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镶黄旗的张万贵有一张“特别”的银行卡。自2011年起,根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以下简称“补奖”机制),银行卡每年都能让这个在文贡乌拉苏木阿拉腾毛都嘎查承包了1000亩草场的牧民拿到9000多元的禁牧补贴。同时,“补奖”机制还让内蒙古2014年的草原植被覆盖度达到43.6%,比2010年草原普查时的数据提高6.52%。
禁牧以前,张万贵家里承包的草场严重退化,2010年一家3口的收入甚至不足3万元。这时,“补奖”机制正式实施,政府为一家人补贴新建、修建砖木结构标准化暖棚8间,普通棚3间,人畜饮水用深水机井1眼。同时,全家还享受牧机补贴,并购置了拖拉机、打草机。
不再放牧,张万贵一家开始圈养牲畜。前两年,他们还加入了察哈尔羊养殖专业合作社。如今,家里每年80头基础母羊接羔100多只,去年年底收入达11万多元。
“牧民不想再放牧了,我们也希望让退化的草原能够休养生息。”尝到甜头的张万贵说,“补奖”机制是牧民拥护的好政策,希望能继续实施下去。
自2011年起,我国在内蒙古、新疆等8个主要草原畜牧区全面建立“补奖”机制,该机制先期规划执行5年,国家每年投入内蒙古的“补奖”资金达40.4亿元。在此基础上,内蒙古财政每年补贴9亿元,内蒙古各盟市、旗县每年投入6亿多元。
来自内蒙古农牧业厅的一份统计资料显示:内蒙古已有10.13亿亩草场纳入“补奖”机制,涉及534万农牧民,牧区实施“补奖”机制后,2014年内蒙古牧民人均纯收入近1.4万元,比实施“补奖”机制前的2010年增加近8000元,有46万户、534万农牧民从中受益。
据悉,“补奖”机制使天然放牧牲畜头数得到有效控制。2013年内蒙古草原生态监测报告显示,牧业旗县牲畜超载率比2008年下降了8.75%,首次下降到10%以下。内蒙古农牧业厅的统计数据则显示,“补奖”机制减畜使得草原生态恢复速度明显加快,内蒙古草原植被覆盖度连续3年稳定在40%以上。预计2020年草原植被覆盖度将达到48%以上,草原植被将持续恢复。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因为草原补奖期限为5年,农牧民十分担心政策的改变,从而出现惜售牲畜现象严重,减畜决心不足。在2015年的全国两会上,内蒙古多位全国人大代表提出了关于持续和完善草原保护和建设的建议。代表们也担心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一旦到期,牧民们“解禁”放牧,可能带来生态的倒退。
为准确掌握补奖新政实施成效,便于提出针对性强、可行性强的政策调整意见,内蒙古从2011年开始,对补奖区域内的草原变化情况及120个典型牧户生产生活情况进行全面跟踪监测,建立了生态、生产、生活双向评估机制。
评估报告认为,“草原生态脆弱,破坏容易恢复难,恢复周期长,即使恢复仍然脆弱。5年的周期,对于生态退化草原,尤其荒漠化严重的地区,难以取得实质性恢复。”
在今年的内蒙古两会上,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主席巴特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实施新一轮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提高补奖标准,坚持和完善阶段性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推动草原生态持续好转。
内蒙古自治区农业厅有关人士认为,草原生态保护补奖作为一项长期惠牧强牧政策持续下去,必将形成稳定健全的草原生态补偿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