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精神》近日出版 摄影图片阐释蒙古游牧文明

发布时间:2018-05-15 22:27:27丨来源:中国网草原频道丨作者:鹰鸽丨责任编辑:许允兵

以620幅图片、2万多字、52个小节,旨在用摄影图片阐释蒙古游牧文明的普及版《游牧精神》一书近日由辽宁民族出版社出版。

游牧精神

服饰

以620幅图片、2万多字、52个小节,旨在用摄影图片阐释蒙古游牧文明的普及版《游牧精神》一书近日由辽宁民族出版社出版。书中图片均为巴义尔自1981年至2016年间所摄,拍摄地包括蒙古国部分地区;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与伊尔库茨克州;中国蒙古族的主要聚居区内蒙古、吉林、辽宁、黑龙江、新疆、甘肃、青海、河北、北京等。

此前出版的大型摄影画册《蒙地色彩》、《游牧色彩》与这本《游牧精神》都是用摄影图片阐释蒙古游牧文明的尝试,是“蒙古游牧文明”的视觉化表达,“三部曲”构成了摄影者对“记录当下”的具体实践,具有很高的民俗学、民族学、人类学价值。以摄影方式关注一个题材历时35年并出版多部著作弥足珍贵,这是他的第15本专著。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朝戈金教授在序中写道:我们认识和把握这个无穷世界的方式迄今主要有两种,那就是科学的方式和艺术的方式。很难说那些看似客观的、科学的、用数字或实验说话的方式,一定就比艺术的方式更为真实、更为深刻、更能看到趋势和方向,特别是,更为洞悉人的心灵。这里定格了的各个瞬间,让我们看到了色彩、线条、光影、构图,看到了20世纪后半叶到今天这段时间内,这个被称作蒙古的民族,以及这个民族中的一些杰出的代表,如何以这样那样的方式,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痕……一些面相会渐次模糊和褪色,隐入历史天幕的深处;一些则历久弥新,如巍然耸立的丰碑,令后人追怀不已。

作家和画家席慕蓉说:“在21世纪,我也许不能预知蒙古高原会有些什么特别巨大的贡献和影响,也许,一般人总会多往经济或者科技方面去追求,但是,我认为,蒙古高原的存在,有远比这些追求更为重要的价值……蒙古高原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不只是北亚游牧民族的家乡而已,她更是人类在地球上最后仅存的几处原乡之一了。”

白食

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书?

常常有朋友问巴义尔,到蒙古草原去,如果只看一本书的话看什么?巴义尔非常理解这样的诉求,他到各地采访也是希望看到一本比较概括的书籍,因为无法读完更多的书。在时代的裹挟下,我们的生活节奏很难慢下来,只好在有限的时间里把该了解的快补一下,在有限的篇幅里把该说的话阐释出来。《蒙古秘史》、各种版本的成吉思汗传记、各个盟市旗县地方志、各种民俗地理专著专史等显然不能在短时间里读完,一些通俗版本的指南类书籍或欲言又止,或误读草原。网上的信息足够多,但局外人难以辨析正误。就相对弱势的族群而言,沟通的紧迫性更为突出。因此,怎样进行简短高效客观的交流就成为重要的课题,以巴义尔的工作经历看,图文书是有效途径之一。

需要说明的是,“蒙古族聚居区”是个非常漫瀚的概念,仅就蒙古高原而言,就包括了山川、丘陵、森林、河湖、湿地、沙漠、戈壁、草原等多种地理形态;就人文而言,如今有科尔沁、喀喇沁、乌珠穆沁、乌拉特、土尔扈特、布里亚特、巴尔虎等多个部落,语言习俗服饰等各异,某个习俗不一定代表全体;就其游牧足迹而言,东起大海,西到天山;南抵阴山,北至西伯利亚;以曾经的版图论,更是对世界格局产生了巨大影响,很难不留下历史痕迹;就时间而论,游牧文明上接狩猎文明,携手农耕文明,其间数以千年计,什么样的习俗都有可能变化或融入他族元素。因此,所谓“传统”、“习俗”是动态的、相对的。

有些地方去一次就够了,但是草原不行。草原的经历时刻在提醒着人们,世界是美的,美是脆弱的,美是多种元素组成的,其中一些是需要“保护并使用着”的。

长生天把草原赐给了蒙古人,其实也是赐给了全人类。

搏克

为什么叫“游牧精神”?

蒙古、草原、游牧……这些词汇多少伴随着古老、神秘、魅力等字样。在现代化的飞速进程中,这些词汇所包含的历史韵味非但没减弱,反而越发吸引人们要重新认识。随着考古的新发现,随着历史观的更新,一个古老民族的身影和伴随着它的文明影像也就越发清晰起来。这里不是叙述一个民族与另一个民族在服饰、饮食等方面的异同,也不是简单介绍某个独特的习俗,而是思考一个民族对人类文明和生态环境的贡献,以及一个古老民族在当今社会发展进程中所显示的积极意义。

本书中提到的许多文化现象大多出现在牧区,当今有大量的蒙古族生活在城市、农牧杂居区、纯农区等,文化特征的某些部分面临消失或淡化。如射箭,仅具竞赛意义而非狩猎或生存价值。又如科尔沁地区民间已经很少喝奶茶了,但却盛产炒米;东部的蒙古族喜欢听夹杂着蒙汉语的说书(乌力格尔),其他地区则很少听;同为奶制品,各地却有不同做法和称呼……随着城镇化的加快,大量的蒙古人移居都市,习俗自然会变,也许表现为游牧文明的城市化、城市文化中的游牧色彩。

狩猎文明,农业文明,游牧文明,城市文明……都依托一方水土,伴随一个或多个时代,哺育一个或多个族群,它们只有不同,无分高低。自然景物茂盛处也并非蛮荒之地,满眼的色彩与人文历史交相辉映,和谐共生,源远流长。阅读民族史,其实也是在读人类历史。游牧文明是人类历史的承上启下者。游牧和农耕同样是“靠天吃饭”,但方式和结果不一样。

历史是没有任何固定的起点的。无论你上溯多远,你总还可以再上溯。而在看得见的事实之后便是一些由传说、推测组成的“物证”,历史显出朦胧状态。对蒙古史而言,就因为年代久远,名称变化多,文字和遗存物件少而使游牧民族的历史变得混沌甚至迷失。同样让人困惑的,还有后人的形形色色的解读。但游牧民族的文明的精华部分却在蒙古人中世代相传,乃至影响到其它族群,保留到今天。

游牧或者生活生产方式会变,但文明的内核会传承。

蒙古骑兵

本书有哪些特点?

主题是鲜明的——蒙古游牧文明。表现形式是直观的——摄影图片为主。关注时间对一个人而言足够长——35年。拍摄地区跨度不小——中、蒙、俄三国。场景中包括田野和室内,画面里包括特写和全景。编辑手法独特——分“蒙古的游牧生活”25节和“蒙古的精神世界”27节,共52节。每节前面有百余字或几百字的简介,通俗、抒情、概要、点睛,读来轻松而不失精华。大量的信息通过图片说明来展示,避免了信息重复。图片是丰富的——以“说明问题”为主,兼顾美学元素。形式是新颖的——100克纯质纸印刷、裸脊锁线装帧、目录在封底、封面简洁大方。表现力是综合的——摄影者强化文字能力、编辑能力是一个持久的课题,如果再进一步的话,设计能力、运行能力更是如虎添翼。综合能力越强,成果的影响力就越大。

从分节的标题就看出内容的丰富性和编辑角度的特别:

上篇:蒙古的游牧生活(25节)

激情马背、打马印、蒙古包、勒勒车、春天的收获、皮毛的价值、草的旅程、服饰、高帽厚靴、礼节、婚礼、马奶、奶茶、白食、红食、面食、那达慕、搏克、赛马、赛驼、箭弩、关节的联想、蒙古象棋、远去的狩猎、蒙古图画。

下篇:蒙古的精神世界(27节)

站立的文字、长调、音乐的民族、马头琴、蒙古四胡、弦乐家族、有说有唱、视觉艺术、安代舞、顶碗舞、筷子舞、英雄崇拜、英雄史诗、《蒙古秘史》之秘、文学、信仰、自然崇拜、德吉(敬先)、敖包、博教(萨满)、蒙古佛教、神奇的蒙医正骨、科技、德育、蒙古骑兵、蒙元四都、成吉思汗与当今世界格局、徜徉草原。

有些人和事是蒙古独有的:世界上唯一竖写的文字;综合了实用与建筑学美学原理的蒙古包;集合力量与技巧的套马;蕴含生存哲学的搏克;与国际象棋同理的蒙古象棋;好听的长调与马头琴;震撼世界的蒙古骑兵;以万物崇敬为核心理念的信仰文化;千年伟人成吉思汗……

这些文明的云朵漫布在草原和蓝天上,时常随季风飘向别处,时隐时现,似无却有,悠悠远远,绵绵长长,空气般萦绕在我们的生活中。

如果认为草原上空空荡荡仅有辽阔就很难解释根植于其上的蒙古游牧文明怎样产生了。所以,看到草原之广也要细究内涵之深。事实上,能够让草原持久绿色的内因正是游牧文明的核心价值:和谐、包容、适度索取;乐观、智慧、坚韧向前。这些内涵可以从他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中得到答案。

敖包

作者简介

巴义尔,蒙古族,1957年生于北京。现为《民族画报》蒙古文版编辑部主任,高级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1991~2002年为理事),2006年中国摄影家协会成立50周年庆典之际被授予“突出贡献摄影工作者”称号。迄今已发表文字类作品300万字以上和近万幅图片。采访的专题摄影报道多次获业内奖项并被转载、翻译。

已出版书籍:

《蒙古写意——当代人物卷一》,1998年,图文书,民族出版社。

《蒙古写意——当代人物卷二》,2001年,图文书,民族出版社。

《蒙古写意——当代人物卷三》,2007年,图文书,民族出版社。

《蒙古写意——当代人物卷四》,2014年,图文书,民族出版社。

《蒙古写意·人物卷——陈志农画说老北京》,图文书,合编,民族出版社,2003年。

《蒙古摇篮——额尔古纳》,2005年,图文书,民族出版社,列入当年中宣部、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等9部委实施的《知识工程——中华全民读书活动》推荐书目。

《烙刻——记忆中的影像》,图文书,2006年,作家出版社,2011年经《像素》杂志评选,列入“中国摄影史上最值得收藏和阅读的40本书”之一。

《永远的骑兵》,2007年,图文书,民族出版社,列入新闻出版总署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重点图书。

《蒙古写意》系列摄影明信片(一),北京市邮政管理局,2009年。

《呼伦贝尔大草原》,图文书,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年。

《满洲里》,图文书,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年。

《蒙地色彩》,摄影画册,486页,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11年。

《游牧色彩》,摄影画册,708页,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5年。

《纸媒贵族》,图文书,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15年。

《蒙古人们》,摄影画册,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15年。

《游牧精神》,图文书,辽宁民族出版社,2016年。

徜徉草原

1  2  3  4  5  6  7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