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株毫不起眼的秸秆。和千千万万的秸秆一样,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在勤劳的农民伯伯的精心呵护下,我茁壮成长,哺育出了金灿灿的玉米,黄澄澄的水稻,红彤彤的高粱。
我,又是一株不平凡的秸秆,没有像家族的前辈一样遭人嫌弃,被“焚尸”在野外,而是在人类的帮助下,被加工转化后成为炙手可热的清洁能源和牲畜的“营养餐”,甚至还成为了炭基肥料,成为肥料市场的“新宠”。接下来,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我这个小秸秆的前世今生,告诉大家我是如何变废为宝,照亮美丽乡村的。
前世: 成为“烫手山芋” 视为雾霾“帮凶”
过去,我和我的族人,是家家户户舍不得扔的宝贝,人们用来烧火煮饭,还用来喂牛喂羊。然而,自从人们用上了更清洁、更高效的能源和各样加工后的饲料后,我们渐渐失去用武之地,变得“没用”了,一时之间成了“烫手的山芋”,出现了“不烧,种不了田,运走,费不少钱”的尴尬境地,成了农民朋友的负担。
在兴安盟,我们农作物废弃秸秆的家庭特别大,有1500余万吨,仅玉米秸秆能达到1200万吨。听别人说,以往每到秋收季节,遍地成片的玉米、水稻、小麦秸秆,被很多农户会一烧了之,熊熊烈火的吞噬下,使得乡村处处浓烟滚滚、雾锁大地。
最为悲催的是,近年来,当多地频现雾霾时,有关部门在对雾霾成因的分析结论中,把我们被指责成为雾霾“帮凶”,让我们这一族饱受舆论炙烤,指责的依据是:“秸秆中的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等易燃物质在燃烧过程中部分转化为含碳颗粒物,为雾滴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凝结核。”
于是乎,认识到焚烧我们的危害后,各级政府出台最严厉的“禁烧令”,但“年年禁年年烧”的尴尬局面却很难打破,秸秆焚烧难禁止并进一步加重大气污染问题,令许多地方一到收获季节就倍感头痛。
更让人类恼火和无奈的是,由于村民到处乱堆、乱倒、乱垛的秸秆柴草,严重影响了村屯环境卫生,人们就把我当成了村屯环境卫生脏乱差的“罪魁祸首”。
幸好,近年来我们不是农业生产废弃物而是具有广泛前景的可再生资源的观念得到广泛认同,人们也看到了只要对我们加以综合利用,就会带来无限的商机,并算出了一笔转化利用帐:如果每年将兴安盟1000多万亩的秸秆全部转化,按照每亩地获利100元算,就能转化出10个亿的产值,
这笔经济帐,让秸秆资源丰富的兴安盟,更加深刻认识到垃圾都是“被错放位置的资源”的道理真实不虚。于是,兴安盟坚定不移地打起了我们这些烧不得、没处扔的废弃秸秆的主意。
随着这两年,兴安盟先后引进爱放牧(兴安盟)生物质新材料、北京中农绿能、内蒙古一方等多家大型企业,不断加大对我们这个族群的综合利用力度,我们被加工转化成为了炙手可热的清洁能源和牲畜的“营养餐”,甚至还成为了炭机肥料和新型材料,变废为宝了。
去年秋收结束后,离开田地的我们被送到了乌兰浩特市振农生物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在那里的秸秆颗粒生产加工厂,经过粉碎、烘干、生物质处理等工艺后,我们变为了短短胖胖、粉笔一样的颗粒。这时候的我们可以说是身价飙升,每吨被卖到了550元到650元,让农民朋友对我们有了重新的认识,再也舍不得一烧了之。
今生:捧为宝贝疙瘩 成为市场新宠
作为今年春耕期间,兴安大地上炙手可热的新兴肥料,我永远不会忘记是谁捧我为宝贝疙瘩,让我成为肥料市场新宠:得益于2016年10月,兴安盟引入的中国碳化技术龙头企业“三聚环保”,在科右前旗成立的爱放牧生物质新材料有限公司。
作为自治区首个万吨级秸秆生物质综合循环利用项目,该项目总投资1.7亿元,年生产炭基缓释复合肥9万吨,能彻底实现全盟范围内秸秆综合循环利用,年可实现销售收入超2亿元,利税超过5000万元,新增就业岗位160多个。
在科右前旗爱放牧集团,搭上了创新科技的列车,我们秸秆继续化腐朽为神奇,通过那里的“中低温厌氧快速炭化分离技术”,变身成了生物质炭肥、土壤改良剂等“高大上”产品。这家企业每天可以消耗我们秸秆颗粒20吨,全部投产后可以年消耗秸秆量近30万吨。
别看我以前枯枯黄黄不起眼,用我为原料做出的生物质炭基肥可是营养丰富,不仅能补充植物所需的碳元素,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还有驱虫防虫、提高农产品品质等一系列功能。用我做的肥料种出的富碳水果又大又甜、大米又白又香,每亩能给农民增收50到100元。
除了饲料化、基料化、肥料化、原料化、燃料化的“五料化”利用,我们还为兴安盟经济发展尤其是扶贫工作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今年,由爱放牧集团、科右前旗人民政府和合作社三家共同出资,在科右前旗建设了5家村级秸秆造粒扶贫车间。
企业通过“扶贫车间”统一回收农民废弃秸秆并加工造粒,“扶贫车间”将利润的2%成立扶贫专项基金,通过岗位扶贫、就业扶贫连接机制,帮助贫困户实现精准脱贫。
同时,贫困户还可以用自家的秸秆颗粒兑换生物质炭基肥,减少春耕期间肥料的经济投入。今年春耕期间,通过“百村千户—秸秆换炭肥”专项行动,爱放牧集团已和32个村签约,带动了584户贫困户。
在乌兰浩特市义勒力特镇胜利嘎查,今年春耕,村里的稻旺水稻种植合作社和25户贫困户的500多亩水稻都用上了我们转化成的肥料。为了让这些品质优良的农特产品走出兴安,京东集团和爱放牧集团,联合打造了“京东爱放牧扶贫农场”,种植户不仅买肥料更省钱,种出的水稻也由京东农场订单回收,销售后京东农场还会将10%利润给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二次分红。
哦,对了!我的好兄弟,同样是农业废弃物的玉米芯,据说现在也实现了自己的价值。通过生物转化分离提取,变成了木糖、L-阿拉伯糖等新资源食品。今年秋天,蒙糖(内蒙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即将在科右前旗建成投产,在那里他也一定会大有作为的。
如今在兴安盟,我们秸秆“五料化”处理串起了一条资源节约、低碳环保、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绿色产业链”,玉米秸秆转化利用量540万吨左右,精细化利用率60%。既增加了政府税收、企业效益和农民收入,又从根本上破解了由我们引起的环境卫生脏乱差的顽疾。
听说今后兴安盟将主要把我们向燃料化、肥料化、饲料化三个方向利用,争取到2020年将我的家乡打造成国家级秸秆产业化示范区。我相信很快,我们秸秆家族就会摘掉困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老大难”的帽子,成为现代农业绿色发展过程中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们要为美丽乡村建设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记者手记】
小秸秆,背后牵动大民生。不烧,农民伤神;烧了,市民伤身。作为农业大盟,兴安盟秸秆资源十分丰富,如何资源化利用秸秆,避免焚烧与浪费,关系到兴安盟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2015年,兴安盟行署与国际绿色经济协会和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共同主办全国性秸秆产业化大会,拉开了兴安盟秸秆产业化大幕,加快培育市场,让企业唱主角,促进秸秆资源化利用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2016年国家农业部、自治区人民政府将兴安盟列为秸秆资源综合利用试点地区。
经过3年努力,兴安盟围绕秸秆综合利用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先后引进了北京中农绿能、北京三聚环保、内蒙古一方等多家大型企业,目前,已有10个秸秆产业化综合利用项目在兴安盟落地。
同时,为积极推动农村牧区秸秆燃料化、肥料化生产,兴安盟投入5000万元资金,用于秸秆设备、电力设施和厂房建设等,在全盟规划建设了200个嘎查村级秸秆颗粒加工厂,推进秸秆产业化不断向前稳步发展。
从过去的农业废弃物,变身为现在的农业再生资源。如今,在兴安盟不起眼的小秸秆正在串起一条资源节约、低碳环保、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绿色产业链”。未来,兴安盟还将继续全力推进以秸秆为原料的新型生态产业,“变废为宝”做“加法”,努力将兴安盟打造成为全国秸秆综合利用的试验田、孵化器和排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