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著名的蒙古族舞蹈家,是全国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她曾获得文华奖最佳剧目、荷花奖金奖、全国舞蹈比赛一等奖等中国舞蹈最高奖项;她是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开幕式晚会、东盟博览会等重大活动的主创导演;她编创的舞蹈作品,多次登上央视春晚舞台……
何燕敏4岁起就特别喜欢跳舞,5岁随着同为边防军人的父母从内蒙古去了山西。从小学开学典礼上的一段跳舞开始,到在叶三舟的鼓励下考取山西省艺术学校,何燕敏的艺术人生便与舞蹈结下了不解之缘。“这孩子天生就应该去跳舞”,邻居叔叔这句打趣成了她一生真实的写照,她的全部兴趣和职业都与舞蹈有关。
何燕敏小时候性格比较安静,但内心当中有自己所坚持的小想法。进入山西省艺术学校后,系统的舞蹈学习让她渐渐地对一些不感兴趣的课程产生了抵触情绪,索性不去上了。这个外表乖巧内心倔强的小女孩在老师眼中显得很不刻苦,但父母并没有苛责于她,反而认为只要有进步就非常好,这给了她最大限度的自由,更培养了她勇敢地表达自己观点和喜好的性格。
毕业后在山西省歌舞剧院没待一年,随着父亲的一纸调令,何燕敏又跟着家人回到阔别10年的家乡。一切就像安排好了似的,已撤编10年的内蒙古军区政治部文工团,此时正在重新组建,入伍成了何燕敏的不二选择,她成为文工团的一名舞蹈演员,在较短时间内就担纲了独舞。
1993年,为反映边防军人的精神与生活,内蒙古军区准备创作一台大型歌舞剧,当时团里专业编导不足,因何燕敏平时爱参与编舞工作,团长就把编导第一幕的重任交给了她。最后,6幕的剧,她负责编排了3幕,还担任了舞蹈的主演,从一个小姑娘演到一位妻子、一位母亲。演出大获成功,这台名为《魂系北疆》的大型歌舞剧风靡一时,并作为当年的国庆庆典剧目在京演出,之后又进行了全军巡回演出。
何燕敏很快调入文工团编创室,从事专业编导。在这里,她用有着鲜明何燕敏标识的舞蹈动作,创作的《顶碗舞》获得全国舞蹈比赛一等奖;《漠柳》获得“孔雀奖”金奖;《盛装舞》获得中国舞蹈最高规格的奖项“荷花奖”金奖,更成为向世界展示内蒙古的一张名片;歌舞诗剧《呼伦贝尔大雪原》一举拿下中国舞剧的最高奖“文华奖”优秀剧目奖……
何燕敏把这些成绩归因为“认真”。她的每一部作品都是年复一年、走遍内蒙古8000里边防线上每一个边防哨所、扎实进入12个盟市的牧区村落采风和研究得来的。
一次下部队体验生活,何燕敏和同事在巴丹吉林沙漠遭遇了沙尘暴,沙子像湍急的河水一样汹涌地流动。“在随时有可能掀翻的车里,我很无助,头一次感到,人的生命和大自然相比是那么脆弱和渺小。”就在这时,何燕敏突然在狂风中发现了一个更为渺小的生命——沙柳。它们刚刚泛绿还没有长出新叶,飞沙走石却始终无法折断它们纤细的腰身。边防军人的形象一下子就跃入她的脑海,这柔韧的枝条不正代表着边防军人吗?这成了她创作舞蹈《漠柳》的灵感来源。
何燕敏去大漠深处的额济纳旗采风时,听说当地有一对年届古稀的双胞胎姐妹对土尔扈特民歌、民间舞很有造诣。她带上一箱白酒,以女儿般的真诚去拜访两位老人。姐妹俩边喝酒,边低声吟唱古老的土尔扈特歌曲,手舞足蹈起来,向何燕敏传授了很多鲜为人知的蒙古族民间习俗和礼节,这让何燕敏更进一步体悟到了蒙古族生活中渗透着的艺术性,为她日后创作《盛装舞》积累了丰富的材料。
《呼伦贝尔大雪原》是带给何燕敏生命体验最多,也是她投入感情和努力最多的一部作品。2008年,她专程去呼伦贝尔采风一年。去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那天,零下40摄氏度,刮着白毛风,他们的车在大兴安岭原始森林的雪地公路上艰难地蜗行。那时候何燕敏还未明确自己要创作什么。她望向车窗,结了厚厚一层霜,用手抠开一小片,还没等看,霜又结上了。这让她有些焦虑。当地的文化局长诺敏一直陪着她,不停地介绍当地文化,说笑话逗她开心。何燕敏不由地想起在一户素不相识的鄂温克族牧民家喝酒唱歌、牧民以贵宾之礼待她的情景。“呼伦贝尔寒冷的冬天始终让我感觉温暖,这是因为有呼伦贝尔人,我的剧就创作呼伦贝尔的冬天!”《呼伦贝尔大雪原》赢得了近10项大奖。
除此之外,何燕敏获得的各类奖项不胜枚举。2004年全军第8届文艺会演中,她导演的综艺晚会《草原的祝福》获全军总导演一等奖;2009年编导的舞蹈《向天歌》获得第9届全军文艺会演创作金奖,并于2012年获得第4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最佳节目奖;《布里亚特人家》《吉祥颂》等多部作品获得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