎“一模一样”。“不同于工业产品的规格、制式、质量的标准化,鲜活农产品的生产要实现标准统一,还是比较难。”祁胜平说,“但我们通过现代智能温室工业化生产模式,实现了农产品全年周期生产,所产彩椒的大小、果形、品质、甜度等都一样,达到了农产品标准化。”

  农产品在市场上能走多远,关键要看科技这条“腿”有多长。海升集团运用现代智能温室工业化栽培技术生产的有机食品串番茄、彩椒,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大型超市,零售价每斤达80元左右。

  多年前,民乐县广大农技人员和农民勇于探索、学习引进农业新科技,发展日光温室不断更新换代,种植品种随着市场“群英荟萃”,从种黄瓜、辣椒、西红柿、西葫芦、青笋、西兰花等常规蔬菜,到引进淮南黑心乌、生茂苦苦菜、紫莜麦菜、娃娃菜、京福紫叶生菜等新特蔬菜。如今,民乐开始探索1500亩现代智能温室工业化栽培生态示范项目,农业现代化日新月异。

  “这些远远不够。”县农业部门负责人介绍,全县将加大现代农业现代化技术的引进推广,集成应用设施化、机械化、智能化、数字化等现代手段和技术装备,打造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应用示范基地。比如,农业机械化方面,引进无级变带大型拖拉机、精量低污染大型自走式施药机械、植保无人机等设备。比如,智能化方面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建立农作物病虫害自动监测,提高农业生产管理自动化水平。

  民乐县引进的海升集团现代智能温室工业化栽培示范项目,也是立足县域滩大地广、光热资源充足优势,按照“不打一口井、不突破现有用水总量、不破坏地表结构”为基本原则,扩大戈壁设施农业基础,形成以“干旱”为特质的北部戈壁生态农业示范区。通过示范引领,带动全县发展戈壁生态农业9166亩。

  变“种农业”为“种风景”

  从北部戈壁生态农业区向南行进,10公里的交通大林带连绵延伸,从六坝镇到县城40公里的七彩农业示范长廊、县城到扁都口20公里油菜花观光带,形成贯通全景、带动产业、串联景观的“大动脉”。

  花卉,成了“大动脉”上最抢眼的风景。

  六坝镇六坝村,金黄的万寿菊竞相盛开,形成了一片金色花海。农民们像勤劳的蜜蜂一头扎进花海,手底下飞快地采摘花朵。村民韩多虎晒得黝黑,麻利地掐取花头、甩进袋口,他一上午已采摘了20袋花头,往收购点上一称,足足380公斤,“每天能采摘四五百斤没问题,能挣120至130元,有时摘得多,能挣150元哩。”

  民乐宏源生物农业有限公司组织人员开着卡车在地头过秤、装车,不一会儿,车厢里装满花朵。“公司进行订单生产,按照每吨1000元保底收购,今年万寿菊长势好,能采收3茬,亩均产量三四吨以上,亩均收益约3000元以上。”公司负责人杨学继介绍。

  据了解,万寿菊主要作为提取叶黄素的原料,其产品被广泛用于食品、饲料、医药等行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民乐宏源生物农业有限公司收购万寿菊加工成颗粒,产品出口韩国,远销我国港澳台地区。全县今年种植万寿菊9000亩,产值达2000万元。

  万寿菊花开绚丽,映着蓝天白云,成了乡村一道美丽的风景。村道边停放着陕、豫、川等车牌的旅游车辆,游客们在花海里流连忘返。来自郑州的刘永亮告诉记者:“大西北的风景别具特色,雪山、草原、戈壁、沙漠、花海,都让人心情很舒畅。”

  民乐县把特色作物种植作为一项增加农民收入、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产业来抓,坚持“特色种养+旅游观光”发展模式,在“种农业”的基础上演绎“种风景”,发展花卉产业,增加了农民收入。

  田野里兴起花卉产业,吹出阵阵浓郁的花朵清香。

  民乐县委县政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来了顶尖级花卉龙头企业——台湾芊卉国际园艺公司,于今年3月落户。记者在六坝镇的台湾芊卉兰花产业园看到,1000座玻璃连栋温室、高标准日光温室、育苗中心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室内蝴蝶兰、文心兰、袋鼠兰、万代兰、树兰、卡特兰、石斛兰等300多种名优花卉姹紫嫣红、芬芳吐蕊。

  “原以为民乐海拔高、气候凉,兰花催不出花,经过半年试验,民乐十分适宜兰花生长。我们惊喜地发现:蝴蝶兰单枝不但结花蕾,而且能盛开14朵花,这很稀罕!”公司销售副总丁红星高兴地说。据悉,目前国际上衡量蝴蝶兰的等级标准为C级通常5-6朵花,B级7-8朵花,A级9-11朵花,11朵以上为特级。记者在花卉展区细数,每盆蝴蝶兰几乎每株单枝都结花蕾11朵以上,有的甚至十五六朵。

  在包装销售车间,工人们小心翼翼地拿着每株兰花,像包裹婴儿一样精心包装,对每个叶片、每朵花蕾都用柔软的丝绵分别包裹好,再“呵护备至”整体包装,然后装箱打包发运。“每天要销售1800株蝴蝶兰,经武威保税区‘天马’专列或者空运,销往泰国、菲律宾、越南、日本及欧洲市场。”丁红星说。

  台湾芊卉国际园艺公司与东上坝村党支部牵头成立合作社,按照“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公司统一供应种苗、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进行销售,合作社组织劳务输转,对花农进行技能培训,实现了企业盈利、合作社收益、农民致富的共赢,建成了集兰花种苗培育、催花育苗、科普教育、观光旅游、花卉种植体验为一体的兰花产业园。

  这令人愉悦的色彩和清香,得益于民乐县正在建设的六坝丝路花海田园综合体。

  民乐县紧抓被认定为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的机遇,统筹整合六坝小城镇、周边农户、国有农林场等资源,聚力打造集创意农业、特色小镇、文化旅游、农事体验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目前,六坝小城镇改造、东灰山遗址博物馆、农耕文化博物馆、韩正卿事迹陈列馆、梨产业基地、民俗街等一批重点项目正热火朝天建设中。

  变卖药材“根”为卖种苗

  祁连山下,民乐县南部“高寒”农业示范区,特色产业在金秋的时序中演绎丰收。田间地头,堆放着一辫辫大蒜;农家院落,散发着黄芪的清香;集贸市场,沾着泥土芬芳的马铃薯、青笋、食用菌,扎堆儿亮相。

  采挖机在地里轰鸣,运输车来回穿梭,正在地里捡拾板蓝根的新天镇村民钟文林说:“这几年药材行情比较好,现在1公斤板蓝根地头价9至11元,而药厂给我们的收购价还高了一毛二分钱。”

  民乐县所产板蓝根根条肥大、口白、粉性足,浸出物含量高出药典标准,被授予“中国板蓝根之乡”称号。今年全县种植板蓝根15万亩,产量占全国市场的1/8,由民乐生态工业园区中药材企业粗加工后,销往广州白云山、北京同仁堂、云南白药等知名中医药品牌企业。

  当地所产黄芪、柴胡、甘草、党参也品质纯正,经省药检部门检测,黄芪、柴胡、甘草、党参等药用成分均高于药典标准。全县今年种植30.5万亩中药材,其中获得国家中药材GAP、GMP绿色认证基地达10.8万亩。

  “这几年市场黄芪价格好,药农种得多了,但种黄芪地要倒茬,否则易感麻口病、红心病。有一年我拉运了一批黄芪切片送到南方一家药厂,药片上有麻点,药厂坚决不收,连运费都赔上了……”民乐县海涛中药材种植合作社社长周三胜讲述。

  民乐县大部分药材基地都是从陇西县、岷县等地引进黄芪种苗,但长距离运输、种苗成本高且易受损成活率低,有的药材大户流转了上百亩、上千亩地种植黄芪,但因种苗问题而降低了收入。

  农以种为先。为了突破“种苗”制约瓶颈,洪水镇费寨村支书陈雄国决心培育适宜当地的黄芪种苗。他从内蒙古以1公斤400元的高价买来野生黄芪种子,人工驯化种植,进行第一年原原种、第二年原种、第三年原种苗繁育。去年地里没出苗,但他不甘心,几次上门求教内蒙古大学陈玉林教授、甘肃农业大学中药材专家,专家被他的诚心所感动,专程到来指导他育种。

  “今年春天,黄芪苗黄蔫蔫的,但到了夏秋之季,变得绿油油的,足足收获了80公斤种子。”陈雄国在收过种子的地头看到,竟然还有一些黄芪种苗绿莹莹地冒出来,令他欣喜不已,他决定扩大繁育种苗面积。明年育苗100亩,能为800亩地供应充足种苗。再滚动扩大面积,让全村4000多亩地都有收益。

  “如果村民种黄芪不是卖‘根’,而是卖‘种苗’,那收益可就大了。”陈雄国计算:种植黄芪投入较大,正常年景每亩纯收入1500多元,而1亩黄芪种苗纯收入可达3000元。他“野心勃勃”地筹划村里建成全县黄芪种苗基地。

  陈雄国在村里当村支书已11年了,村民们十分信赖他,曾为他担心:“书记,别试种了,你赔了咋办?”但他认为:“搞农业,就像婚姻,经营好了,双方都欢喜,地也欢喜、人也欢喜。否则,地里庄稼长不好、人还赔本了。这育苗的事干成了,全村群众才能有收益。”

  不止是中药材,全县10万亩大蒜也喜获丰收,村民们将一嘟噜一嘟噜大蒜编成长辫出售。

  “1辫蒜25元,约7斤多,1斤大蒜3元;独头蒜1斤6元。”西宁客商善尕柱开的小货车里装运了700多辫子大蒜,准备拉往大通县,“民乐紫皮大蒜个头大、蒜瓣肥、味辣汁多,在西宁市场很抢手。”

  民乐紫皮大蒜荣获“中华老字号”“首届中国博览会金奖”、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等殊荣。

  不止是紫皮大蒜,全县21万亩马铃薯也丰收了。洪水镇吴庄村村支书吴得祥组织合作社社员们采挖装运。“这几年马铃薯市场稳定,1斤0.6元,收贮后冬天1斤可卖到1.2元。都归功于县里有荷兰爱味客集团和丰源、银河等薯业企业常年收购,加工的薯片、全粉、变性淀粉出口哩!”

  金风拂过天际,放眼民乐79.2万亩特色产业带,广大干部群众正在这片土地上奋力创造着产业之美、生态之美、生活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