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图壁县雀尔沟镇独山子村,大型机械正忙着播种羊草。
羊草是多年生禾本科优质牧草,可以实现荒漠化治理、盐碱地改良、涵养水源等生态效益。
雀尔沟镇专门邀请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专家进行现场指导,推广种植中科院培育的羊草品种,修复草场生态环境。
“我们在甘肃省酒泉市做过测试,这种羊草播种第二年覆盖率就可以达到50%,第三年就能百分之百覆盖,它对防风固沙、水土保持有极强的作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博士刘辉说。
去年,呼图壁县已推广种植万亩羊草,今年,预计种植面积将达到1.35万亩,此外还将新增215亩试验田。明年,呼图壁县羊草种植面积力争达到5万亩,实现草原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2011年,国家对新疆、内蒙古等主要草原畜牧区,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简称草原补奖机制),推进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
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畜牧厅草原处提供的数据显示,自草原补奖机制实施以来,新疆天然草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特别是2016年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启动以来,新疆进一步加大草原保护力度,草原禁牧补助标准由原来每亩5元提高至6元,草畜平衡奖励标准由原来的每亩1.5元提高至2.5元,水源涵养区面积也由原来的150万亩增加至510万亩。全区实施禁牧草原面积1.501亿亩,草畜平衡管理面积5.409亿亩。
2017年,全疆天然草原牧草长势总体平稳,综合植被盖度、综合植被高度分别为41.48%和27.9厘米,比近五年分别增加1.71个百分点和2.42厘米。其中,全区天然草原禁牧区鲜草产量比2010年提高32.66%,全区天然草原草畜平衡区鲜草产量比2010年提高了26.53%,全区天然草原超载率由2010年的33%降至目前的8.7%。
和静县哈尔莫敦镇觉伦图尔根村牧民芒凯说:“实施草原补奖机制以来,我们这里的草越长越旺,有些地方的草都没过了膝盖,我们还把补助资金用来改良牲畜品种。”
这几年,按照“统一设计、统一建造”原则,和静县通过建设集约化、规模化安居小区,转移安置从禁牧区退出的牧民、牲畜。现在,安居小区已经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养殖大户,畜牧业由“四季游牧、靠天养畜”的生产方式逐步向“暖季放牧、冷季舍饲”的方式转变。截至2017年,和静县退牧还草面积11万亩、禁牧休牧65万亩、草畜平衡2751万亩。牧民不仅享受到补助奖励资金,还人工种植饲草料,不仅让草原生态系统得以保护与修复,收入也有了提高。
今年,新疆计划利用24.77亿元的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对6.9亿亩草原落实补助奖励政策。其中,禁牧草原1.5亿亩,实施草畜平衡管理草原5.4亿亩。
(来源:新疆经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