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北赛音胡都嘎苏木的一处牧场里,鸡叫声此起彼伏。一个个白色的圆形鸡笼整齐地排列,一群群鸡在草原上昂首阔步,啄食嬉戏。
“这些鸡是草原上的不速之客。”牧场的负责人呼和图嘎说,自己从2009年开始养鸡,而这一切都始于父亲的影响。
那松乌日图是呼和图嘎的父亲。十年前,巴音胡舒嘎查的草场严重沙化,牧民们必须要减少牛羊数量,收入也随之下降。保护草场的想法一直萦绕在那松乌日图的心头,但他也在思考如何让牧民们提高收入。
2009年,那松乌日图决定拉上儿子养鸡,然而却失败了。“一开始没有经验,损失比较大。”呼和图嘎说,最初用大棚集中养3000只鸡,对草原破坏大,出栏率低。
此时,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正在研究如何通过养鸡改善草场质量,双方展开了合作。
为了解决鸡群对草场破坏大的问题,中科院植物研究所设计了一种新型鸡笼。这种鸡笼移动方便,可以避免鸡群在同一片区域活动过多对草地造成伤害,而且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便于推广。
科学研究让“不速之客”与草原和谐共处,呼和图嘎也依靠自己的努力让自家的产品在北京打开了销路。这群草原的“不速之客”终于成功转型,变身为草原的保护者。
“鸡是草原的施肥机、松土机、播种机和灭虫机。”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许宏博士介绍,鸡的活动对于改善土壤、传播草种和消灭蝗虫具有很好的效果,通过养鸡可以使草地的植被覆盖率达到88.8%,比通过养牲畜改善高62.9%。十年间,牧场1000多亩的草地得到改善,生态红利显现。
作为传统畜牧业的补充,养鸡不仅可以修复草场,还可以为牧民带来额外的收入。正蓝旗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朱景新介绍说,一笼鸡的收入相当于一只羊的收入。
呼和图嘎说,他不会盲目扩大规模,一定要以生态优先,在草原生态承受力允许的情况下精准满足市场需求。
(作者:赵泽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