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林郭勒市委书记张鸿福:激发内生动力 凝聚脱贫攻坚合力

发布时间:2019-10-29 17:30:00丨来源:通辽日报丨作者:张鸿福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近年来,霍林郭勒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在解决贫困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上下功夫,保持了连续两年未发生新增和返贫现象的良好态势。

近日,按照通辽市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读书班暨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第10次集体学习(扩大)会的要求,我围绕“脱贫攻坚”的主题,深入调研了霍林郭勒市有关工作情况。

基本情况

霍林郭勒市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25户501人,已全部脱贫,其中稳定脱贫105户213人,正常脱贫120户288人。从整体数量上看,约占通辽市的0.2%,相对其他贫困旗县的工作任务较轻;从致贫原因上看,因病致贫153户322人、占64.3%,因残致贫42户95人、占18.9%,因学致贫12户40人、占8%,其他因素致贫18户44人、占8.8%,致贫原因相对集中,有利于整合资源、靶向攻关;从扶贫难度上看,拥有贫困户的7个嘎查村(涉农社区),均有一定的村集体经济,且与城区距离较近,贫困户发展生产、转移就业基础较好;从工作力量上看,全市61个包联单位、7名“第一书记”和有关苏木街道、嘎查村干部均投入到扶贫工作中,帮扶力量比较充实,这些都为霍林郭勒开展脱贫攻坚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近年来,霍林郭勒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在解决贫困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上下功夫,保持了连续两年未发生新增和返贫现象的良好态势,实现了全部建档立卡贫困户稳定脱贫和正常脱贫,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积极改善,2018年贫困户人均年收入达到12688元。在具体实践中,霍林郭勒市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精准识别脱真贫。按照中央、内蒙古自治区和通辽市的要求,重点在精准识别上把住关口,责成市扶贫办及相关苏木、街道,全力抓好摸底数、建档案等基础性工作,严格按照“532工作法”确定扶贫对象,做好“两公示、一公告”,深入开展日常巡查和不定期回访,在点点滴滴和日常生活中全面准确掌握贫困户的家庭收入、家庭支出、房产信息、有无劳动能力及脱贫需求等情况,制定实施“一户一策”帮扶措施,确保真脱贫、脱真贫。

二是多措并举拔穷根。在产业扶贫方面,财政累计拨付产业扶贫资金196.3万元,各包联单位筹措资金约70万元,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增加收入。在健康扶贫方面,制定《健康扶贫工程实施意见》及“三个一批”“三兜底”等配套意见,将92户因病致贫户的医疗费用经医保、商业保险、民政救助核销后的剩余部分,由市政府健康扶贫基金兜底核销,减轻贫困户生活负担。在教育扶贫方面,全面落实贫困学生生活补助等各项资助政策,为因学致贫53户自治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提供助学金。在就业脱贫方面,立足产业优势,引导二产、三产企业与就业部门、培训机构合作,持续开展针对贫困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开展“订单式”和“定向式”培训,为16名贫困人员提供就业岗位,户均增收2万余元。在兜底扶贫方面,按照政策要求,为符合条件的60户98人办理了低保。

三是创新方式聚合力。采取“N+1”包联模式,安排处级领导干部、政府机关单位、域内企业等投入到脱贫工作。责成包联单位在帮助贫困户化解当前生活困难的同时,积极推荐培树先进典型,突出做好正向引领和反向警示,努力做到扶贫与扶志并重。更加注重发挥第一书记、包联干部等力量的作用,用干部磨破的“鞋底子”、说破的“嘴皮子”,换回实打实的脱贫成果。积极引导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扶贫开发,通过企业捐资、社会筹资等方式募集资金80余万元用于帮扶贫困户,部分企业对有就业意愿和就业能力的扶贫对象优先进行聘用,全市范围内公益性岗位全部向困难群众倾斜,形成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

四是强化保障提质量。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市委常委会会议、书记专题会议定期研究推进脱贫攻坚工作,落实“五级书记抓扶贫”要求,将党的领导贯穿脱贫攻坚工作全过程。充分发挥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及时调度解决工作中存在的新情况、新困难、新问题。加强对包联干部、包联单位管理,继续开展扶贫、扶智、扶志等工作。制定完善正向激励和保障措施,让各方面力量心无旁骛地投入到脱贫攻坚实践。二是坚持动态管理。扎实开展扶贫对象动态管理,以苏木嘎查和涉农街道社区为主体,定期走访辖区内所有居民群众,保证识别工作“精、细、全、真”,对符合政策规定的及时纳入帮扶,对达到脱贫条件进行稳妥退出,确保贫困户动态清零、稳定脱贫。三是切实防止返贫。坚持“同群众一起算账,让群众认可”的要求,定期组织有关部门单位深入已脱贫户“回访”,详细调查脱贫后的收入、生活、就业等方面情况,与贫困户共同算好“脱贫账”,对还有困难的拉好清单、对症下药,防止返贫现象发生。

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今年以来,霍林郭勒市对照中央专项巡视反馈意见、国家成效考核指出问题、盟市党委政府及通辽市发现问题、落实通辽市扶贫办整改问题,认领了63个具体问题,细化了157项整改措施,明确了71个部门单位整改责任,已全部按要求整改到位。但通过近期的集中督查考核,又发现问题253条,霍林郭勒市已经召开脱贫攻坚专项巡视整改推进会,对整改落实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截至目前,已整改完成239条、正在整改14条。分析问题成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对照认领不细致,该认领的没认领,导致整改措施制定不周密,没能通过自查自纠、自我加压,把潜在的问题解决好;二是整改落实不严谨,审核把关不够严格,一些问题没有彻底整改,甚至衍生出了新问题;三是长效机制不健全,部分已经整改的问题“按下葫芦起了瓢”,反映出我们的工作还有许多不严、不实、不到位的地方,长治长效、防止反弹机制还有薄弱环节。

下一步努力方向

下一步,将重点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对表中央、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的决策部署,瞄准“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找准查实补齐工作中的落差温差,切实提升脱贫攻坚工作质量和水平。

第一,扶贫方略再精准。做好精准识别的文章,通过动态识别、常态核查,既坚决克服“急躁症”,不能想着“毕其功于一役”、一下子就把情况都兜上来、摸清楚;又坚决治愈“疲怠病”,必保符合标准的应纳尽纳,决不允许落下一户、错评一人。做好精准帮扶的文章,坚持“一户一策”帮扶措施,杜绝“一把钥匙开万把锁”,根据贫困户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完善帮扶措施,统筹使用项目、资金、政策,重点解决好“三保障”问题。做好精准退出的文章,严格按照有关标准和程序开展退出工作,引导贫困群众一起算账,让脱贫结果经得起实践检验。

第二,工作措施再强化。在就业扶贫方面,结合霍林郭勒市域内的企业数量多、用人需求多元的特点,为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和贫困边缘户牵线搭桥,引导企业优先聘用有就业能力的贫困人口;针对贫困人口开展实用技能培训,努力让每个贫困家庭都有人掌握一技之长,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在教育扶贫方面,努力让每个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尤其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结束后,保障接受高中教育的孩子把书读完,让他们有机会迈入大学殿堂;引导步入社会的孩子参加职业教育,帮助他们更好融入社会。在兜底扶贫方面,为无法自行脱贫的群众负责,打好健康扶贫、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组合拳”,多为贫困群众“雪中送炭”,让他们时时刻刻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同时,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扶贫开发,构建大扶贫工作格局,不断凝聚脱贫攻坚的工作合力。

第三,脱贫成果再巩固。清醒认识精准脱贫只是扶贫开发工作的“一站”,消除的是绝对贫困,相对贫困仍然存在,不能有“松口气、歇歇脚”的想法;霍林郭勒市农牧产业发展较慢、基础设施不够健全、公共服务水平不高等致贫因素尚未根本解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任重而道远;部分贫困户稳定脱贫的基础还不牢靠,依然存在返贫的风险,一些贫困边缘户收入不稳定,容易因大病或意外伤害致贫。坚持以正常脱贫户为重点,做到脱贫不脱政策,确保脱贫户继续享受精准脱贫的各项政策,保持稳定的生产生活环境;做到脱贫不脱监管,定期深入已脱贫户“回访”,详细调查脱贫后的收入、生活、就业等方面情况,拉好问题清单、实现对症下药,全力防止返贫现象发生;做到脱贫不脱服务,包联领导、单位继续开展服务,当好脱贫群众的“勤务员”,态度不变、力度不减。同时,把扶贫工作纳入“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清单,集中优势资源和力量解决贫困群众实际困难。注重用发展的方式解决问题,持续提升社会事业现代化水平。

第四,内生动力再激发。深化“扶贫必先扶志”的理念,切实做好贫困群众宣传、教育、培训、组织工作,引导他们牢记“脱贫致富等不来、要不来、靠不来”的道理,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增强“弱鸟可先飞、贫困可先富”的意识,激发走出贫困的内生动力。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把帮扶政策和群众参与情况挂起钩来,消除“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现象,打破越穷越要、越要越懒、越懒越穷的恶性循环。保持扶贫政策稳定,既不降低标准、影响质量,也不调高标准、吊高胃口,真正通过精准扶贫,彰显党的根本宗旨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农村牧区发展生产、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铺路”,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认同感。

(作者张鸿福系霍林郭勒市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