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态要闻

科尔沁部落:撑起一面“草根文化”的旗帜

2015-12-30 10:13:47 | 来源: 通辽文明网 | 作者: 康桂君 | 责任编辑: 许浩成
摘要: 和黄文博一样受到“蓝百合爱心链接”资助的还有库伦旗二中的李凤娟。群友“倒煤蛋子”卢国强原本是霍林郭勒市经营煤炭的生意人,在霍林郭勒市文联“一代传奇”沈保才的引荐下,加入科尔沁部落,放下生意全神贯注写作。

爱心助学行动

做客电台节目说“破五”

科尔沁部落首次霍林郭勒之行

部分资助人和受助孩子在一起

参加感恩诗会

科尔沁,历史上曾为军事要塞,是农耕、游牧文明“交融带”上的融汇点;是一把泥土都能攥出文明汁液的土地。而今,新时期的文学创作事业在这片热土上蓬勃发展,成为通辽对外文化展示的一道风景。

这道风景线上,活跃着一支饱有激情的文学团队、一个本土文学艺术阵地——“科尔沁部落”。他们站在民间的立场,以网络为平台,以自己独具的姿态,擎起一杆文化的旗帜。

爱心放飞希望

有人会把文学看得高深莫测,但在有些人眼里,文字就像生活中的柴米油盐,稀松平常,可随时信手拈来,可自由唱和,乐了,可以写,哭了,也可以写。鲁雅君就是其中的一个。

工作之余,鲁雅君得空了就写写散文,或是诗歌,这些作品大多是写家乡的。“我在农村生,在农村长大,已经与家乡融为一体,家乡的人和事已经印在骨血里。”

2008年8月,一批在内蒙古通辽地区的知名作家和写作爱好者建立了名为“科尔沁部落”的QQ群。网名“蓝百合”的鲁雅君以其高产的文学作品和古道热肠的“好人缘”,很快就成了部落的“酋长”。

以博客、论坛为平台,以文字为载体,以QQ群为媒介,这支纯粹民间的文学创作队伍迅速壮大,一些在区内外乃至全国著名的学者、作家、艺术大师也纷纷加入。

“蓝百合”,一个爱文字如生命的人,同时也是一位“网络爱心天使”。曾经在库伦旗三家子学校当了20多年教师的她在与群友们交流文学创作时,也常常倾诉自己为身边的不少孩子因贫困辍学而痛心。“蓝百合”的“心病”触动了群友“大浪淘沙”,他希望能够资助一个贫困孩子。此事一经“蓝百合”的博文传播,随即得到了唐山、长春、天津、北京等地网友们的响应,他们也纷纷向库伦旗,这个有名的国贫旗的贫困孩子伸出了援手,“蓝百合爱心链接”就此诞生。到目前为止,包括中小学生和大学生在内,其中的十几个孩子得到“一对一”的长期资助,因此而受到资助的孩子达到60多人。“蓝百合爱心链接”的影响日益扩大,他们的事迹被央视、内蒙古卫视、人民日报、内蒙古日报等媒体广泛宣传。2009年5月,内蒙古电视台《今日观察》栏目录制播出了《23篇博客,23个孩子的命运》,令观众感动的飙泪,称“蓝百合”为“网络爱心天使”。同年,在通辽市评选的“建国六十年,感动通辽60人”活动中,“蓝百合”荣登金榜。

“科尔沁部落”不仅关注濒于辍学的贫困学生,也向那些因病不能求学的孩子伸出援手。

15岁的黄文博出生在库伦镇白庙子村一个极其贫困的农民家庭。6岁时的他不幸患上脊柱侧弯,三个年迈多病的老人和一对年轻的父母,不忍心看着家里这棵独苗苗一辈子残疾,全家人下决心给孩子治病,可是20万元手术费让一家人看不到孩子康复的丝毫光亮。

“蓝百合”和“科尔沁部落”的“科尔沁良子”、“亦秋”、“马莲花”等人得知此事后,通过媒体、网络呼吁,找企业赞助等方式多方奔走求助,为黄文博筹集手术费开展募捐活动。在长春市定居的库伦人吴毅力听说家乡的孩子病重需要帮助,立即发动了身边的亲朋好友鼎力资助。吴毅力为黄文博募集到21200元,并帮助黄文博联系了医院,安排了食宿。

来通辽采风观光的“科尔沁部落”的南京群友得知此事后也纷纷献出了爱心。黄文博,这个不幸却又幸运孩子,在众人的资助下,终于摆脱了残疾的厄运,挺直了脊梁迈进了校门。

和黄文博一样受到“蓝百合爱心链接”资助的还有库伦旗二中的李凤娟。

今年1月11日,正在上课的李凤娟突然晕倒,被紧急送到库伦旗医院抢救,经医生检查,她心脏内维持心脏跳动的起搏器电池电量不足,急需更换电池。通过与天津医院打电话联系,李凤娟必须再次进行开胸术,至少需要15万元的手术费用,将家境十分贫困的李凤娟推入绝望的境地。

万般无奈之下,李凤娟的母亲姜芳荣来到了科尔沁区,找到了“蓝百合”。“蓝百合”在微信上发出倡议的当晚就有了回音:通辽K友汇的K友尊尼美容院院长雷晓芬通过银行转款捐了1000元,接着许多K友表示都要捐款。K友汇副会长王昊意识到单独捐款比较麻烦,于是将此消息上报给K友汇负责人。次日,一个募捐箱出现在了尊尼美容院的门口,许多K友涌到现场捐款,还有人通过银行汇款、微信支付、微信红包等方式捐款。大爱通辽爱心协会也在大润发超市门前为李凤娟组织了募捐活动,上千名市民共为李凤娟捐款157000多元。

一条如花的生命,在几千双爱心之手的举托下,脱离了死亡的深渊。

一个个感人的爱心故事,感动着科尔沁,感动着内蒙古,放飞生命中最美的希望;一个个因为“科尔沁部落”而改变命运的孩子,现在也成了“爱心天使”,他们也在以微薄之力帮助他人,生动的诠释着爱的力量。

责任孕育理想

写手的江湖,很孤独。

科尔沁部落的成立,让不少网友写手们“找到组织”。由此,他们的身份从“写手”变成“诗人”“作家”。他们以文字为舞,以激情为歌,点亮自己,也照亮了身边的人。

群友“野岸”本名宝玉民,只有小学文化的他,没经过专门学习,属于“野路子”写作。他的诗,通常都是一边放羊,一边用手机写下的。宝玉民的笔下多情:草原上金色的秋风,南雁声中的李桃,夏种时灌溉施肥,秋收时的颗粒归仓……寻常的景致、寻常的农活中,他总能用诗人的思维发掘出不同寻常的意义,留下哲学般深刻的思考。他的诗有味道,有真性情,有穿透力,感染了全国无数读者,因此获得了“牧羊诗人”的雅号。加入科尔沁部落后,他的创作激情更是一发不可收拾。2013年,宝玉民出版个人诗集《在岁月的背面播种》,“牧羊诗人”走向了创作的高峰。

诗歌缤纷了“野岸”的生活,也改变了“野岸”的命运。如今,“野岸”被当地文化部门安排在文化站工作。

性情内敛的高坚是库伦旗瓦房牧场的农民,父母早亡,他与智障的弟弟一同生活。对高坚而言,生活的压力不啻于一座大山。沉重的家庭负担让他错过多情的青春,早已过了而立之年的他依然形只影单。文字,是他排遣和宣泄心中苦闷的唯一方式。在“科尔沁部落”这个网络平台上,他如鱼得水,尽情的施展着自己的才华。

文学它离人最近,离人心最近。在“科尔沁部落”里,高坚的朴实淳厚与沉稳深深吸引了群友辽阳籍女孩“紫苑飞红”。吟诗赋词,一来二去,二人渐生爱慕之情。最终在“蓝百合”的撮合下,两个人从相识相知相爱,最终走到了一起。

谁说写诗无用?文学创作促成了一段美满姻缘。

善于捕捉生活细节的人,总是会收获更多的创作灵感。群友“曾烟”本名张秉珍,这个出生在开鲁县一个小村的女孩,自幼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高考落榜后,懂事的她不忍父母继续为支付她的学费而劳作,她选择回家务农。闭塞的村庄,枯燥繁重的农活却没能禁锢她对文学的痴心。加人“科尔沁部落”后,在群里几位资深作家的点拨下,她的作品有了很大的起色,也慢慢地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定位。“曾烟”对文学的热爱与执着让她的家乡人无比感动。2011年8月,她的处女诗集选《土豆花开》问世。尽管还有些稚嫩,但这却是一个农村女子从心底发出迸发出的对文学渴盼。

“野岸”“曾烟”、高坚……这些农民诗人出没在田间地头、村头巷尾。如果看不到他们光亮的眼眸、不曾听他们谈论文学,你可能永远无法将他们从人群中认出。他们性格各异,经历却重叠。对于文学和土地,他们共同经历过青春的狂热、希冀与壮年的叛逃、出走。如今,是人到中年的理智、冷静,“诗人不是一种职业的称谓,而是一种人格的认可”。

群友“倒煤蛋子”卢国强原本是霍林郭勒市经营煤炭的生意人,在霍林郭勒市文联“一代传奇”沈保才的引荐下,加入科尔沁部落,放下生意全神贯注写作。2014年在《内蒙古日报》发表10多篇作品,并被评为年度“内蒙古十大文学新人”

衣食住行,哪个都能看到我们生活的变迁,只有文学,它让我们看到精神的成长。

正如群友“亦秋”通辽著名作家陆文学在他的散文《让生命踏尘而过》中所述:“我们要诗意的活在这个世上,活的有滋有味……使心中有光,周身溢爱,只有心中有光,信念的天空才会一片明亮。”

激情追逐梦想

以文学讴歌伟大的时代,以文学记录时代的风景。“科尔沁部落“的成员来自不同的岗位,但是他们怀着同一个愿望,展示科尔沁人文地理、宣传科尔沁文化,弘扬科尔沁精神。

儒雅风趣的良子,本名乔子良,作为研究档案的专家,他把多年的研究成果整理撰写《科尔沁史话》,系统而全面地从历史、人文角度介绍了科尔沁的形成与发展,这本书填补了通辽历史文化研究的空白。群友“涛声依旧” 民俗专家王玉涛加入科尔沁部落后,焕发人生第二春。他撰写的散文集《庙会》,可谓脍炙人口。他撰写的《老涛话说老通辽》中一桩桩通辽城的陈年旧事,让年轻人新奇,让老年人津津乐道;他刻苦专研并撰写的《库伦象教寺彩绘》成为通辽、自治区,乃至全国不可多得的文献作品。

群友“亦秋”撰写的不少博文在博客发表后,一一被北京、安徽、福建等地的各大报刊纷纷转载,他撰写的散文《梦幻家园》获得了内蒙古第九届“索龙嘎”文学创作大奖。群友“时代乐章”创作的歌曲曾获得内蒙古第八届“萨日纳”艺术奖,群友“科尔沁漠风”把大青沟和科尔沁风光神韵谱写称歌曲,深受人们的喜爱……

“科尔沁部落”自成立起来,编辑出版了《科尔沁部落文丛》,创办了《科尔沁部落》《通辽旅游》杂志,举办了新人新作研讨会,组织读书座谈会,举办朗诵诗会……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激发越来越多的人对科尔沁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为了扩大视野,加深了解,增强社会责任感,“科尔沁部落”的群友们走出网络,走进田野,走进草原,走进企业。先后完成了地域风景、宗教文化活动、草原煤城发展、生态草原建设、城市民生工程、地方税收工作等大型采风活动,实现了网络——现实——网络——现实的良性循环互动,为展示科尔沁人文地理,宣传科尔沁文化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从故乡的安代、美丽的罕山到腾飞的霍林河,从历史的民族英雄嘎达梅林到当下的道德模范任明德……他们以自己的真诚和理解,用诗歌、散文、小说、电影等文艺形式,传播着厚重的科尔沁文化,体现着科尔沁部落人的自信与自觉,责任与担当。

科尔沁部落成立七周年来,从最初的十余人发展到如今的三百余人,群友已遍布北京、呼和浩特、辽宁、河南、河北、广东、上海、南京等省市……

文化的穿透力,往往要超越本身的界域。科尔沁部落正是这样,她生于斯,长于斯,她以巨大的文化影响力,正在迅速突破原有的地域界域,成为影响通辽、影响内蒙古乃至全国文化发展的新锐元素。(记者康桂君)

点击排行