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大家庭
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大武镇的“黄河路南路社区”,是一个藏、汉、回、土、蒙古、撒拉等多个民族共同居住的社区。这个社区常住1029户3591人,流动人口2692人,这在广袤无垠的果洛草原上算得上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社区”。
自果洛州“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工作启动以来,“黄河路南路社区”的各个民族居民之间“平等、团结、互助、共同发展进步”的民族关系进一步巩固发展,呈现出各民族和睦相处、团结共事、安居乐业的局面。
盛夏的一天,我们来到美丽的果洛大草原。这里绿草如茵,雄鹰在高空盘旋。站在阿尼玛卿雪山脚下,远处的大武滩被绿色的屏障环绕着,显得生机勃勃。
“黄河路南社区”,院子里有一群服装各异的小孩正在快乐地玩耍。居住在这里的撒拉族老人马牙古拜对我们说:“在这个居民区里我们都关系很好”。
马牙古拜是来自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一个乡村的农民,在这社区生活好几年了。他和当地的藏族居民扎西是邻居,每年夏季马牙古拜的儿女们在外打工,只留下多病的老人一人在家,果洛州的气候和马牙古拜老家的气候截然不同,老人经常生病,不能干活,邻居扎西的妻子经常过去给老人洗衣服做饭,就像照顾自己的亲人一样照顾老人。
扎西和妻子家里有事脱不开身的时候,马牙古白老人也经常帮着照看他们的孩子。多年以来两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老人说起扎西一家,满脸感激之情,“我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呀!”
采访中,我们遇到了社区里的蒋一峰老人,老人感慨地说“社区里的工作人员和居民真是亲如一家啊”。
蒋一峰老两口30年前从四川省的遂宁县来到果洛,他们看到了30年里果洛州的发展变化,看到了牧民群众的生活改变。更感受到了干部群众多年来对自己的帮助和关怀。
老人家多年前身体落下残疾,他唯一的儿子也在一场车祸中不幸去世,家中只剩了老两口和上高中的孙子,日子全靠社区里的工作人员照顾。
让他没想到的是,到了这把年纪,他的生活竟然还能有转机。
原来老人居住在一楼,今年夏季雨水偏多,考虑两位老人身体不好,社区为他们换上了一处干燥的二楼新房。老人向记者诉说时,忍不住哭出声来,用四川方言不断说着,“没有这些工作人员、这些邻居,我老两口和孩子就活不下去了。”
年逾古稀的却吉老人今年80多岁,身体很硬朗,待人很热情。年轻时收养了8个各民族的孤儿,如今孩子们长大了,都有了工作。有一次,老人独自在家砍柴,不小心手被斧头砍伤,当时情况很急,多亏邻居把老人及时送到医院,总算保住了老人的一只手。在后面的康复期,各族邻居们轮流给老人送饭,在大伙的精心照顾下,老人的伤情恢复很快。
7天后,老人的养子和社区工作人员来到家里,才得知这个状况,老人不愿意耽误孩子工作,不愿麻烦别人。“我很幸运,身边有这么多的好心人,每次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不分民族,第一时间过来帮忙,我很感谢他们。”谈话间,老人家感激的泪水一次次模糊了双眼。
居住在“黄河路南路社区”的这个大家庭,居民们的生活每天都发生着变化,社区离市场近,又通了公路,牧民的出入方便了。
搬迁到社区后,谁家有个困难,只要大家一听说就前来帮忙。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向来如此。
一些居民买了汽车,添置了新“家当”,院子里的居民听说后,马上前来“恭喜”,各民族用自己的风俗习惯送来祝福。多么祥和的大家庭啊!居民张发祥深有感触。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黄河路南社区”随着果洛州安居工程的实施,宽敞明亮的新房,自来水、电灯、电视等现代化的设施一应俱全。更重要的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居民们齐聚一堂,亲如一家。社区王主任生说,“居者有其屋,病者有其医,勤者有其业,劳者有其得”,这正是“黄河路南社区”追求的目标。(才让多杰索南吉)
身边的感动
警民共建情谊深
“感谢武警叔叔的关心和帮助,我们一定不辜负叔叔们的期望,好好学习,将来做对社会有用的人。”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第一民族寄宿制小学的四年级藏族学生李优吉高兴地说。
进入盛夏的一天,共和县第一民族寄宿制小学内,武警叔叔上的课引来了学生们的阵阵掌声,一张张稚嫩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是武警海南州支队官兵与驻地小学特困学生“大手拉小手”结对助学活动的现场,武警官兵为25名特困学生送来了1万元助学金。
“勤于探索做维护民族团结的宣传员,模范遵守党的民族政策,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是部队立足、生存、发展和忠实履行职责使命的客观需要。”谈及民族团结工作,支队长周祎这样说。
来到支队,我们了解到,多年来,武警海南州支队围绕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始终把维护民族团结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支队十分重视民族政策的学习教育。每年新兵下队后都要集中开展教育,使官兵尽快掌握民族政策与地方法规,同时教育官兵尊重当地群众的生活习俗,恪守各项组织纪律和群众纪律,保证每名官兵在对外交往中文明用语、礼貌行事,牢记公民道德,牢固树立武警部队在驻地群众中的良好形象。
“谢谢你们的帮助!”共和县恰卜恰镇乙浪堂村的藏族村民东主握着支队政委张守国的手说。近日,支队长周祎等一行人深入共和县恰卜恰镇乙浪堂村,调研并走访慰问了贫困户、五保户、残疾人户等困难群众,并赠送了棕子、大米、面粉、食用油等物品,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及致贫原因,针对每家存在的实际困难,与他们共同想办法、拿主意、出对策。并表示将尽支队最大努力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及早脱贫。
武警海南州支队长周祎介绍说:“结合海南州驻地实际,我们支队指派专人联系走访驻地民政部门和居委会,确定扶贫帮困对象,制定具体帮扶措施,先后与共和县下合乐寺村、乙浪堂村、同德县巴沟乡的新村、海南州儿童福利院、兴海县子科滩镇沙那村等单位建立了共建关系,确定“精准”扶贫对象13户,走访慰问150余户困难群众,赠送6万余元的生活用品及书籍,并建立了送医巡诊常态机制,多次组织医疗队深入共建村镇义务巡诊,先后为驻地群众免费体检1300人次,赠送药品价值6万余元,切实为生活困难的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连日来,我们看到,武警海南州支队积极组织开展“警营日”活动,邀请学校师生到支队参观荣誉室、班(排)库室建设,参加升国旗仪式;深入开展“大手拉小手”活动,并且结对25名贫困学生进行捐资助学活动。
在海南州的各个节假日,我们都能看到武警官兵利用周末和节假日时间清理驻地街道卫生,慰问敬老院、孤儿院等便民服务和走访慰问活动的身影。
“感谢武警叔叔的关心和帮助,我们一定不辜负叔叔们的期望,好好学习,将来做对社会有用的人。”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第一民族寄宿制小学的四年级藏族学生李优吉高兴地说。
进入盛夏的一天,共和县第一民族寄宿制小学内,武警叔叔上的课引来了学生们的阵阵掌声,一张张稚嫩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是武警海南州支队官兵与驻地小学特困学生“大手拉小手”结对助学活动的现场,武警官兵为25名特困学生送来了1万元助学金。
“勤于探索做维护民族团结的宣传员,模范遵守党的民族政策,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是部队立足、生存、发展和忠实履行职责使命的客观需要。”谈及民族团结工作,支队长周祎这样说。
来到支队,我们了解到,多年来,武警海南州支队围绕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始终把维护民族团结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支队十分重视民族政策的学习教育。每年新兵下队后都要集中开展教育,使官兵尽快掌握民族政策与地方法规,同时教育官兵尊重当地群众的生活习俗,恪守各项组织纪律和群众纪律,保证每名官兵在对外交往中文明用语、礼貌行事,牢记公民道德,牢固树立武警部队在驻地群众中的良好形象。
“谢谢你们的帮助!”共和县恰卜恰镇乙浪堂村的藏族村民东主握着支队政委张守国的手说。近日,支队长周祎等一行人深入共和县恰卜恰镇乙浪堂村,调研并走访慰问了贫困户、五保户、残疾人户等困难群众,并赠送了棕子、大米、面粉、食用油等物品,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及致贫原因,针对每家存在的实际困难,与他们共同想办法、拿主意、出对策。并表示将尽支队最大努力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及早脱贫。
武警海南州支队长周祎介绍说:“结合海南州驻地实际,我们支队指派专人联系走访驻地民政部门和居委会,确定扶贫帮困对象,制定具体帮扶措施,先后与共和县下合乐寺村、乙浪堂村、同德县巴沟乡的新村、海南州儿童福利院、兴海县子科滩镇沙那村等单位建立了共建关系,确定“精准”扶贫对象13户,走访慰问150余户困难群众,赠送6万余元的生活用品及书籍,并建立了送医巡诊常态机制,多次组织医疗队深入共建村镇义务巡诊,先后为驻地群众免费体检1300人次,赠送药品价值6万余元,切实为生活困难的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连日来,我们看到,武警海南州支队积极组织开展“警营日”活动,邀请学校师生到支队参观荣誉室、班(排)库室建设,参加升国旗仪式;深入开展“大手拉小手”活动,并且结对25名贫困学生进行捐资助学活动。
在海南州的各个节假日,我们都能看到武警官兵利用周末和节假日时间清理驻地街道卫生,慰问敬老院、孤儿院等便民服务和走访慰问活动的身影。(安普雪傅玉莲)
心声
让民族团结的心结打得更牢
俗话说:“一根筷子易折断,一捆筷子抱成团。”充分说明了团结的力量。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根基深植于各族群众,力量来源于各族群众,成果造福于各族群众。只要每个人把民族团结植进心里,我们这个社会就会发展得越来越和谐,充满正能量。
果洛藏族自治州在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进程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对每一个高原人来说,民族团结从个人做起,不是高不可及,也不是遥远的事,它就在我们身边,是每天可以去做、去实现的事情。民族团结就像空气、阳光,成为我们生活的组成部分。在社会不断发展的浪潮中,每个人都离不开“潮水”的洗礼,而每个人的言行也会形成“蝴蝶效应”,做好民族团结工作,最终良好的结果也会反作用到自己身上。
果洛州始终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全州上下积极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自觉维护国家最高利益和民族团结大局,让各族人民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果洛州是一个多民族的聚集区,民族团结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民族团结了,经济才能更迅速地发展;只有民族团结了,人民才会安居乐业。
在辽阔无垠的果洛草原上,各族人民手握手、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是众心所向,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真正落实到行动中去的,让我们每个人从身边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让民族团结的心结打得更牢。(潘玲)
荣誉榜
情系草原的许校长
走进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的“智青松多镇藏文寄宿制中心小学”时,干净整洁的校园卫生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力,校园内没有一丁点果皮纸屑,四周的文化墙上整整齐齐地贴着“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墙体宣传画。校园里的体育场上各族学生打球、奔跑、嬉戏的场景在美丽的夏日草原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和谐动人。
这个学校的校长许宗军就是记者的采访对象,他在这里工作了13个年头。多年来,许校长坚持定期家庭走访,保证每一个孩子安心学习。他致力于校园文化建设,努力将学校建设成绿色、文明、健康、和谐的校园。
据许校长回忆,“刚来到‘智青松多镇藏文寄宿制中心小学’,除了两栋平房外,四处一片荒芜。于是每到春天,我就和其他老师一起在学校四周植树造林。就这样,十几年后,智青松多镇藏文寄宿制中心小学已从当时的四处荒芜变成了有着472名各族学生,而且,绿树成荫的大学校。学校面貌大为改观,宽阔、平坦的水泥路、塑胶跑道、室内篮球场……在海拔3000多米的高原,学校绿化面积达到了校园总面积的40%,各种树木及草坪修剪得整整齐齐,教学楼等建筑物窗明几净,道路、操场干干净净。”
学校的面貌有了大的改观后,许校长把工作的重心放到了学生素质教育和各族学生之间民族团结方面的教育上。学生们很少有闹矛盾,动手打架的现象。各个民族学生有没有生活上不习惯,民族风俗上还有没有不适应等情况发生……这些可能影响到学生之间和民族之间矛盾发生的小事在许校长看来全部是“大事”。
每天早上许校长总是提前来到学校,带领师生给草坪清除垃圾。后来老师和孩子们也养成了习惯,只要看到草坪有纸屑,就随手捡掉。
许宗军说:“作为校长,给这472个孩子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快乐成长,懂得团结一心向前走,是我当仁不让的责任。在民族地区的草原上有一批懂得讲团结的好老师,就是一所好学校的根基,只有培养一批懂得爱护各个民族学生的老师,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的办学的总体水平。”
作为一所寄宿制小学的校长,除了教学成绩,许宗军更加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要让学生吃的好,吃的健康”,所以他们动手建设了蔬菜大棚,大棚里有西红柿、辣椒、菜瓜等蔬菜,可以给各族学生提供更加合理的搭配饮食。
许宗军除了担任校长一职以外,还担负着教学任务,凭着多年对数学学科的深入研究和教学经验的不断丰富,许宗军的课堂教学水平不断提高。2013年还被评为青海省第十六届青年五四奖章。同时,学校被评为全国“先进教育集体”荣誉称号。(尹耀增达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