旭日干,蒙古族,1940年出生于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1965年毕业于内蒙古大学生物系。1982年至1984年公派赴日本留学。其间,他在国际上首次进行了山羊、绵羊的体外受精研究,培育出世界第一胎“试管山羊”,被誉为“试管山羊之父”。
隆冬时节,寒意正浓。一股寒风吹散了首都上空几天来的雾霾。2015年12月30日上午9时,我国著名繁殖生物学与生物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党组成员,内蒙古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协原副主席旭日干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举行。国家领导人、有关部委以及社会各界送来的花圈依次排列,摆满了整个大厅。社会各界人士和代表等1000多人前来送别。
庄严肃穆的告别大厅,哀乐低徊,人们茹泣吞悲,沉痛悼念这位为我国生物科技领域作出重大贡献的蒙古族科学家。此时此刻,除了例行的告别程序之外,能够引发人们热议和思考的,是旭日干同志生前的品德、精神,以及骄人业绩对后人的昭示。10多天过去了,在内蒙古自治区,在首府呼和浩特,在内蒙古大学校园,在广袤的科尔沁草原,成千上万的人在怀念、在述说、在传递、在追忆旭日干的音容笑貌和留给人们的科学探索精神。对逝者的怀念,莫过于发自内心深处的敬仰,莫过于思想深处的领悟。无论是八宝山的告别现场,还是内蒙古大学校园的追思活动,都向人们昭示:这位一生行走在生命科学领域的耕耘者,已经化作一座丰碑,屹立在生命的长河中。
一座活在人们心目中的丰碑,是难以用一篇文章完美地描述其辉煌人生的。不过,作为多年从事人物采访的记者,还是要尽心竭力地去梳理、去探索这位科学家奋斗的人生轨迹。因为我和所有认识或不认识、了解或不了解旭日干的人一样,从心灵深处对他充满敬仰之情。
永远的责任担当
作为从草原走出来的科学家,旭日干一刻也不忘家乡的发展和繁荣。着眼大局,把握大势,一直是这位党的优秀民族干部思考与行事的基本理念。家国情怀,责任担当,一直是他人生的主旋律。
如何将内蒙古畜牧业推向现代化?如何使世世代代游牧的牧民通过现代科学技术,过上更加富裕美好的幸福生活?这一情结,始终萦绕于旭日干心中,如影随形,挥之不去。因此,已在国际学术界享有盛誉的科学家旭日干,又开始了将试管牛羊技术推向产业化的历程。
动物科学研究成果的现实化推广,并不在实验室里,更不在舒适的书斋里,而是在茫茫的草原上,在农牧业生产的第一线。在内蒙古工作期间,他几乎一半时间奋战在农村牧区。期间的严寒酷暑,烈日沙尘,从没有消磨掉他的半点意志。旭日干在全面认真分析了内蒙古畜牧业历史与现状基础上,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取得了十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试验在深化,成果转化也在有序推进,科研的产业化进程,在旭日干的主持下不断向前延伸。短短几年的时间,便在国内建立了多处试管牛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采用生物高技术与畜牧业常规技术相结合的技术措施进行良种繁育,培育出高产优质纯种牛500多头。之后,又在澳大利亚、加拿大设立了牛试管胚胎生产实验室,利用国外良种牛遗传资源生产了试管胚胎4万多枚,冷冻保存好,然后带回国内用于规模化胚胎移植。这些成功举措,为国外种质资源的批量引入而开创的新技术途径由此发端,建立了国内规模最大的良种牛试管胚胎保存库。与此同时,建立了自治区胚胎移植技术人员培训中心,为全国近20个省市自治区培训300余名同类科研实践人才。2003年,在鄂尔多斯恩格贝生态建设示范区建立了绒山羊生物技术繁育基地,利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及胚胎冷冻保存技术进行了绒山羊快速繁育研究,培育出500多只高产优质白绒山羊,开创了从一只供体母羊一次得到12只羔羊的纪录。坚强的责任担当意识,使他科研应用的脚步一刻也没有停下,越走越扎实,越走越远。
2006年10月,旭日干赴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地位发生了变化,但他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没有变化。在工程院,他分管院士评选工作。这项任务面临的矛盾纷繁庞杂,可以说是光荣而艰巨。肩负着党和国家的重托,院士们的信任,旭日干深感责任重大。为此,他十分珍视这一职责和岗位,更加严格要求自己,认真熟悉业务,从学术、学风、道德等方面严格把关。在这一领导岗位上,不管行政事务如何繁杂,他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愿望和充沛的精力,每天日程满满,稍有时间便伏案读书。除了工程院的日常工作外,旭日干还负责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等几个国家级重点课题,同时兼任内蒙古大学教授。内大有他的研究基地,有他的研究生,为此,他每月要回内蒙古一两次。
旭日干走了,他的英名将永远镌刻在广阔无垠的内蒙古大草原,常存于内蒙古各族人民的心中。
图中小羊为世界首例试管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