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儿女>草原骄子>

庞中平:石塑画的诞生和传承

2018-05-24 09:19:46 | 来源:正北方网 | 作者:白忠义 | 责任编辑:阿艺思
摘要:一望无际的云海,重峦叠嶂的群山、苍劲挺拔的松树……走进庞中平的工作室,大大小小几十幅富有金属铜光泽的画作让记者眼前一亮。

庞中平正在作画

石塑画是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教育局退休干部庞中平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自创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它以石粉为主要创作材料,根据造型肌理特点,以堆、抹等手法创作,将国画、油画和雕塑结合起来的一种艺术形式。庞中平的石塑画,画面凹凸有致,气势磅礴,赋予了自然山水和人文历史的另一种永恒之美,这是记者4月30日走进庞中平工作室所感受到的。

用水泥石粉作画

一望无际的云海,重峦叠嶂的群山、苍劲挺拔的松树……走进庞中平的工作室,大大小小几十幅富有金属铜光泽的画作让记者眼前一亮。近看这些画作,线条流畅、凹凸有致,栩栩如生,它们既不是平面的中国画,也不是立体的雕塑,但具有中国画的神韵、油画的凝重、工艺画的精巧,还有浮雕的立体感。

别人作画要靠笔、墨、水彩或者油彩,庞老师独创的石塑画则是以石粉为主要创作材料,以咖啡色为主色调,根据造型和肌理特点,用调色刀、抹子等工具以堆、抹等手法制作,不但古朴大方,而且层次感十足。

“刚开始工序少,出来的作品比较粗糙,而且呆板和单薄,立体感和厚重感差。”庞中平一边演示一边告诉记者,现在他的一幅石塑画作品从打底到成品需要十几道工序,包括打底稿、上底料、找造型、挂浆、上色、喷漆等,仅找造型就不下5道工序,颜色至少得上3遍。

因为喜欢山水,所以庞老师的作品多以山水画为主,基于对自然的崇尚、对生活的感悟,他创作的山水石塑画给人一种别样的视觉冲击力和想象力。据庞中平介绍,石塑画的特点是集中国画、油画和雕塑为一体,散点透视与焦点透视相结合,具象和抽象兼顾,基层和肌理衔接,着色渲染出油画效果。作品浑然天成,气势磅礴,给人触手可及,身临其境的感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今年57岁的庞中平毕业于原包头师专物理系,曾在临河区第一中学当物理老师,后来到临河区教育局工作,下过海,经过商,那他怎么会与艺术结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庞中平说,他从小喜欢绘画,小学、中学、大学都上过美术班。工作后,他也一直没有放弃这一爱好,闲暇时间常去山里采风或者到美术馆看画展。

石塑画要用工具把石粉和成膏子作画。石粉有不同种类,有石膏粉、滑石粉、水泥等。根据不同的配挂场所,需要用不同的胶或漆和制,必要时还要做防水处理,配方要尽量环保无污染。石塑画所用工具也不是传统的画笔,常用到的是各种刀、铲、签等。初期是直接把画做在墙面上,后来为了配挂移动方便,多数都做在各种板材上,镶在框中,大型壁挂还是要堆塑在墙砖上。

谈及创作石塑画灵感的来源,庞中平娓娓道来。1995年,在某次家庭装修设计中,他突然想着把平面绘画做成立体造型。于是,他便用石膏代替水墨,把“山石”在墙上凸现出来,这种尝试效果颇佳,第一幅石塑画就这样诞生了。从那时起,他放下手中的画笔,拿起了抹刀。家里、单位、客户家的墙壁成了他创作石塑画的平台。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问题也随之而来,比如材料配方不当,作品出现裂纹、变形脱落;有时由于没有专门的工具,造型肌理表现不够理想等。凸出来的肌理如何表现出国画的特点?如何摆脱传统雕塑的缺陷,使肌理更加活灵活现?颜料如何在凸出来的肌理上表现出应有的效果?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直伴随着他的创作历程。20多年来,他进行了无数次的试验,经历了无数次失败,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问题,渐渐的,他独创的石塑画这门新的艺术日臻成熟。如今,不少人找他定制作品,一些展览馆、博物馆、单位也收藏有他的作品。

2015年,他的作品在国家知识产权局进行了知识产权登记认证。认证时起名叫泥彩中国画,后来改名石塑画。

尝试为盲人创作

20多年过去了,庞中平的艺术造诣逐步提升,但他依然没有停下创作的脚步,特别是近四五年,他全身心投入到石塑画的创作研究中,对于作品的要求,也越发讲究。他的作品从室内走向了户外,从在木板、纤维板上作画延伸到墙砖上创作。最近,他为乌拉特后旗政府创作了一幅18米×3米的巨作——《戈壁红驼》。“这些室外作品正在经受气候和时间的考验,如何让作品在风吹日晒雨淋后保持原有风貌,我还在不断探索。”提到今后的打算,庞中平说,他准备成立一个大点的工作室,多创作一些精品供人们欣赏,同时,他也希望和一些学校合作,把这种新的艺术形式传承下去。

由于做石塑画用到的材料和工具比较特殊,操作起来也很费力,久而久之,庞中平的手指出现职业性的损伤,腰部也出现了习惯性劳损,但是他在艺术的道路上探索一刻也没有停息,他正在把石塑画的内容从自然山水向花卉、人物、动物方向延伸,把石塑画内涵向地缘文化延伸,还尝试为盲人创作可以触摸的作品。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