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玛才旦,1969年12月出生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中国内地导演、编剧、制作人,也是当前最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藏族电影导演之一。
图为万玛才旦 (来源:中新网)
从《静静地嘛呢石》到《寻找智美更登》《塔洛》,万玛才旦的电影都呈现写实的风格,但其新作《撞死了一只羊》,融入大量的回忆和梦境,更接近于其魔幻主义写作风格。万玛才旦以跨文化的身份通过电影作品回望他的家乡和家乡的人。
《静静的嘛呢石》(2006年)
《静静的嘛呢石》,获第9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和最佳导演和第10届釜山国际电影节新浪潮奖提名,是万玛才旦的长片处女作,实景拍摄,纯正的藏语对白。电影讲述了一个身处偏远小寺庙却对新兴事物充满好奇心的年轻僧人大年三十回家过年,又从村落回到寺庙的故事。世俗生活与宗教生活之间,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年轻僧人既感新奇又感迷惑。作为第一部反映藏族当代现实生活的故事影片,没有刻意的修饰,平淡之中有些或喜或悲的小情绪。
图为《寻找智美更登》剧照(来源:新京报)
《寻找智美更登》(2009年)
《寻找智美更登》,获第1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评委会大奖和第7届曼谷国际电影节金吉纳利评委会大奖。《智美更登》是八大藏戏之一。王子智美更登一出生就念出六字真言,长大后突生布施之心,先后将财物、镇国之宝,甚至三个儿子和妃子曼达桑姆都给了有求于他的人。荒山修行12年后,孑然一身的智美更登剜出自己的双目,施舍给了失明的婆罗门。而电影《寻找智美更登》讲述了一个导演去藏族聚居地区寻找扮演智美更登演员的故事。
“这是一部关于‘寻找’的电影,寻找的不仅是爱情,还有很多东西。”万玛才旦所说的“很多东西”,包括智美更登身上的慈悲、宽容和爱,也包括藏戏艺术。
上海国际电影节给《寻找智美更登》的颁奖词是:“这是一部手法大胆的电影,带给观众一次难得的体验,让我们静下心来沉思,影片展现了导演独特的风格,同时充满了人情味。”
图为《塔洛》剧照(来源:北京青年报)
《塔洛》(2015年)
《塔洛》,获第52届台北金马影展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塔洛》改编自万玛才旦的同名短篇小说,运用黑白影像和独特并大胆的拍摄手法,讲述了一段在“寻找”身份的过程中,“迷失”了身份的故事。塔洛是一个替人放羊的牧羊人,有着超乎常人的记忆力,在去县城办理身份证的路途中,邂逅了女孩杨措,在种种暗示下,塔洛义无反顾地投奔向自己的爱情,然而两人迥异的价值观,虚无缥缈的感情基础,最终导致了塔洛旧日世界的坍塌。
法国维苏尔亚洲国际电影节的评审给出的评价是:“《塔洛》描绘了一个孤独生命的肖像,他一无所有,即便如此,仍旧是至善至美的生命。”
图为《撞死了一只羊》剧照(来源:新京报)
《撞死了一只羊》(2019年)
由王家卫监制、万玛才旦导演的艺术电影《撞死了一只羊》获第75届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奖最佳剧本奖,改编自次仁罗布的小说《杀手》及万玛才旦本人创作的同名小说《撞死了一只羊》,讲述了一个关于“救赎”和“放下”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海拔5500米的可可西里无人区。影片融合了公路、悬疑等多种元素。
影片中,两个偶遇的人,各自有着放不下的执念,一个无意识地撞死了羊,一个有意识地要找人复仇,他们因为有着同样的姓名“金巴”,似乎产生了某种关联,其中一个人的放下,也救赎了另一个人。同名角色的多重身份,有何意义叫人深思,万玛才旦说:“你可以有很多理解,我不想对这部电影讲述的故事做完全定死的阐述,希望观众能进入并感受我制造的梦,这个梦是开放式的,我希望观众能够得到自己的答案。”
图为《撞死了一只羊》剧照(来源:新京报)
从《静静的嘛呢石》开始,万玛才旦将藏族题材电影从符号化逐渐拉回到大众视野,令观众从平视角度更接地气地了解到藏族群众的精神生活。而在此之前,《红河谷》《西藏往事》《可可西里》《冈拉梅朵》《转山》等为代表的“藏族题材电影”早已形成了某种相对固化的审美模式,宗教、风光、民俗等都是最为显著的标签,而摆脱这些标签则成了新的“藏语电影”的努力方向。万玛才旦的《静静的嘛呢石》《寻找智美更登》等影片真正开创了从藏文化自身出发的“内视角”叙事。在这些影片中,并非不表现宗教或民俗,而是它们不再通过刻意突出、放大和强化其文化的差异性来创造文化的震撼感。在“内视角”的藏语电影中,既有着藏文化的自然呈现,又有着人性的普适力量。
万玛才旦不仅是一位出色的藏族电影导演,而且一直不遗余力地培养更多的年轻导演,被称为当代藏族电影人“伯乐”,如导演松太加、拉华加等都曾是万玛才旦团队中的核心成员,2005年,松太加在万玛才旦导演的《静静的嘛呢石》中担任美术师,2007年和2011年又分别在万玛才旦的《寻找智美更登》《老狗》中身兼美术师和摄影师。2015年,拉华加在万玛才旦的《塔洛》中做执行导演。
(作者:盛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