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之初,原始森林茂密的大兴安岭林区是我国重要的林业基地之一,源源不断的木材生产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最新森林资源清查数据显示,我国大兴安岭林区林地总面积1846.87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16.2亿立方米,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森林覆盖率78.39%,黑龙江大兴安岭林区森林覆盖率81.35%。大兴安岭林区有林地面积、活立木总蓄积、森林覆盖率均已超过林区开发建设初期水平。
消涨之间,持续开展的天然林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1998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及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我国林业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转变。2014年4月1日起,龙江森工集团和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全面停止木材商业性采伐;2015年4月1日起,内蒙古、吉林、长白山森工集团全面停止木材商业性采伐。2019年7月,中办、国办印发《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方案》,天然林进入全面保护、系统修复的新阶段。
消涨之间,持续不断的人工造林发挥了重要作用。70年来,内蒙古大兴安岭累计完成人工更新造林成林80万公顷,黑龙江大兴安岭累计完成人工更新造林151.4万公顷。
森林休养生息、控制减量,持续生态建设、扩大增量,让大兴安岭这个我国最大的国有林区重现广袤森林。
多年来,内蒙古大兴安岭坚持适地适树、混交造林,因地制宜选择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与立地条件相适应的造林树种,并选择两种以上适应性、抗逆性和种间协调的树种,按照不同配置方式造林。具体方法上,按照先阳坡后阴坡、先坡上后坡下顺序,在春季土壤化冻含水量高、墒情好的时候顶浆造林,确保苗木成活、成长、成林。树种选择上,坚持以乡土树种为主,既包括大兴安岭原有天然分布的树种,也成功引种云杉、沙棘、西伯利亚红松等。
在绿化造林中,内蒙古大兴安岭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实现了国家利益和职工收益相结合,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黑龙江大兴安岭从上世纪80年代初起,陆续引进国内外珍贵树种进行驯化及区域栽培试验,重点推广栽植西伯利亚红松、沙棘等树种。针对造林地块面积小、零散分布的问题,探索推行小规模造林的“购买造林成果管理模式”,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形式,鼓励引导职工群众广泛参与造林。
为提高森林质量,黑龙江大兴安岭从2016年起提高珍贵树种栽植比重,要求各林业局樟子松、西伯利亚红松等树种栽植比例以10%为基础每年增加5个百分点,到2020年达到30%。全面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按照宜抚则抚、宜补则补、宜造则造、宜促则促、宜播则播的原则,建设主要公路沿线森林景观廊道。
70年播绿不止,大兴安岭林区下一步的绿色蓝图也已绘就。到2035年,内蒙古大兴安岭活立木总蓄积将超过13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80.8%,黑龙江大兴安岭活立木总蓄积将达到7.3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85.42%。到本世纪中叶,内蒙古大兴安岭活立木总蓄积将超过16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81.3%,黑龙江大兴安岭活立木总蓄积将达到8.5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85.95%。
(作者:孙勇 郭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