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了,这么好的时代错过了,年轻时能等上的话就好好弄一场。”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东坑镇毛团村98岁的治沙老汉郭成旺,倔强又略感遗憾地向记者念叨着。
夏秋之际,草丰水美。陕西榆林境内的毛乌素沙漠也被一片绿洲覆盖。而新中国成立初期,这里曾经植被稀疏、沙丘裸露、狂风肆虐。郭成旺是这一变化的见证者。
这是98岁的治沙老人郭成旺(摄影:王智超)
深受沙害 “犟板筋老汉”承包万亩荒沙
“天天北风吼,日日沙南移,早上菜晌午糠,晚上清汤照月亮。”榆林当地老一辈人都知道这句话,这句顺口溜就是榆林当时恶劣生态环境和人们艰苦生活的真实写照。
80年代,榆林市推行大户承包治沙。深受沙害的郭成旺那时已经年近六旬,不服输的郭老汉在1984年毅然承包了离家15公里远的4.5万亩荒沙,并发动家人一起植树造林。
“刚承包这片荒沙的时候,到处都是光秃秃的沙梁,什么都没有。”郭成旺老人回忆说。
“这光秃秃的沙梁,你能把树栽活?”面对周围人的质疑,郭成旺只是简单回应:“我栽,你看么。”他拿出所有积蓄,连同从亲戚朋友那里借的钱,全部买了树苗,一头扎进了种树治沙事业。
这一干,就是30多年。
“开始那些年,风沙太大了,种下的树常常一晚上就给刮飞了。”起初,一切并没有想得那么顺利,面对吹起来的树,郭成旺反复种,还被乡亲们冠上了“犟板筋老汉”的称号。
“刚开始我考虑这个杨树能不能栽活,就先挖了这棵栽,栽活了,此后就开始大量栽杨树。”郭成旺坐在自己栽的第一棵杨树下说起当时的情形。
和周围其他的树木相比,这棵已经在这片沙地里生长了30年的杨树,高大、挺拔。它的落地生根给“犟板筋老汉”注入了满满的干劲和信心。
图为1990年郭成旺修建在沙地里的房子(摄影:申博望)
每年的春秋季是集中种树的季节,但郭成旺家距沙地比较远。一家人必须每天步行4小时往返于沙地和家之间,还要背上一日所需的口粮、水等生活必需品。
1990年,为了节省往返时间和方便管护树木,郭成旺在沙地里修了四间半砖半土的房子,举家搬进沙区,结束了每天步行4小时,带饭带水进沙地的日子。即便沙地里缺水、缺生活必需品,但郭成旺一家在这里一扎就是20多年。
儿孙接力 毛乌素4.5万亩荒沙变绿洲
今年70岁的郭喜和是郭成旺的大儿子,在他心目中,父亲是“想干什么事就必须要干成”的人。当年父亲承包下这片沙地,他就帮着父亲一起干。尤其是春秋种树比较忙的季节,更是全家总动员。
当年刚开始种树治沙并没有什么收入,郭喜和便在家中种地务农,支持父亲种树,养活一家老小。他回忆说,自己的大儿子郭建军初中毕业,也开始跟着爷爷一起种树。
“我爷爷和奶奶,刚住进沙地来都已经是快70岁的老人了。爷爷把我带上主要是跟他做个伴,给他背点水,背点干粮,能跟他有个照应。这一带就带了20多年,直到2012年他干不动了,就交付给我了。”今年49岁的郭建军是郭成旺的长孙,也是爷爷种树治沙的接班人。
郭喜和(右一)与儿子郭建军(右二)、孙子郭涛(右三)(摄影:王智超)
2012年,郭家在沙地里又盖了5间平房,一家人都搬进了新家,而他们家也是方圆五公里唯一的住户。
“2016年我们这里也通上电了,吃的用的都不再需要背了。条件好了,开车往返于村子和沙地的家也仅需20分钟。”郭建军说。
经过一家几代人的努力,4.5万亩荒沙目前已全部被绿植覆盖。“我们这里现在只起风,不起尘了。”
荒沙得到了初步固定,郭建军又面临新的挑战:用寿命更长的樟子松逐步换掉爷爷和父亲种植的杨树。“我现在已经种了2万多亩了,预计3到5年,我要将杨树全部换成樟子松。”
24岁的郭涛是郭家的第四代,今年刚刚大学毕业。他准备先在外边学习一些本领,在父亲需要的时候,随时回来接过家族的治沙大业。
谈论起对儿子的希望,郭建军说,现在这里常绿树有了,他希望子孙后代能把这里治理得鸟语花香。
山青水绿 榆林欲做大金山银山的“价值”
郭建军希望的鸟语花香并非天方夜谭。
“我们这里以前也都是沙地。”榆林沙地森林公园管理中心书记、主任蒋伟带领记者边走边介绍。而他所指的地方,是占地10万亩的公园,水清、草绿、游客众多,或许看到这片公园的人无法想象这里曾经也是茫茫沙地。
游客在榆林沙地森林公园里泛舟游玩(摄影:王智超)
据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榆林仅存60万亩天然林,林木覆盖率只有0.9%。几十年过去,截至目前,榆林市林木保存面积2157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了33%,沙区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了固定和半固定。
榆林市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谢安鸿说,经过70年的努力,榆林的农业耕地在植被的护佑下,成了稳产高产的良田。生态环境改善后,榆林的人居环境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而如今,郭建军正在自己的沙地里搞经济林试验,初步种植了桃树、苹果树、梨树等,他希望能让沙地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
像郭建军一样在榆林的沙地上进行经济林试验,向沙漠要效益的还有很多人。治沙模范们在试验,榆林各级政府部门也在试验。靖边县林业局副局长李世凯说,他们正在通过改造低产低效林和推广木本油料作物等方法来提高林区的经济效益。
目前,榆林市各类经济林面积400多万亩,初步架构起红枣、核桃、山地苹果等独具特色的经济林果产业主框架。据了解,榆林市将重点在沙地上做产业文章,提升绿水青山的“颜值”,做大金山银山的“价值”,把向沙地要绿色转变为向沙地要效益。
谢安鸿说:“榆林下一步治沙造林的任务仍然艰巨,我们将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来指导榆林的实践,让效益能够充分显示出来,在沙地上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大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