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一”走向“多元”:出行方式变迁见证美好生活

发布时间:2019-10-25 17:04:16丨来源:通辽日报丨作者:康桂君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从无到有,由慢变快,新中国成立70年来,通辽人的出行方式从单一走向丰富,出行方式全面升级。

从“彻夜排队”到“互联网购票”,从拥挤的绿皮火车到宽敞大气的动车,从普快的长途颠簸到高铁的风驰电掣……从无到有,由慢变快,新中国成立70年来,通辽人的出行方式从单一走向丰富,出行方式全面升级。高铁、飞机、新能源公交车、共享单车……一个外联内通、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形成。多元化的交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澎湃动力,也给城乡百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与幸福。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 :

“柏油路根本没有 出行基本靠走”

10月14日中午,科尔沁区西向阳小区李元东老人给儿子打电话:“你二姑让早到一天,领着我们去老虎滩转转,还是改买18号的票吧。”五分钟后,儿子打来电话,从通辽到大连的高铁,网上购票改签搞定。

“现在也太方便了!搁在过去啊,别说是去大连,从通辽城到大林镇不过100里路程,进城一趟,当天都回不去,只能在大车店住一宿。”

李元东原是科尔沁区大林镇二十八户村人。说起上个世纪60年代第一次进通辽城时的经历,记忆犹新。他说,那个年代道路交通十分落后。城里所谓的马路就是在土地上铺上石子,但在当时来讲,就是最好的路了。平时,村里人很少去大林镇上,更别说进通辽城了。少数的条件好的人家才有马车、驴车,普通老百姓出门就靠两条腿。因为自己念过四年私塾,18岁时就开始在乡里做农业助理,所以有机会进城。那次进城办事,乡里给他提供一辆驴车。“全靠这点文化给我‘打腰’了,要不哪有这待遇呀!”李元东极其自豪地说。当时从通辽城到大林镇一路都是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路两边都是树。“说是路,其实就是在树趟子里走。人们来来回回走都是挑着挑子步行,能赶着马车、驴车出行的可不是一般人。”李元东说,当时二十八户村前有条很宽很深的河,河面上有一条很大的木船,村里人外出要先坐渡船出村。李元东一大早从家出来,把驴车赶上船过河,下了船走土路,一路上驴车颠颠晃晃,人坐在车上,几个小时的功夫,坐得屁股发麻,浑身像散架子了似的。一路上,他还不时地下来跟着驴车小跑一阵子,活动活动筋骨,中午才到通辽城。下午办完事以后,就住在大车店。当时,在民航路附近有个联营大车店。一铺大通炕上,能睡十几个人,三毛钱一宿,不包括人吃马喂。“其实不过100里的路程,但是如果天黑了赶回去就没有渡船了。

晴天的道路就是土路,雨天的道路就是泥水路。交通的不便,生活的艰难,令一代又一代人守在这块土地上劳作直至终老,也未离开过家门半步。渡船成了二十八户村民出行唯一的交通工具,在村民眼里,乘坐马车、驴车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自行车、摩托车只是极少数人听过的洋玩意儿。

对于第一次见到自行车的记忆,李元东尤为深刻。“六十年代初,一辆自行车从渡船上下来,然后从村边驶过。看到这一幕的村里人都惊呆了:两个轱辘走还不倒,这是啥洋玩意儿?”回忆起当时情景,李元东来了兴致。

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看见过洋车子!”村民们聊天时就拿这个当炫耀。

交通不发达羁绊了人们出行的脚步,也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六十年代末,由于庄稼遭水淹,收成不好。李元东决定去康平县投奔亲戚想点营生的办法。没有钱买火车票,他就步行两天走到了金宝屯,在金宝屯看见车站停着一辆列车,就偷偷地爬上了火车,火车一路走走停停,二十公里的路足足开了一个多小时。在开源站让列车员发现后,李元东被撵下了火车,没办法只能靠两条腿走,走了两天半才到达康平县。

“啥叫闷罐车?你们现在的年轻人可能没听过,八十年代初当过兵的人知道,那时参军走就坐闷罐车。六十年代末我就坐过,因为过年的时候,坐车的人多,就把货车临时腾出来载人,车箱两侧有几个小窗口用来通气,里面有几个长条凳子,有的人直接坐在地上,由于不通风,人又多,里面臭不可闻。坐一次车好像大病一场啊。”说起那时乘闷罐车的经历,李元东不住地叹气。

出行难,难于上青天。难在无车可乘,难在“无路可走”。如今,五六十年代的泥水路,赶马车、驴车出行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网上购票,安检票检智能化,市民带着小马扎在候车室排长队购票的日子已成为尘封的历史。

清晨从京味儿蔓延的北京城吃上一碗热腾腾的炸酱面,中午便能坐在通辽的饭店来一碗荞面饸饹,六个半小时的旅程,实现首都与草原之间的无缝畅游。在高速铁路日新月异的当代,日行千里早已不是梦想。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

自行车代步,城乡有了柏油路

“七八十年代,马路上汽车很少,大多数人出行首选自行车。”71岁的杨淑琴是地地道道的老通辽,比共和国大一岁,可以说与通辽的城市交通一同成长。

“当时购买自行车都是凭票,别说是普通人家,一般的干部也弄不到票,这还是商业局特批的呢!”说起家里的第一辆自行车,杨淑琴颇为自豪。“1967年,我一个月的工资是40多块钱,一辆自行车130多块钱,全年的奖金都花了,还在单位借了点。”在当时,对于老百姓来说,自行车比现在的私家车还要金贵。新买来的自行车都要用红红绿绿的2寸来宽的塑料胶带把大梁、后车架密密实实地缠上,否则就会被人视为“败家子”。这辆飞鸽牌加重二八“大卡”推回家后,全家七口人围着自行车看个没够,你摸摸车铃,她摇摇脚蹬子,一家人都觉得新鲜。杨淑琴找来废弃的帆布米尺把大梁、后车架缠了个遍,夜里放在屋里还生怕人睡觉时被人偷走了呢。

杨淑琴说,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家家户户都有了自行车,甚至有的一家有了两三辆自行车。上下班时间,自行车排起长龙,曾是通辽街头一景。随之而来的是,城里出现了最早的公共汽车,因为线路不多,车次较少,错过一趟需要等待很久。

“因为没有空调,公交车在夏天宛如蒸笼,车厢内售票员不仅要负责售票,到站时还得依靠‘人工广播’来提醒乘客。”杨淑琴说。

公交优先,基础先行。近些年来,通辽市委、市政府以执着笃定的意志、大刀阔斧的魄力推动交通事业大发展。

从中巴到空调车,从汽油车、柴油车到天然气车,再到如今的新能源车,通辽公交车车型不断更新换代,人们的出行体验也随之升级。

“小区门口就有公交站点,一张爱心卡在手,坐公交免费。”杨淑琴说,在通辽城,最多换成两趟车,没有公交车到不了的地方。

如今,1路、2路、9路,57路、59路、66路等密集城市公交线,成为百姓日常出行的最佳选择;拥有小轿车,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奢侈品,大街小巷奔跑的私家车,人们生活好了,注重健康生活方式。近些年来,随着共享经济的兴起,共享出行模式也被越来越多人接受。公共自行车、共享单车相继落地通辽。市民出门也更加追求环保时尚。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至今:

条条“惠民路”变成“振兴致富路”

绿色大道连接东西,贯通南北,千里草原变通途。在广袤的科尔沁大地,有一条宽阔的高速公路穿越草原,延伸到农牧民的家门口。它就是有着“草原幸福路”之称的通辽至鲁北高速公路。

炎炎夏日,在国务院国资委组织的“揭秘草原幸福路”活动中,工人日报,新华网、中青网等20余家媒体人走进通辽,亲身感受“草原幸福路”的建设。

行驶在平坦的通鲁高速公路上,但见气势磅礴的黑带延至天际,新老交替的路面,找不到一点点昔日的痕迹,飘舞在天地间的通鲁高速公路展现着壮阔、雄浑的美感,令一行人感慨科尔沁草原的发展的一日千里。

沿途经过科左中旗境内的草原,人在车中就可以欣赏路两旁独特的美景与地域风貌,犹如在画中行驶,令人神清气爽。

通辽至鲁北高速公路是国家高速公路网中长春至深圳高速公路新民至鲁北联络线的组成部分,项目全长160公里。其中,新建30公里,改扩建130公里。项目总投资61亿元。2017年年底建成通车。

近年来,通辽作为内蒙古自治区蒙东中心城的格局已基本确定,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道路上,通辽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起到了沟通两省(辽宁、吉林)一区(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的重要作用。

通辽北部山区,交通路网结构不发达,严重制约经济发展。百姓出行不便,群众渴望筑通家门口的“最后一公里”。2014年,中冶集团与内蒙古自治区交通运输厅签订300亿战略合作协议。通辽、兴安盟、赤峰等四个公路建设项目先后落地,2015年9月,通鲁高速项目开工建设。

通辽的地形是南北狭长。这条道路是南北中轴线的中间部分。在通辽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全力打造蒙东乃至东北地区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绿色农畜产品基地、发酵工业基地、建材工业基地和商贸物流基地的进程中,通鲁高速的建成对我们南下入海,北开联俄联蒙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使得我们的农产品畜产品工业产品对外运输起到关键的支撑作用。

其次,通辽市规划了文化旅游500公里大道建设。通鲁高速的建成,从辽宁、吉林包括环渤海地区到通辽来旅游到草原深处旅游,这是必经之路,对地方的旅游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带动作用。

同时,这条路的建设对农牧民的出行,对牧区的信息畅通,对农畜产品的运输和工业品的运输,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背景下,通辽作为欧亚大陆草原通道重要物流节点的地位日益凸显,被划为“辽蒙欧”运输大通道城市。通鲁高速的建成将进一步增强城市综合实力,成为通辽“走出去”的重要里程碑。

“一踏上科尔沁这块土地,就深深感受到现代都市下的所独有的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通辽的发展,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经济、文化等建设具有相互借鉴的意义。”各地的媒体人不约而同的赞叹着。

这是一条风光绝美的路。

沿途北上,是孝庄园旅游区的引线,可以直接引到国道111线上,111国道往北走是科左中旗舍伯吐镇,这条线上有孝庄园文化旅游区、珠日河草原旅游区、途中还有荷叶花湿地保护区,扎鲁特山地草原……如同一条珠链,通鲁高速将沿线草原文化串成了动人的音符。更有那罕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天然森林植被摇曳风中,尽情诠释的扎鲁特草原的绿色新篇。

这是一条跨越之路。

南下入海,北开联俄联蒙,农产品、畜产品、工业产品对外运输更畅通。绿色腹地又添加了一条跨越发展的大动脉,时空距离的缩短,带来的是新的希望、新的活力。

像通辽至鲁北高速公路一样,新中国成立70年来,通辽已建成3条高速公路、7条一级公路,通辽至沈阳市、长春市、哈尔滨市高速公路实现互联互通,市区至各旗县政府所在地实现了高等级公路连接,全市建成两小时经济圈,通车总里程达到2万公里。

新时代的通辽人,书写下千里草原变通途的壮美画卷。

(文:康桂君,原标题:从“单一”走向“多元” —— 壮丽70年·通辽记忆之出行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