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丽丝:创新“非遗+扶贫+旅游”模式,促进非遗保护传承和利用

发布时间:2019-10-28 17:39:03丨来源:中国网草原频道丨作者:王金梅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常委、内蒙古自治区文联副主席、内蒙古电影家协会名誉主席麦丽丝作题为“创新非遗+扶贫、非遗+旅游模式,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的发言。

中国网10月28日讯(记者 王金梅) 10月25日,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召开“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月协商座谈会,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郑福田主持座谈会并讲话。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通报了“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基本情况,内蒙古自治区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对调研等相关情况作了说明。部分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委员、专家和传承人代表作了交流发言,并与相关部门负责同志进行了互动协商。

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月协商座谈会现场

委员们认为,内蒙古非遗资源丰富而独特,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传承前人智慧,赓续文化薪火,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委员们建议,进一步提高对包括非遗在内的民族优秀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工作的认识,努力补足短板,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人才培养培训,加快专项立法进程,挖掘文化底蕴,打好文化创意牌、非遗品牌牌和非遗与旅游融合牌,努力讲好内蒙古非遗故事。

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常委、内蒙古自治区文联副主席、内蒙古电影家协会名誉主席麦丽丝在座谈会上作了题为“创新非遗+扶贫、非遗+旅游模式,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的发言。麦丽丝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DNA,保护传承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构建和谐内蒙古,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建议,理清家底,创新发展;推行“非遗+扶贫”的新模式,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创行“非遗+旅游”新模式,推动全域旅游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常委、内蒙古自治区文联副主席、内蒙古电影家协会名誉主席麦丽丝在座谈会上发言

麦丽丝的发言以一段动情的回忆开场:“记得小时候听内蒙古歌王哈扎布的长调《走马》,会带给我无限的遐想,歌声苍凉而辽远,叙述着蒙古人与蒙古马的日常生活。尽管我生长在城市,但向往草原的梦想会随着歌王的长调,一次次亲吻似乎看得见的秋黄牧草,多想去领略蒙古包入梦的夜晚?它精美绝伦的制作工艺,叹为观止!这二者都被收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麦丽丝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DNA。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物质文化遗产丰富而独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一样见证了草原文明的历史发展。千百年来,内蒙古人民在生存方式、生产技艺、生活技术、精神情趣等方面精心追求,形成了极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内蒙古各族人民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能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各族人民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建设草原文明的重要资源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保护传承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构建和谐内蒙古,促进自治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于如何培养非遗传承人,如何建立“非遗”系统的保护体系,如何使“非遗”适应新的时代,如何加强内蒙古游牧文化遗产的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传统村落非遗的保护……麦丽丝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理清家底,创新发展。建议内蒙古自治区在对非遗项目、传承人做全面系统调查,摸清家底后,分类排队,组织相关专家“一对一”地研究制定传承与发展的方案。将更多的受众、参与者、研究者吸引进来,使本地化的小众非遗扩展为广泛的大众非遗,使原本国内的非遗传承,扩展到国际化的非遗传播中去。也期待非遗保护能够迎来“跨界发展”的新局面,整合社会力量,拓宽非遗发展的新思路。同时,建议我区能对“传统”遗产勇于“创新”。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如果不加以创新和变革,也就没有了生命力,也就不可能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在当代非遗发展的关键是创新,在创新中求得发展。

其次,推行“非遗+扶贫”的新模式,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议内蒙古自治区推行“非遗+扶贫”的新模式,把非遗活动与精准扶贫相结合,积极探索文化扶贫、非遗扶贫的新路子,使非遗逐渐成为助力精准扶贫的重要力量。帮助非遗项目和非遗传承人振兴传统工艺,既为农牧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也让非遗保护成为贴近为民、惠民、乐民的生活方式;既满足了贫困农牧民群众的求知、求富、求乐,也让最美的牧民新村更有了文化的“味道”。推行“非遗+扶贫”的新模式,不仅能有力带动贫困地区的农牧民群众就近择业、技艺创新、增收致富,也为农牧民群众脱贫致富系好了“安全带”。以“传统与未来”为时间坐标,完成非遗传承人和企业家、专家、艺术家、设计师对话互动。用创新设计链接古老的技艺,让传统文化做到活态传承,走进千家万户。

第三,创行“非遗+旅游”新模式,推动全域旅游发展。随着旅游越来越多的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非遗在旅游中的科学利用,既符合非遗的规律,又符合旅游规律的开发,有利于推动全域旅游发展,也有利于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利用。悠久的历史在内蒙古这片热土上,遗存了丰富灿烂的非物质文化宝藏,生生不息。传统的历史文化完全可以通过今日的旅游重新发现、认知、弘扬、延续。非遗的体验性,文化内涵与旅游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在给外地来草原旅游的游客提供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时,除了参观景点景区,以“非遗+”活态传承发展模式,将非遗及其衍生品与现代生活和市场接轨,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成为游客到草原来互动体验的诗和远方。

文化旅游部门应有意识地梳理出适宜与旅游对接的非遗资源清单,在非遗主题旅游产品的开发中,应有文化学者和非遗保护工作者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在旅游商品市场上,既要有不同类型的非遗展示场馆,也要有主打非遗主题的旅行线路,配合研学机构和旅游机构开发设计具有互动性的非遗展览展示园区。探索"村资公司+专合社+非遗传承人+农牧户"的方式,设立非遗文化小镇,以非遗文化旅游为特色,通过展示保护、演绎传承、活态旅游开发有效模式,促进非遗文化旅游产业能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