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肥乡亲富 沙治草原美:内蒙古通辽科左后旗打赢脱贫攻坚战纪实

发布时间:2019-10-28 13:56:58丨来源:内蒙古日报丨作者:韩雪茹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如今,科左后旗的贫困发生率降至1.21%,五年来累计减贫11688户、30353人,今年宣布退出贫困旗县序列并荣获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

深秋,落日余晖下的内蒙古通辽市科左后旗散都苏木草甘沙漠,天地金黄一色,令人沉醉。

曾经,科左后旗是全国土地沙化最为严重、生态环境非常脆弱的地区之一,靠天吃饭,土地薄,收入更薄。

如今,这里的贫困发生率降至1.21%,五年来累计减贫11688户、30353人,今年宣布退出贫困旗县序列并荣获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

治沙与致富实现同步,国贫旗涅槃重生。

科左后旗贫困村旧貌换新颜

念活“养牛经”,特色产业夯实脱贫基础

天刚蒙蒙亮,家住甘旗卡镇束力古台嘎查的德胜就起床了。给牛喂水、准备饲料、打扫牛圈……干完了这些每天早上例行的活儿,他的额头已经开始冒汗。虽然忙碌,但德胜打心眼儿里高兴。

“现在政策真好,前年政府帮我贷款5万元让我发展黄牛产业。你看,当初买的5头牛已经发展到了如今的10头。”指着牛舍里膘肥体壮的黄牛,德胜乐得合不拢嘴。

念好“养牛经”,让像德胜这样的贫困户走上了富裕路。近年来,该旗立足资源禀赋和发展优势,将黄牛产业作为脱贫增收的主导产业来抓,先后出台10项支持政策,并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出贫困户贷款饲养基础母牛的发展方式。

根据贫困户的实际情况,该旗将贫困户的贷款能力、养殖能力进行细化,分为能贷能养、能贷不能养、不能贷能养、不能贷不能养四种类型,进而提出贫困户贷款饲养基础母牛四种模式,分类制定针对性措施。对于有些贫困户自己不能养的问题,建立了企业、养殖大户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合作社合养、大户托养、亲友代养、资金托管等方式帮助养牛,实现了有劳动能力的家家有牛养,无劳动能力的户户有分红。

发展产业,少不了金融“活水”的助力。该旗财政先后投入6500万元风险抵押金,存入中国农业银行、旗信用联社,银行放大10倍予以发放。并推出“肉牛贷”“繁育贷”“惠农E贷”等,开创了政府、银行、保险公司和企业等多方合作的新模式,支持肉牛龙头企业、养殖大户和农户肉牛养殖,最大限度满足资金需要。

科左后旗向牧民宣传介绍金融政策

在科左后旗,有一个贫困村整村消灭“无畜户”的故事广为流传。2014年,巴嘎塔拉苏木召根嘎查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7户101人,这37户全部是“无畜户”,除了种点儿地,再无其他产业,是名副其实的靠天吃饭。为了帮助贫困群众脱贫,政府组织大家贷款买牛,并培育养殖示范户打样,让贫困户跟着学、照着干,还给贫困户免费提供青贮种子,鼓励他们种青贮,解决饲草料问题。经过几年的发展,召根嘎查37户贫困户黄牛存栏268头,户均7.2头,实现了户户增收。

这样的嘎查村在科左后旗比比皆是。为了确保贫困群众养好牛,政府积极引导养殖户转变经营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培育产业指导员和畜牧技术服务员1055名,指导贫困群众转变生产方式。还完善配套服务,建立黄牛改良站、防疫站各22个,村级冷配点960个,全旗黄牛冷配率达到100%,母牛繁殖率提高到90%以上。

养得好还要卖得好。该旗引进牛肉及牛副产品深加工企业4家,成立养牛专业合作社536个,引领黄牛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发展。“科左后旗黄牛”通过国家原产地保护产品认证,“科尔沁牛业”成为全国第一家通过牛肉产品有机认证的企业,“科尔沁”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同时,搞活交易市场,大力推行线上线下交易,仅科左后旗科尔沁黄牛交易市场年交易量就超过60万头。

为养而种,为牧而农,草畜平衡,农牧结合,科左后旗走出了一条良性循环发展之路。目前,全旗黄牛饲养量达到88万头,贫困户(含已脱贫户)养牛6.86万头,人均养牛2头,全旗脱贫户中有80%以上通过养牛告别贫困。

内蒙古通辽市科左后旗“赶着黄牛奔小康”

走好生态路,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今年5月,在意大利罗马举行的2019全球减贫伙伴研讨会上,“通过生态保护和生态补偿促进减贫——内蒙古自治区科左后旗生态扶贫案例”成功入选“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最佳案例,科左后旗的代表在研讨会上分享了他们“生态修复促扶贫”的经验。

风沙肆虐、沙进人退,这是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的科尔沁沙地。那时候,地处科尔沁沙地腹地的科左后旗,土地沙化率一度高达80%。

不治沙就致贫。为了守住家园、摆脱贫困,2014年,科左后旗对全旗1.15万平方公里土地进行系统规划、合理布局,实施大规模综合治理,以每年100万亩的规模快速推进综合治沙,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短短五年,科左后旗重披绿装,又见“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美景。

增绿,也要增收。该旗坚持绿色发展,从土地流转、苗木培育、务工管护、产业发展等各个环节挖掘经济潜力,构建益贫性工作机制,实现美丽与发展双赢。

樟子松生态经济林基地

位于散都苏木车家窝堡村的草甘沙漠景区,是很多游客的“打卡”地。清早,当地农牧民就将骆驼牵入景区,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

近年来,该村以开设村办企业为经营模式,开发建设草甘沙漠旅游景区,贫困户不仅入股分红,还能在景区打工。通过发展沙漠旅游,吸纳贫困户进入产业链,草甘村走上了沙漠旅游产业扶贫之路。

2017年,草甘沙漠旅游区被评为自治区第一家国家级四星汽车自驾营地,全国百家营地之间实现客源的互相导入,景区还积极举办、承办国家级相关赛事,在增加旅游景区综合性收入的同时,通过提供就业岗位及融资分红等多种方式,增加农牧民收入。

草甘沙漠景区游客越来越多(摄影:宋政澳)

不仅是草甘沙漠旅游区,该旗还依托沙漠、草原等自然资源,打造了大青沟地质公园、阿古拉“敖包相会”文化旅游主题小镇、乌旦塔拉七彩园林等景区景点,积极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让贫困群众融入产业链。

美了乡村,富了乡亲。生产环境持续改善,旱涝风沙盐碱等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持续降低,粮食持续增产,沙地治理项目区内粮食单产增幅最高达到81%、牧草单产增幅最高达到50%,农牧业效益明显。该旗还鼓励农牧民利用退耕还林还草地块、采伐更新迹地、庭院周边等地,种植优质牧草和药材,栽植大果榛子、锦绣海棠等经济林,以结构调整促进增收,让农牧民真正分享到了生态红利。

目前,全旗完成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609万亩,实施村屯绿化858个,通道绿化1800多公里,林草覆盖度达到80%以上;与此同时,生态修复带动贫困户增收1.04亿元,贫困人口年人均增收738元。   

(原标题:牛肥乡亲富 沙治草原美——科左后旗打赢脱贫攻坚战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