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盟人身边的“烈火英雄”!用“心与心”交融,建立浓浓民族情

发布时间:2019-10-29 16:59:19丨来源:中国网草原频道丨作者: 丨责任编辑:阿艺思

兴安盟消防救援支队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十六字总要求,倾全警之力,纳全警之智,尽职尽责,不辱使命,锻造新“四有”消防铁军,高扬民族团结进步旗帜,为这片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大地增添新的光彩,永葆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盛开。

    9月27日上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会上宣读了《国务院关于表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的决定》,表彰了665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812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9月27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摄影:新华社记者 丁林)

     兴安盟科右中旗额木庭高勒苏木巴彦敖包嘎查、乌兰浩特市公安局、兴安盟消防救援支队、乌兰浩特火车站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一直以来,兴安盟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嘱托,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决策部署,牢牢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民族工作主题,坚持传承红色基因、引领绿色发展,始终坚持把民族工作摆在全盟总盘子中,统筹谋划,统筹推进,不断推动兴安盟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始终保持并弘扬“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盟”的崇高荣誉。

消防演练

      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中,兴安盟消防支队立足于革命老区实际,凝心聚力,砥砺前行,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宗旨,与各族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履行着庄严的神圣使命。2013至2015年,支队连续三年被盟委行署评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单位”,2005年、2013年支队分别荣立集体二等功、集体三等功各一次,2014年盟行署为支队记通令嘉奖一次。2011年荣获内蒙古党委、政府授予的“全区文明单位标兵”荣誉称号。2015年支队跨入“全国文明单位”行列。

      用“红色文化”潜润,把民族团结精神牢固树立起来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流转的是时间,不变的是“守一方热土,保一方平安”的责任和“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一家亲”的情怀。兴安盟消防支队始终把民族教育放在抓官兵思想工作的首位,使一波又一波来自五湖四海的官兵扎根草原、扎根边疆,做少数民族地区消防事业发展的忠诚践行者和守卫者。

抢险救援 

      支队把红色文化教育和民俗文化教育一起抓,在官兵教育中做到民族理念与官兵思想、民族政策与官兵培养“两融合”。要求官兵“红色路线走一遍”、“科尔沁文化看一遍”,将新兵下连后第一节课当做民族理论教育课,把每年五月份作为“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参观“五一”会址、乌兰夫办公旧址、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等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感受兴安盟博物馆、成吉思汗庙、葛根庙等富有民族特色的纪念场所,让民族文化在警营落地生根。

      全盟消防部队由蒙、汉、满、回、朝鲜、达斡尔等多民族官兵组成。支队注重在少数民族官兵的选拔、培养、使用上的政策倾斜。在全盟消防部队中少数民族官兵占总数的41﹪,少数民族干部担任基层主要岗位的占50﹪,他们在部队建设和消防工作中发挥着积极骨干、模范带头作用。

      用“心与心”的交融,把浓浓民族情建立起来

      “扶危济困、救死扶伤”是军人的职责。兴安盟下辖6个旗县市,其中5个国贫、1个区贫,多年来,消防官兵上下一心、奋力施为,用一幕幕感人事迹感动着各族群众。

      搭建警民“连心桥”。2011年,兴安盟扎赉特旗音德尔镇图木吉乌雅村和靠山嘎查被确定为支队级帮扶区,经过长达7年的努力,两个贫困村彻底摘除了“特困村”的帽子。目前,支队累计投入资金60余万元,改造危房131户,解决村民饮水安全问题,先后购买2组篮球架、17套运动健身器械、广场舞服装、道具、设备等全套设施,配置文化娱乐活动设备大鼓4个、音响2个、铁镲2套、舞蹈服40套、舞蹈鞋20双、唢呐2个等,让以往寂静的小山村充满了欢声笑语。

      2012年,扎赉特旗消防中队指导员张懿毓在一次宣传活动中拿出了筹备婚礼的一万元,资助了一名面临辍学的蒙古族小女孩,他的捐助行为在全盟官兵中迅速掀起了扶危济困献爱心热潮。在“5.12”汶川地震、玉树地震以及盟内灾后重建和不计其数的大小捐助活动中,全盟官兵累计捐款30余万元,并派出医疗组为贫困山村“送温暖、献爱心”,与各族群众共同演绎了一首首警爱民、民拥警,各民族亲如一家的感人故事。

好来宝说唱消防知识

      组建警民宣传队。2009年,支队与科右中旗老年民族艺术团的老人们共同创作消防题材的“好来宝”,将消防安全知识、防火逃生技能、消防法律法规等内容用“说唱”的形式弹奏唱出来,成为科尔沁草原家喻户晓的消防“好声音”。

      2012年,支队组建了由12名官兵组成的推广“中小学生疏散救生操”宣传队,将消防常识和逃生、自救技能融合到体操动作当中,创编了全国首套“中小学生疏散救生操法”,推出汉语版、蒙语版和手语版三类教材和光盘,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成立警民消防站。对地处经济相对落后的兴安盟老区来说,现役消防力量不足的问题尤为突出,兴安盟消防支队迎着困难闯了上去。2015年年初,支队党委经过深入研究,提请盟委行署首先从粮贸企业入手,以“政企合建”的形式组建粮贸企业消防站,凡是具备一定规模的粮贸企业自主购买消防车辆,消防部门提供器材装备,定期“上门”开展培训,并按照出警次数发放出警补助。至目前,全盟范围内已配备41辆消防车、254名专(兼)职消防员的57个微型消防站,扎根于6个旗县市的40个乡镇保平安,全盟110万农牧民摆脱了“远水解不了近渴”的灭火救援困境。

      用崇高的使命,把民族之大爱诠释起来

      当人民群众遇到急难之际,消防官兵总是第一时间为人民群众送去温暖和安全,彰显出可歌可泣的熠熠风采。

      在2010年,兴安盟30年罕见的暴风雪灾害中,科右中旗代钦塔拉苏木八家子屯的包宝石和临产的妻子包水花被暴雪围困在前往医院的途中。消防官兵冒着零下30多度气温、顶着9级大风,硬是用血肉之躯把车扛出雪坑,并及时送往医院。医生非常感慨地说:“再晚来一会儿,大人和孩子都会有生命危险了。”为了永远记住消防官兵的救命之恩,包宝石给孩子起名叫“包消防”。

抢险救援

      同年,科右前旗北部经历强降雪大风寒潮,致使局部地区降雪达到50厘米以上,牧区道路交通被大雪封闭,畜牧业生产遭受严重灾害。支队35名官兵冒着茫茫飞雪驱车往返300余公里展开抗击冰雪救援行动。官兵们顶着刺骨的“白毛风”,在摄氏零下近30度的严寒中,一鼓作气为牧民紧急开辟出一条运送饲草料的通道200余延长米,向受灾牧民捐赠价值2.5万元的物资。

      2016年1月23日凌晨5时许,位于阿尔山市伊尔施镇森林防疫站附近一民房发生火灾,接到报警,消防官兵迅速出动,他们穿着“冰甲”,顶着风雪与“火魔”战斗,并最终历经3个多小时彻底将大火歼灭。

      兴安盟消防官兵是火魔的克星,却是兴安各族群众的保护神。这支部队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十六字总要求,倾全警之力,纳全警之智,尽职尽责,不辱使命,锻造新“四有”消防铁军,高扬民族团结进步旗帜,为这片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大地增添新的光彩,永葆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盛开。

      (供稿:兴安盟民族事务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