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10月29日讯(记者 苏文彦) 10月25日,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召开“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月协商座谈会,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郑福田主持座谈会并讲话。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通报了“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基本情况,内蒙古自治区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对调研等相关情况作了说明。部分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委员、专家和传承人代表作了交流发言,并与相关部门负责同志进行了互动协商。
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月协商座谈会现场
委员们认为,内蒙古非遗资源丰富而独特,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传承前人智慧,赓续文化薪火,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委员们建议,进一步提高对包括非遗在内的民族优秀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工作的认识,努力补足短板,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人才培养培训,加快专项立法进程,挖掘文化底蕴,打好文化创意牌、非遗品牌牌和非遗与旅游融合牌,努力讲好内蒙古非遗故事。
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委员、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兼职),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吉日木图在会上作题为“提升文化自觉增强责任担当 切实做好当前非遗保护传承的紧迫工作”的发言。他在发言中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遗产,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是一个民族的DNA,它以人为载体,以传承人为主体,是以动态、记忆、技艺为核心的文化遗产。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保护现状仍不容乐观,在非遗保护传承的具体工作中仍存在不少急需解决的问题。
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委员、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兼职),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吉日木图在会上发言
吉日木图介绍,当前内蒙古自治区在非遗保护方面面临诸多问题:非遗项目和传承人保护、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还不够明确;非遗保护机构不健全、从业人员严重不足,部分基层人员非遗工作理论知识和文化素质不足,对专家学者从事非遗保护传承激励机制和措施存在欠缺;非遗抢救保护工作时间紧迫,面临人亡歌息、人去艺绝的危机,保护速度比不上消失速度,“就目前来讲,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是在和时间赛跑”。
为此,吉日木图建议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增强对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紧迫感,急需在以下几方面做好非遗保护传承的紧迫工作:
一是加快对80岁以上老龄传承人记忆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摄制录制保护,是刻不容缓的紧迫工作。
二是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对勒勒车和毡子的手工做法技术等曾经在历史上起到重要作用、但在现代化生活快速发展的进程中难以抗拒自然淘汰或消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完整详细摄制传统制作全过程并进行数字化处理。
三是进一步加大对《格斯尔》《江格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和作品的出版扶持力度,并大力扶持《格斯尔》《江格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产品的开发和数字化工作。
《格斯尔》是蒙古族人民的伟大史诗,不仅流传在我国10省区,也在蒙古国、巴基斯坦以及俄罗斯的布里亚特、图瓦、阿尔泰和卡尔梅克共和国等地区广泛流传,横跨欧亚大陆,蒙古族《格斯尔》于2009年与藏族《格萨尔》一并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内蒙古迄今为止仅有的世界性英雄史诗,经过以斯钦孟和研究员为首的专家学者四十余年的抢救搜集,已搜集的资料达5500多万字,共计500多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数次提到《格斯尔》等三大史诗,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格斯尔》《江格尔》等史诗的重要指示精神是我们必须做好的重要工作。
四是基层的非遗保护工作责任要真正到位,同时重视调动和发挥专家学者的核心作用。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在基层、在民间,因此保护工作的重点要放在旗县,而旗县级机构、人员、经费普遍不到位甚至空缺,部分基层对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认识不到位、不重视。这与目前非遗保护工作面临严峻形势的迫切要求相去甚远,急需健全基层非遗工作体制机制和落实工作责任。同时单靠文化部门完成如此艰巨繁重的非遗保护工作确实存在诸多困难,需要党委政府相关部门通力合作,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力争用3-5年的时间抢救性完成濒临消失的非遗保护工作。非遗保护是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在专家和学者的指导下进行。各级党委政府应在如何调动和发挥专家学者的积极性上想办法、出实招,重视发挥年龄在60-70岁之间、刚刚从工作岗位退下来、具有非遗工作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的作用。
五是做好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规划。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一定要抓住重点,不能面面俱到,把有限的资金集中用在重点工作上。比如对濒危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对濒危非遗的录制、摄制、整理出版等。内蒙古自治区相关部门应对全区非遗保护重点工作进行整体规划,明确年度工作重点,各级党委宣传部要积极参与非遗保护工作,要把非遗保护工作列入宣传部门重点工作范围。
六是完善激励机制。建议对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从事非遗研究工作的专家学者和教授调整考核模式,鼓励多从事非遗抢救搜集的社会性工作,更好地发挥专家学者在发现艺人、推广艺人和保护民间文化中的核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