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为了保护这片草原而离开。
而今,为了保护这片草原而回归。
阳光和煦。在群山环抱的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阿日昆都楞搬迁区域温都尔敦吉管护站,记者见到了今年52岁的护林员布仁仓,他衣服上的党徽很是显眼。当年,他就是为了保护这片草原而搬离草原的牧民。
这片草原曾因长期超载放牧不堪重负,导致快速退化,河流断流。2013年,根据通辽市委、政府的总体部署,扎鲁特旗着眼于长远,下定决心在与罕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毗连的阿日昆都楞镇启动“生态移民”工程,实行全年禁牧禁垦,保住这片科尔沁草原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为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
2013年—2016年间,789户、2116人全部搬离,阿日昆都楞镇80万亩无人无畜封禁保护区就此成立。保护区成立搬迁区域管理办公室,下设11个管护站,有管护人员130人,其中包括36名党员。管护人员“全年候”进行全方位管护,守望这片草原。
布仁仓还记得,当初,让牧民搬离世世代代生于斯、长于斯的草原,大家都舍不得离开。但作为党员,布仁仓认识到搬离草原是为了保护这片脆弱的草原,于是他带头搬离这片草原。
保护区成立后,布仁仓又加入了护林员队伍,再次回归,继续守护着这片养育他的草原。布仁仓对记者说:“我的初心和使命就是守护着这片生我养我的草原。”
阿日昆都楞镇搬迁区域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崔永红开着巡逻皮卡载着记者继续深入保护区到几个管护站采访。皮卡在保护区巡逻道上爬高上低,上下颠簸,跳舞一般,记者几次脑袋都顶到车顶了。
不过,深秋的保护区风景醉人。秃鹫翱翔蓝天,俯瞰着大地。山峰线条壮美,险峻与平滑过渡自然,山体披黄,点缀着一些红色山丁子、山里红以及大片的白桦林。
顺着山谷逶迤前进,小溪潺潺流过,这些小溪都是霍林河的支流。崔永红说:“保护区未成立之前,这些溪水基本上断流了。才保护几年,溪水又出现了。”
颠簸了1个多小时,记者到了那仁宝力高管护站,小小的管护站套着小院子,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党员和西格都楞和几位护林员孤寂地守护着草原。和西格都楞原来是在这片草原上生活的,保护区成立后,他同样再次回归,当上了护林员。
看着草原一天天变好,作为守护者,和西格都楞非常欣慰。他说:“现在比搬迁前好多了,好多年没见过的动物、植物都再次‘冒出来’了。”“有人会来草原上盗采药材,还有偷猎,这都是我们护林员巡护打击的目标。” 和西格都楞说道。
守护着这片草原,也有危险。他还记得,2015年春天,保护区骆驼脖子(地名)那里的山上发生火灾。他们根据统一调度,赶赴现场灭火。突然,风向突然掉头,大火疯狂地向他们的队伍和停车方向扑过来。和西格都楞和同事赶紧跑到车里打算开车避开大火,结果车“捂住”(陷在泥土里)了,怎么都开不走。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和西格都楞和同事们下来,使出浑身的劲儿把车推出来。然后开着车逃离危险。车刚离开,山火就吞噬了刚才推车的地方。和西格都楞说:“现在想起来都后怕,逃出火场后汗流浃背。”
记者继续前进,在白音敖包图管护站,屋里挂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标语。护林员巴图巴拉是个年轻的小伙,与其他年轻人不一样,他没有选择在城市工作,而是选择了守护了这片孤寂的草原。
记者问道:“在这里工作,没有宽带,手机信号还不好,多枯燥啊!怎么还决定在这里工作?”
巴图巴拉对记者说:“我在这片草原上长大,特别喜欢草原上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所以全家搬迁后,我决定回来当护林员,与草原为伴。”
体验采访了3个管护站后,崔永红开着车从国道304线返回。国道从保护区的山谷间延伸,车辆一路飞驰,山川挺立着,飞速后退,依次向我们道别。
“人退草进”让草原得以休养生息。经过几年的努力,如今的阿日昆都楞镇80万亩无人无畜封禁保护区已成为扎鲁特旗第二大水源涵养区、扎鲁特旗最大的优质牧草储备区、扎鲁特旗最具潜力的原生态草原旅游储备区,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扎鲁特旗北部生态屏障。(文:邵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