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33年历史的草根牧民乐队

发布时间:2018-08-24 13:57:40丨来源:内蒙古日报社丨作者:包荭丨责任编辑:阿艺思

在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乌兰镇呼和陶勒盖嘎查,我们追着悠扬的乐器声寻找到了一支在这片草原上坚持33年演出的牧民乐队。

“‘乃日(蒙古语,意为娱乐)’开始了!”随着那音太一声落下,马头琴、笛子、三弦、四胡、扬琴、手风琴等齐齐奏响,草原上歌声飘荡……

牧民如约来到排练基地。

在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乌兰镇呼和陶勒盖嘎查,我们追着悠扬的乐器声寻找到了一支在这片草原上坚持33年演出的牧民乐队。

排练也需要美美的。

队长那音太告诉我们,80年代,草原实施草畜双承包制度,牧民们生产积极性高涨,物质生活变得富裕了,空闲时间也多了起来。1985年,他与志同道合的3位牧民成立起当地首支家庭乐队。那时,乐器是稀有的物件,牧民就拿油漆桶、牛肚子、马鬃等制作乐器。他们利用晚上的时间骑着马,最远赶9公里的路程,聚在一起学习弹奏乐器,那音太也把家里的一个房间腾出来当做排练场地。

乌兰牧骑老队员向乐队指导盅碗舞。

乌兰木骑队员给牧民教乐谱。

牧民向乌兰牧骑老队员学习。

1996年秋季,由区内外10名艺术家组成的“七彩鄂尔多斯”采风团,专程来考察那音太的乐队,看到这些牧民对音乐的投入和热爱,被深深地打动。不久,该乐队被自治区音乐家协会命名为呼和塔拉乐队,汉语意为“草原蓝色乐队”,部分乐队成员还被接纳为自治区音乐家协会会员。

认真排练。

蓝色是永恒的象征。呼和塔拉乐队抱着一颗传承民族民间文化,服务牧民的永恒心,将这股“文艺风”在草原上刮了33年。

乐队走进牧民家。

乐队在蒙古国演出。

如今,走进乐队的排练厅,大小乐器一应俱全,乐队表演的曲目以鄂尔多斯民歌为主,传递党的声音和关怀。这支民间乐队,还经常得到各级乌兰牧骑的专业指导。他们平时自娱自乐,遇上那达慕大会,婚礼等活动就被邀请登台演出,为广大牧民送去了欢乐。

那音太展示所获的荣誉。

每年,呼和塔拉乐队的大型演出有十几次,小型演出多达几十次,进校园、进社区,还受邀赴蒙古国演出。知名度越来越大,爱好者不断加入,乐队由最初的4个人发展到现在的50多人,队员的年龄最小的刚满7岁,最大的已73岁。

牧民的交通工具从过去的骑马变为现在的开车。

作为70后的牧区妇女,陶格斯干起活来麻利得很,跳起酒盅舞也婀娜多姿。“加入乐队,是一种精神上的乐趣,更重要的是让我们中年人远离了麻将桌。”陶格斯说。

63岁的孟根其木格老人排练时,就让老伴从6公里远的家送过来。从年轻时她就喜欢唱歌跳舞,去年还花了2000元买了一把蒙古筝。老人说:“近年来家里的年收入不低于10万元,而吹拉弹唱也让我的晚年生活过得更充实。”

乐队队员个个儿精气神十足。

今年56岁的那音太会奏唱300多首鄂尔多斯民歌,在全旗,类似呼和塔拉一样的乐队有43支,他们是坚定而执着的文化牧人,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鄂尔多斯民族民间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而牧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去了城里和外地,当地民间音乐的群众基础不如过去雄厚,这也是那音太当下最大的担忧。

排练完,那音太与妻子赶羊群。

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撒在了呼和陶勒盖嘎查祥和的牧野上,悠扬的乐曲传唱着新时代新牧民的新生活,让辽阔的草原充满和谐。

(来源:影像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