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脱贫攻坚奉献奖获得者苏晓莉:绽放的“太阳花”

发布时间:2019-10-25 17:14:10丨来源:青海日报丨作者:赵睿 李兴发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大家都说苏晓莉像一朵“太阳花”,而在她的眼里每个绣娘也是“太阳花”,她们心中有个梦想:将盘绣推广到世界市场,让乡亲们到世界各地去,使美丽的“太阳花”在全球明艳绽放。

人们在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城乡经常能看见一种“太阳花”——每一叶“花瓣”从中心向外辐射的传统盘绣图案,这是青海河湟地区土族人民的创造,包含着多种美好的寓意。

当地有家名叫素隆姑刺绣有限公司的盘绣制作企业,公司经营者亦如她热爱的“太阳花”一样充满正能量,她就是荣获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奉献奖的互助县素隆姑刺绣有限公司总经理苏晓莉。

7年前,苏晓莉与盘绣结缘,从此开始了她带动贫困绣娘致富,培育盘绣文化品牌的人生。从那时起,她就奋力拼搏事业,为使绣娘生活富裕、民族传统手工业长足发展倾力奉献,成为一位优秀的民族传统手工艺品推广者,使盘绣既能为群众创造经济利益,也能让世界看到青海民间艺术的无限魅力,让在土乡“孤芳自赏”的盘绣,在国际上“芳名远播”。

魅力盘绣,开启了一条创业之路

“晓莉,上次你送给我的土族绣品,再给我寄一些……”

2012年底自苏晓莉从法国回来后,这样的电话就总在午后响起。那是她第一次见到盘绣,出国时她拿着几双鞋垫送给国外的朋友。对方非常喜欢,他的亲朋们见到也倾心不已,不顾邮费高多次让她邮寄。

因为这件事,苏晓莉开始对盘绣进行调研。而当她来到互助县东沟、丹麻、五十等乡镇看到制作者时,心里受到巨大震撼。与布片上美丽的太阳花形成强烈对比的,是绣娘们如树皮般粗糙的手。看着她们娴熟地操纵着绣花针绣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图案,她感动得差点落泪。随即,一股强烈的想法涌上心头:这么好的民族手工艺不能被埋没,要帮助乡亲们用这手艺过上好日子。

“关于扶贫的思考,我想就是从这时候开始了,可我当时并没有这么高尚的想法,只是觉得她们的生活应如那绣出的花般美好,我想帮她们创业”。

在深入了解盘绣后,苏晓莉发现,事实上,早在2006年,盘绣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互助的文化部门对盘绣经济价值的研究及其文化内涵的挖掘已进行多年,并且已经有产品开始销售。”这些信息给了苏晓莉很大启发。她了解到,土族女孩子从10多岁起都会学习绣工,结婚时都要有一套精致的盘绣服饰,而在土族人的印象里,做“装鉴”既是为家人使用,也是用来打发时间,从来不知道拿去卖掉换钱。

“苏老板来我们村里,给我们说卖盘绣的事,我们都觉得她是骗我们呢,后来村干部带她来我家时我才有点信,她说如果卖不掉钱她来给,我想也没啥损失就给了她几副鞋垫。”东沟乡的马长命姐没想到,不到一个星期,苏晓莉就交给她100多元的货款,她便立即承接了后面的订单,这也令很多观望中的乡亲们积极加入“盘绣队伍”中。

而他们不知道的是在这货款的背后,苏晓莉付出了多少艰辛。

都说万事开头难,对于创业之初的苏晓莉来说,面临的两大难点就是绣娘和市场。为了能让绣娘加入,她几乎走遍了互助所有的土族村寨,交通条件不便的当年,她经常徒步翻山,人生中第一次把鞋磨破。

有时,到了村里又因语言不通请村干部帮忙,连解释带比划地跟村民沟通。“我就是想让村里的妇女们能用手艺赚钱,把日子过得更好,能多一个是一个”。苏晓莉的这份执着,感动了不少人。

采访中,她回忆时幽默地说,很多人可能是看她经常去,过意不去答应的。但不论如何,经过这大半年的邀请,她组建了一支100人左右的盘绣生产团队,企业的架子基本搭起来了。

市场,当时也是她用腿“跑”出来的。她选择了互助当地的旅游景区,在互助县旅游局的支持下,在当地景点销售盘绣制品。

经过一段时间,她发觉需要进一步拓宽市场,并且开发出更多种类的盘绣产品,苏晓莉来到西宁市海湖新区的索菲特大酒店,向酒店的经营部门反复多次推介,“我主要看中的一点,这是个五星级大酒店,我们的盘绣就应该在这样高端的地方销售。”她的自信打动了时任酒店的法国经理,不久之后盘绣在酒店有了一方展区。

“盘绣产品,我以前没卖过,还是不要了,万一不好卖我就亏了”。

“没关系,我先在这放几件东西,卖掉了你再给我货款”。

起初,很多的代售点要货都不多,为了建立合作,即便只要几件,苏晓莉也予以供货。在茶卡盐湖的一家旅游精品店,苏晓莉第一次铺货时,老板挑挑拣拣每款只要了三五个,却在3天后就联系她补货。从订单中她发现,日常用品的需求明显,这触动了她改变生产和经营思路。

魅力盘绣,拓展市场助力脱贫攻坚

2015年,苏晓莉开办的互助县素隆姑刺绣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以独特的土族盘绣为切入点,用民族文化带动经济发展,做大非物质文化品牌,将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元素在刺绣中呈现,加大新产品研发,助力脱贫攻坚。

苏晓莉打造的“威远土族盘绣”品牌,产品销售基本覆盖青海省内30多个主要旅游景点,与北京依文集团合作,产品销往全国6个城市,与外国公司合作,产品远销韩国、日本和东南亚市场。探索实施“企业+基地+农户+能人+市场”的生产销售经营模式,免费为贫困户和农村留守妇女培训,提供原料,签订半成品收购协议。在贫困村设立基地和扶贫车间,辐射带动4000余名农村妇女参与刺绣手工艺品制作,其中贫困群众200余人,人均年增收2万多元。

东沟乡卡子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马长命姐在她50岁那年因为加入公司改变了人生的轨迹。看到盘绣的希望后,她在家人的怀疑中,毅然决定去县城租房,到公司去上班,“村里的人都觉得我脑子坏了,这个岁数放下家不管去上什么班”,但她是在算了一笔经济账后做的决定:家里有她、老伴儿、儿子、媳妇和两个孙子,老伴儿有慢性病,儿子打工每个月不到一千元,媳妇在家带孩子,地里种点洋芋和油菜,一年下来不过有1000多元,而她当时在公司上班一个月有3000元,超额完成还有奖金,除去租房400元,一个人的收入顶一家子。

马长命姐的这个决定也给了苏晓莉不小影响,除了被信任的压力,她也在这批经验丰富的中坚力量“激励”中,不断提升自己。她亲自学习盘绣,不断尝试在衣服、包、围巾等日常用品中加入盘绣图案,极大提升了产品的实用性,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2015年,在互助县人代会召开之前,苏晓莉拿着绣有盘绣图案的公文包样品找到了负责会务工作的部门,希望当年的会议能使用这款公文包,“负责的领导当时比较犹豫,我承诺绝对按照会务标准提供高质量的产品,他们终于给了我这个机会”。

当年,这款公文包一经亮相就受到参会人员的青睐,有的人还希望购买,这给了她到邻近各县及海东、西宁的单位去推销的勇气,随后她与绣娘们还开发出笔记本电脑包、文件夹等系列产品,都广受市场好评。

除了针对单位和团体,公司还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积极寻找订单。2018年,互助县为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制作的贫困资料袋都是出自这里。

魅力盘绣,给百姓带来富裕新生活

为了解决商品需求和用工紧张的矛盾,苏晓莉组织绣娘开展培训,却意外走出了一条发展路径。

互助盘绣的培训其实一直在做,上到县就业部门,下到各村支部,包括素隆姑公司全年都会开展多次培训。互助县设立丹麻镇、五十镇、东沟乡等土族聚集的民族乡镇设立盘绣生产基地10处,盘绣艺术馆1处,盘绣扶贫产业园1处,盘绣扶贫车间2处,以企业入驻乡村与农户联动发展的形式在丹麻镇松德村、五十镇班彦村、东沟乡大庄村建立盘绣园3处。绣娘优先选用各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到今年,所有脱贫户也在优先选用行列。

老话说,人过五十不学艺,这句话在互助被颠覆了。

素隆姑公司里50岁以上的绣娘占到一半多,她们中多数以前都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而今却是公司的核心力量。“自从做盘绣赚钱,我们做了很多以前想都没想过的事”。

丹麻镇索卜沟村的席金花三姐妹中年纪最小的她今年55岁,最大的席金莲已经60岁,说到培训她们兴奋地讲述了自公司成立以来她们跟随苏晓莉到江苏、厦门、新疆等地学习的经历。

“我们不光自己学,还带学生呢,年纪最小的才上小学一年级。”老人们说的是学校开展的“传统民俗进校园”教学,每周有一天下午4时以后,她们会到县里的各小学教孩子们学习盘绣,这些1—6年级的孩子们都学得有模有样,让老人们充满成就感。“你看这个男孩是西宁市新宁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他绣得特别好。”席金花老人自豪地给我们展示着自己爱徒的视频,告诉我们她们现在授课的范围已经扩展到了省城。

随着盘绣产业的持续推广,男性也加入到这个行业。“我们公司绣工最好的年轻人就是马长命姐的儿子董成宝,不仅技术好而且脑子活,是公司骨干。”席金莲说,以前要是男性做盘绣会被村里人嘲笑,因为都觉得那是女性消磨时间的事,上不了台面。

董成宝是偷偷学的,一开始母亲发现时还被狠狠“收拾”过。直到马长命姐在公司上班,苏晓莉鼓励她认可儿子的爱好,她才渐渐接受。而今,这门手艺让娘俩一个月的收入接近万元,成了全家的“顶梁柱”,为了支持他们工作,老伴儿主动承担起了家务活。去年她在县上买了房子,还把孙子接来上学,穷日子已经成了历史。

日子越来越好,绣娘们的追求也随之提升,除了改善物质条件,他们也期许事业有更大的发展。

“你们盘绣已经做得很好了,想不想学学别的绣法?”

“好啊,我们要看看跟我们的盘绣哪里不一样。”

今年8月,青海省刺绣行业协会成立,将实现组团发展。协会会长苏晓莉组织我省的湟中堆绣、贵南藏绣、河湟刺绣、蒙古族刺绣等绣法的传承人与盘绣绣娘们进行交流。活动结束后她到公司时发现,马长命姐、米金花和十几个老员工聚在一起研究着怎么把不同绣法的花样结合在产品上。

那一刻,苏晓莉心中激动不已,她说:“我突然感悟到,扶贫要扶志、扶智的真正含义,就是不论在什么样的处境下,贫困户们都用自己的内生动力创造富裕生活。”这比她看到绣娘们买大房子,买好车还要高兴。

2018年,互助县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0015元和10748元,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底的2380元增加到2018年底的5216元,年均增长30%。

当前,全县长期从事盘绣手工技艺的绣户1100户,季节性生产户5000余户,绣娘5000余名,年加工盘绣品约5万余件,销售收入1000万元,从业人员工作机制灵活,主要采取接单制作、按件获薪的方式生产,用绣娘们的话说“既顾了家又赚了钱”,生活富裕了,家庭及社会也更加和谐。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大家都说苏晓莉像一朵“太阳花”,而在她的眼里每个绣娘也是“太阳花”,她们心中有个梦想:将盘绣推广到世界市场,让乡亲们到世界各地去,使美丽的“太阳花”在全球明艳绽放。

(原标题:绽放的“太阳花”——记全国脱贫攻坚奉献奖获得者苏晓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