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兵器内蒙古北重集团车工郑贵有——愿为“薪火”敢做“梁”

发布时间:2018-10-29 10:19:40丨来源:人民网丨作者:易舒冉丨责任编辑:阿艺思

中国兵器内蒙古北重集团车工郑贵有。

“他特别好学,工具箱里除了工具,还藏了半箱书。”

“他技术可牛了,一般人搞不定的零件,他能搞定。”

“他点子多,我们遇到难题了,都喜欢找他帮忙。”

……

工友们口中的“他”,就是内蒙古北重集团的车工郑贵有(见上图,资料照片)。47岁的郑贵有各种“光环”加身: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中国兵器首席技师;工作26年,解决130余项军民品加工技术难题。

从普通工人到首席技师,工友们问他诀窍。“其实就是一个字‘干’。”郑贵有说,“我进厂第一天就给自己立下规矩,无论大活小活都要抢着干,而且要想尽办法干到最好。”

别人不愿意干的活,他干;别人不敢干的活,他也干

1992年,郑贵有从技工学校毕业,进入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成为一名普通的车工。

车间里流传一句话:“钳工怕打眼儿,车工怕车杆儿。”细长杆由于刚性差,在车床加工的过程中容易发生弯曲变形,稍不留神,产品就会报废。工人们每次接到细长杆的加工单,往往推三阻四,费时费力的活没人愿意干。

每当这个时候,郑贵有就站了出来。他耐着性子,严格按照工艺流程操作,边干边思考。调整装夹力度、采用反向走刀……郑贵有通过一个个创新的点子,啃下了细长杆这块“硬骨头”。2014年,郑贵有的“细长杆零件在普通车床上的加工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

“他干起活来就像‘拼命三郎’,别人不愿意干的活,他干;别人不敢干的活,他也干。”北重集团工会副主席李琦说。

2012年底,集团要维修一个高3.4米、重23吨的油缸,按照惯例,可以委托给专业厂家进行维修,但至少要花费50万元。郑贵有想,如果留在厂里修,这笔钱不就省了?

然而,没有维修经验又拿不到外厂的工艺流程,谁来修?怎么修?一时间,厂里的老师傅们都打了退堂鼓。

郑贵有一咬牙答应了。经过两个多月的奋战,郑贵有和他的工友们终于把油缸雕琢成图纸上的形状。“攻克技术难题需要工友们团结合作,更需要有人敢站出来,带领大家一起干。” 郑贵有说。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生产技术如何革新,作为产业工人,肯干、实干永远是排在第一位的。”郑贵有说。

边学边干,边干边琢磨,手里的活才能更精细

如何才能把手里的活干得更好些,是郑贵有常常思考的问题。“技术工人不能一味地埋头苦干。边学边干,边干边琢磨,手里的活才能更精细。”郑贵有说。

车床加工和其它的机械加工工序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耗时长,尤其是操作大型车床时,工人调整好走刀参数后,需要耐心地等待机器完成加工。在长时间的走刀过程中,郑贵有往往捧着书在读。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金属切削实用刀具技术》《机械制造难加工技术》……郑贵有在空间不大的工具箱内塞了半箱书,书的封面、内页上已蹭满了黑色的机油。“车工的工作节奏十分紧张,没有整块的时间坐下来学习,我只好逮到空当就翻两页书。”郑贵有说:“书上的知识更系统,学好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车工领域有一句行话:“3分手艺,7分刀具”,选对车刀才能保证加工精度。指甲壳大小的车刀上只标有字母和数字组成的型号,怎么选?“先把刀片的理论知识‘烂’在肚子里再去选刀片,远快于凭着经验反复试用,选出来的刀片往往也是最合适的。”郑贵有笑着说,“现在,高精技工也需要储备大量的科学知识。”

2011年,数控车床进入北重集团。操作数控车床的车工必须学会在电脑控制器上编写加工程序,用了近20年普通车床的郑贵有已经到了不惑之年,“老师傅”遇到了新问题。

“没问题!边学边干呗!”郑贵有说。看不懂英文说明书,他就去借词典;理解不了计算机知识,他就去请教周围的年轻技工,不到一个月,郑贵有便摸索出了数控立车的使用诀窍。

通过技术讲座、技能演示将技术知识传授给工友们

自己学到了新知识,练好了新技术,郑贵有还想带动工友们一起学,一起干。结果,使一个人的技术变成了整个厂的技术。

近些年,郑贵有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开门迎客”,他通过技术讲座、技能演示、经验交流、现场指导等方式,将自己的技术知识和操作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工友们,全厂近千名技工从中受益。

近些年不少年轻人受不了一线的苦而转岗,郑贵有常常惋惜,“应该创造更好的环境,让他们尽情地创新创造。”

10月的西北秋风已凉,但厂区里成排的白杨树依旧挺拔向上。郑贵有希望更多的年轻工友们可以像窗外的白杨树一样,既能当“薪火”,也能做“屋梁”,在车间一线挺立着,为大国制造尽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