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时节的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大沁他拉镇哈沙图村,一大早就来了一群颇有些特别的菜农,他们个个头戴遮风帽,肩上扛着一把铁锹,面带笑容,迎着初升的太阳,闪亮登场。
来到村外蔬菜地,菜农们把一捆捆碧绿的大葱过磅后,装到了一辆三轮车上。笔者问其中一位正在装葱的老汉甄国花:“您这么大年纪还这么辛苦,是生活困难吗?”他哈哈大笑:“如今政策好,年年收入不错、吃不愁,穿不愁,种葱主要是为了锻炼身体,图的就是个乐呵儿,不像你们城里人每天得在公园里跑步健身。”
“可不是嘛!他从小就是种菜的好把式,不做活计就身上难受。”站在旁边的东亚和老汉接过话来。
甄国花说,他和老伴种了2亩地大葱,按今年的行情,每亩地挣个万八千的不成问题。
刘玉清老汉今年69岁,前年他从村干部岗位退下来后,选择了种葱这个“锻炼项目”,每亩田每年能有上万元进账。用他的话说,“牛不耕田,扣在桩上也是老”。
村党支书记、北哈大葱种植合作社长刘飞介绍,哈沙图村共有306户、1128口人,耕地面积4520亩,人均只有4亩地。由于全部是水浇地,加上这里是特殊的湿地土壤,非常适合种植大葱、瓜果、蔬菜。但仅靠这么一点土地,要养活这么多人是不可能的,必须多途径致富。目前,全村70%以上的劳力在奈曼城区及周边地区从事承包建筑工程、长途贩运、打零工等,家中的一点田靠有劳动能力的老人拾掇足够了。“如果大家都盯着这几亩地,即使‘精雕细刻’也‘挖不出金子来’。”
刘飞说:“这些‘葱把式’用的是传统的纯生态模式方法种植大葱,长出来的葱口感就是不一样,每斤大葱比其他大葱贵两毛钱,还特别畅销,有的老板点名要到我们村来拿货。”
据蒙药典记载,大葱具有降血压、降血脂、开胃消食、健肾壮阳、治便秘的特殊功效,食之能治赤白痢、肠炎、腹泻、胸痹诸疾,被誉为“菜中灵芝”。多年来,大葱只是作为一种配料,煮鱼、烧肉放一点,如今已经升级为主菜。在奈曼城区及周边城市的大小饭店里,“清炒大葱”“大葱炒鸡蛋”“小葱拌豆腐”等已成了特色菜。
哈沙图村每年种植大葱600多亩,产葱400万公斤,应运而生的一些蔬菜行与葱农们结成紧密型的联合体。他们根据客户需要进行预约收购,随到随收,现金结算,形成了寓生产于快乐的喜人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