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硬核的通辽 最中国的力量:城市宣传片《硬核通辽》创作始末

发布时间:2019-10-23 17:30:00丨来源:通辽日报丨作者: 周静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2019年中秋节当日,内蒙古通辽人收到一份特殊的节日礼物——一部7分39秒的公益视频短片《硬核通辽》,以堪称惊艳的亮相,强势引爆通辽人的朋友圈。

2019年中秋节当日,内蒙古通辽人收到一份特殊的节日礼物——一部7分39秒的公益视频短片《硬核通辽》,以堪称惊艳的亮相,强势引爆通辽人的朋友圈。首发当日阅读量突破10万人次,观众留言逾千条,好评如潮,成为今年以来通辽市首个微信“10万+”爆款,学习强国、中国网、人民网等多家主流网络平台随之转发。

“一个月前,我和茫茫、李伟、毛毛,为通辽市做了部宣传片,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我想,不用航拍,不说大美,是不是可以用人物讲讲故事呢?”《硬核通辽》导演任长箴带领她的团队,用8位通辽人直面困境的故事,深度呈现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赖以长存的精神风骨。

惊艳首发 引爆全城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困境,这个时候,他们就像身陷在暗夜里,总不逆转。职业格斗选手张立鹏,第41次赛前脱水,24小时内脱去5公斤水分,唾液消失,尿液消失,眼球干涩,不断遭受重击,像动物,不像人……”汗水、喘息、绝境,短片开始仅50多秒,我们的眼和心就被紧紧抓住。那一瞬间,我们与片中人物,紧紧连在了一起。

《硬核通辽》是2019年通辽市政府文化精品扶持项目,中共通辽市委员会、通辽市人民政府出品,由国内知名导演任长箴团队主创并制作,通辽广播电视台协助拍摄,中国通辽网微信公众号独家首发,向新中国成立70年献礼。

一个国家的精神是由千千万万国民的精神凝聚而成的。《硬核通辽》制作团队经过智慧的求索,摒弃宏大叙事的传统路径,采用平民视角,以大写意的手法,展现了通辽人直面困境、勇往直前的精神内核,令人热血沸腾。

猛攻进取、顽强拼博的职业格斗选手张立鹏;赴汤蹈火、迎难而上的中国国际救援队队长刘向阳;俯身为民、鞠躬尽瘁的基层法官蒋青春;在恐惧与突破中交战的钢架雪车运动员耿文强;严谨认真、勇于担当的声呐科学家张东升;传播草原声音、传承千年马头琴艺术的大师齐·宝力高;不卑不亢、进退有度的外交官傅莹;不畏绝望与艰辛、执着征服沙地的农民席·宝力皋……

片中这8位主人公从通辽走出来,他们就在我们身边,他们代表着千千万万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的科尔沁儿女。

草原雄鹰张立鹏获得世界级金腰带,刘向阳发明“水平拉梯高空救援法”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耿文强勇夺钢架雪车中国首金,傅莹以智慧勇毅为国家赢得尊严,张东升带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成功下潜深海7062米,创造世界纪录,席·宝力皋带领村民在沙漠上造林8万亩,蒋青春在基层维护一方公平正义,76岁的齐·宝力高将马头琴艺术传遍世界……

一个个充满温度的励志故事,不仅是在讲述通辽故事,更阐释了通辽的城市精神,将通辽人的追梦历程化作中华民族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一个精彩剪影。

什么是硬核精神?是力量,是坚定,是热烈,是强劲,是长风大野中无惧无畏的蒙古马,是穿越困境抵达梦想的极限意志与执着!《硬核通辽》成为通辽人口口相传的城市宣传片代表作,让313万通辽人以通辽为豪、以祖国为傲!

名导制作 深度呈现

任长箴是当今中国纪录片行业标签式人物,任长箴纪录片工作室创始人。2012年那部火得一塌糊涂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她就是第一季执行总导演。去年底她执导的电影《生活万岁》上映。

今年3月,正在日本拍片的任长箴接到通辽市领导的电话,邀请她为通辽拍一部为国庆献礼的城市宣传片,而且希望以人物故事为主。来自通辽的这个创意,与任长箴一拍即合。她一直希望抛弃“大美”“功绩”“航拍”这些旧手段,尝试只靠讲人物的故事带出一座城市的精神。

在通辽广播电视台的配合下,任长箴团队做了细致的调研,从45位通辽人的候选名单中反复筛选,最终选取了8位人物,并通过深入调研走访,找到他们的精神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硬核”——打硬仗,吃大苦,拼搏,担当和建设。

根据人物特点,任长箴做出了《硬核通辽》的创意文案,主要是围绕“困境和梦想的关系”展开。什么是困境?那是每个人生活里面都会遇到的,身体的困境,思想的困境,但同时每个人又有梦想。同样,国家、民族在不同的时期也会有困境,这就更加需要通过人民的力量穿越和战胜。通往梦想的路困难重重,为什么有的人能穿越,有的人能抵达?困境和梦想是什么关系?任长箴希望向观众传达一个理念——困境是抵达梦想的必由之路。什么困境都不可怕,只要有梦想,有信念,有国家的支撑和帮助,硬核的通辽人都能抵达!

方案上报,市领导听取任长箴的想法后,完全赞同。市领导表示,这个主题“萃取”得非常好,片子非常值得期待。这让任长箴信心倍增。

“走访的困难还是超出了我们想象,通辽真大啊!我们每天要去见的人,动辄就在上百几百公里开外,路上要花费大量时间,本来紧张的调研节奏变得更加紧张。”《硬核通辽》副导演之一李伟回忆那段时间,她们起早贪黑,一周内跑遍了整个通辽市,西到奈曼,北到霍林郭勒,南到库伦。通辽,终于从一张地图,变成了立体的景色,人名的抽象符号也变得更加立体丰满。

七、八月最热的三十多天,任长箴团队顶着高温酷暑,辗转通辽、北京、上海、青岛等几座城市。调研2周,拍摄2周,剪辑10天,制作出了《硬核通辽》。

“我之前对通辽一无所知,甚至不知道通辽是内蒙古的。2018年通辽广播电视台请我来讲课,是我第一次从北京坐飞机来通辽。那次交流了两天,让我觉得通辽人爽快,直接,幽默,说一不二,而且特别爱探讨业务,给我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这次拍摄,知道要和通辽广播电视台的同行合作,我特别有信心,有期待。此处,要感谢通辽广播电视台薛静台长、田勋副台长、李志军总编、王雁萍、曹婷婷的全力协助,特别是魏云鹏每一步具体而细微的帮助。”至此,通辽与任长箴团队,已经通过这部片子,产生了割舍不断的联系。

硬核精神 拨动心弦

“拍摄过程中最打动心灵的是被拍摄对象的支持,一听说是宣传家乡的,每个人不论多忙,都一口答应。”任长箴与李伟在微信中向记者讲述了拍摄过程中难忘的时刻。

7月底,格斗选手张立鹏在北京还有一场重要比赛。他在比赛前两天的紧张空隙里,特意为摄制组安排了一场训练,进行贴身拍摄。那时的他已经处在脱水状态,手臂上还有一大块伤口,本来不应该有太高强度运动,但是为了画面效果,他奋力出拳,持续脱水,汗水腌渍到伤口里,重新包扎一下,继续打。成片里不断下滴的汗水、干涩的眼球,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拍到的。

张立鹏的正式职业比赛,开场几分钟,对手一拳打来,他的右眼马上肿了,视力几近于零,他拼命一拳一拳回击,痛苦和力量就这么以最野蛮的方式展现出来,让台下拍摄的摄制组揪心不已。直到打完整轮比赛,回到休息室,医生马上过来检查眼睛,确认没有伤到眼底。“他眼睛肿着冲我们的镜头做了个鬼脸,我们记录下这个瞬间,导演把这张花絮照片发给了他,第二天,他把照片发到了自己的朋友圈,配文称——没事儿!”

张东升是全世界下潜最深的深海潜水器“蛟龙号”上的科学家,在黑暗危险的海底执行任务。经过复杂的手续审批,张东升帮摄制组联系到了青岛海洋基地,可以进入真正的蛟龙号潜水器内拍摄,大家都激动万分。8月1日,当摄制组成员在青岛潮湿闷热的海边,从比水桶粗不了多少的狭窄洞口挤入“蛟龙号”内舱,和张东升挤在仅可容身三人的狭小空间里拍摄,逼仄感压迫而来时,“我们感知到前方深不可测的黑暗,和未知的恐惧,张东升不肯言明的那份压力迎面而来。”

为什么张东升面对复杂未知的深海,可以做到“波澜不惊”?因为他穿越了困难,穿越了恐惧。

最难忘的是开鲁的蒋青春法官。第一次见到蒋青春,是在开鲁县人民法院他的办公室。眼前的老人非常瘦弱,“患癌”“胃和胆全部切除”“体重不到110斤”……天气很热,他穿着法官的袍子站在烈日里,每拍摄两个小时就实在挺不住,必须要进食。李伟说,她们非常担心他的身体情况,能否支撑高强度的拍摄?蒋青春带着摄制团队参观几个审判庭,上下几次楼梯之后,明显体力不支。他悄悄斜靠在墙上,尽力不让人看出他的疲惫,这个微小的动作令人十分不忍。蒋青春一直坚持,连续两天,圆满完成拍摄。

拍摄救援队长刘向阳的那天,是北京最闷热的日子,气压很低,空气中酝酿着一场大暴雨。刘向阳和救援队员们穿着厚厚的救援服,带着头盔,拿着全套救援装备,在烈日下一遍遍模拟救援,配合拍摄。位于北京凤凰岭的国家地震救援训练基地,是训练救援队员的地方,这里模拟了最真实的灾害场景,有成片房屋倒塌的废墟,地面倾斜超过45度。进入废墟内部,连站都无法站稳,而救援队员们还要搬运设备,剪开钢筋,在厚水泥板上钻洞,爬入狭小的坑道探寻生命迹象。救援服很快被汗水湿透,没有人喊苦喊累,因为他们经历的真实现场比这更惨烈……

刚拍完最后一个镜头,天空中就下起了瓢泼大雨。

有关席·宝力皋的资料是最少的,只能找到2004年以前的,15年过去了,他还在坚持治沙种树吗?在通辽广播电视台的帮助下,摄制组来到距通辽主城区近200公里外的奈曼旗白音他拉乡的一个小村子。这个村庄没有汉语的名字,只有蒙古文的音译,靠导航根本找不到,一路辗转打听。“当终于见到中年大叔席·宝力皋的时候,第一眼就知道我们来对了。”李伟在给记者的微信中写道:“一米九的大个子,一双巨大的手,关节极其厚实粗大,结满了老茧,只有常年干活的人才能有这样一双手啊!15年来,他一直都在持续前行,树种得更多了,流沙被治理住了,日子过好了,他还是那个农民。”

多年前种树,没有灌溉系统,运水全部靠牛车拉着铁皮水桶,人在一旁推着,爬上一座座沙山。拍摄当天,席·宝力皋运来牛马、水桶、板车、树苗,像当年一样叫上村里的邻居亲朋,11个大叔小伙还有一位大嫂,一起配合完成了当天的拍摄。当时正是8月酷暑,中午沙子接近50度,乡亲们扛着树苗往沙山上一遍遍的爬,拉水的马都累得坐下来,村民们都还在坚持着。为了找角度,摄影师趴在沙地里,一天下来所有人都变成了沙人。

拍摄结束,摄制组请大伙儿吃饭。村里的小伙子唱起《北京的金山上》,歌声朴实美好。“劳累了一天却依然朴实灿烂的笑脸,深深打动着我们。不知道为什么,有人就哭了。我们真心感动于大家凝聚在一起吃苦奋斗的情谊,感恩我们每一个拍摄对象,每一个帮助过我们的通辽人。这种真诚,最终会融入进片子里,成为一条隐秘的感情线,拨动心弦。”

席·宝力皋说,这天是他最幸福的一天。刘向阳在拍摄结束后给导演发来信息:“我会记住7月28号那个热得不行的日子”。张立鹏在看到成片后第一时间转发,祝福家乡。张东升也发来了他的好消息,参加国庆70周年阅兵……

这些硬核的通辽人,遇到了硬核的任长箴导演团队,最终呈现出震撼人心的《硬核通辽》,可歌可敬!

致敬人民 家国力量

“硬核,就是力量,鼓起勇气面对,迎难而上,承担并且努力超越,这个世界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总有这样一些心中有大勇的人,散发着这样的能量影响着他人,点赞片中这几位通辽籍的卓越的人!”

“最能代表通辽精神的硬核片子,将个人与祖国的关系展现得淋漓尽致!我是谁?我脚下的土地又是谁?世界看中国,中国是我,我就是中国,我就是世界!我们与祖国血脉交融,我们构成祖国的过去与未来。直面困境,勇往直前,从来都是抵达梦想的必由之路!为硬核通辽点赞,为祖国点赞!”

“这就是通辽人的奋斗人生,也是中华民族筚路蓝缕、不屈不挠的历史缩影。致敬通辽人,致敬家乡,也致敬亿万华夏儿女!”

……

一条条动情的留言,一篇篇认真的转发,没有官方的硬性推广,《硬核通辽》在极短的时间内得到了民众的高度认可,凝聚了民心,汇聚了力量,令人惊喜!不到8分钟的短片像一篇洗练的诗章、一幅张力十足的大写意,有温度,有情怀,更有力量。8位主人公身处困境,每一次努力似乎只能让他们更加深陷,当各种阻碍积累到最黑暗最绝望的时候,他们却依旧勇往直前,最终强大的精神力量喷薄而出,成功摆脱困境。作品带有明显的任长箴式风格,表达出“直面困境,是通往梦想的必由之路”这样一个核心主题,使得片子站在了世界的高度。

任长箴导演表示,片子无大小,每一部片子都应该有一个真正的大主题,观众看片子,都希望看到一个朴素的真理。没有小人物,只有小格局。只要把故事放在大格局来看待,把人物放在大意义来评价,你会发现,没有什么是小的,都是感人的,都是强有力的。

“在这个娱乐至上的商业时代,到处焦虑,迷茫,解构,而《硬核通辽》所传达出的这种正向的精神,正是中国人希望看到的力量。怎么才能不落俗套?那就是,大多数人怎么创作,我们就不怎么创作,反其道而行之。大多数人娱乐消遣,我们就追求真理;大多数人解构严肃,我们就直面严肃;大多数人不屑什么,我们就较劲什么。我坚信,严肃的是有力量的,坚持普遍真理,就是最大的创新。”

通过《硬核通辽》,任长箴导演和她的团队实现了用讲故事的手法做好命题片的想法,也传导出了她一直致力挖掘并坚持表达的人文精神——我们每个人都有困境,但是之所以有的人能够穿越,因为他们懂得困境是通往梦想的必由之路,他们就是我们的榜样,这些通辽人就是榜样。国家强大,靠的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内心深处的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